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书法是培养少年儿童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这首先是由书法的特点决定的。当今研修临习书法及收藏字帖,除了能彰显其固有的社会地位与兼得风雅之名外,书法仍然以艺术形象的形质美和神采美,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底蕴,提升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凡的作用。
一、陶冶自身情操
书法可陶冶情操。情操是感情和思维的综合,书法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其美感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实践,与其他事物有着密切的互为表里的联系。书法的特点、技巧、理论、表达意境极其广泛。“胸中有书,下笔不俗。”学习书法,对文学、哲学、美学、天文、地理、历史等知识无所不及。很显然,我们不能把书法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写字。书法家吴善茂先生说得好:“书法是写字,但写字不都是书法。”书法的内在规律决定了习书的严肃性。这就要求习书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以高度的学习热情,旺盛的进取精神,科学的思维活动,俨然诚恳的态度来对待。必须勤奋不息,孜孜不倦,防止心血来潮,半途而废;必须深入生活,扩大视野,防止狂妄虚伪,恃才傲物;必须加强修养,拓宽意境,防止墨守成规,舍本逐末;必须丰富学识,博古通今,防止不求甚解,出乖露丑;必须贪恋欣赏,鉴往创新,防止陈陈相因,依然故我。否则,会虚度年华,将一事无成。
二、提升个性气质
俗话说:“书如其人,写字最能反映人的个性气质。”世人论书,兼论其生平。世人崇尚书品人品俱高的写字家,因此,学习写字同时也须学习做人,欲求书晶高,同时也须人品高。如庄子学派认为的“道”为本、“技”为末。人品,包括一个人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气质作风、风度情操等。各个时期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侧重,但有许多内容都是一致的。正直、清高、静雅、气和、平淡、宁静、勤奋、认真、专心致志,这都是学习书法的人应有的人品素质。书法家颜真卿,秉性刚直,大气磅礴,而他的这种人品气质也强烈地表现为他的写字点画雄健、豪迈、结体丰伟、朴质的个性。
这是历史上存在的事实。古人选择既不好掌握、又不方便使用的毛笔作为书写工具,决不是着眼于实用,而是着眼于人——用毛笔书写可以修炼人。与此相应,从书法中也可以看到人——“字如其人”。因此唐代选官时从书法中看到的决非字漂亮与否。而是看候选人的综合素质,至少可以看到候选人的修养。可以说,选择毛笔作为书写工具、用学习书法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充分表现出了前人的智慧。
三、增强文化素养
书法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博大精深的文化。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全德教授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的《亲子书法课堂》中说:“毛笔书写是三维的,学习书法可以开发少年儿童的智力素质。”诠释中国文化的精髓,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博大,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书法博大精深的特点既决定了书法不是轻易可以学好的,同时也决定了学习者在书法中收获的决不仅仅是一手漂亮的字,甚至主要的不是一手漂亮的字。学习书法重在过程,学习者在综合素质方面的收获远大于写一手漂亮的字。
从书法作品的内容来看,每一幅书法作品书写都是著名的警句、诗词、文章等,少年儿童在学习中无疑会受到熏陶。书法的运笔有音乐般的节奏,线条有舞蹈般的灵动,结构有建筑般的精致。学习书法不仅可以丰富文学知识,还在音乐、舞蹈、建筑等方面得到更多的熏陶。
四、提高审美能力
许思园先生在《中国文化论》中就说:从古迄今,书法为最普遍、最实用之艺术,中国人审美修养实基于此,因而陶冶成世界上最能鉴赏形式美之民族。旧中国之篆、隶、行、草、山、水、花、鸟画幅,陶瓷、玉器与园庭布置皆无上美妙,发扬民族文化,必经恢复此艺术境界始,而其根本则在书法。
书法创作强调“苦而书也,修短合度,轻协调,阴阳得力,刚柔相济”的思想。刚与柔,代表艺术最基本的两大风格,显示出两种不同的美。作为书法形式最基本的线条,本身就要求是刚柔结合的统一体,很难分开。只不过有的刚的一面表现突出一些,有的柔的一面表现突出一些,或外柔内刚,或外刚内柔。刚中无柔则脆,柔中无刚则弱。只有刚与柔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有生命力的线条,进而结成更具魅力的形体,给人带来既振奋又愉悦的艺术享受。
中国汉字无论是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构,都讲求“左右谦让,上下臣服”。为了将两个部首放置在一起显得和谐、美观大方,必须相互谦让,左边的捺就会变成点,右边的撇就可以顺展开来。这也是一种为人之道的教化。做人也是如此,有收放,有主次。书法中也充满了辩证法,如运笔上的提、按、轻、重、快、慢,用墨上的浓、淡、枯、润,线条上的粗、细、断、连,结构上的大、小、欹、正,章法上的疏、密等等,只有妥善地处理好这些矛盾,把这些矛盾都辨证地统一在一个点画、一个字乃至一幅作品之中,才能给人以美感。少年儿童学习书法可以培养辩证的思维方法和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有良好的契机,为孩子们搭建书法教育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让他们在日积月累中体会书法的神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性情的陶冶,真正起到以书法形式影响人,以书法内容教育人,以书法作品感悟人的作用。
一、陶冶自身情操
书法可陶冶情操。情操是感情和思维的综合,书法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其美感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实践,与其他事物有着密切的互为表里的联系。书法的特点、技巧、理论、表达意境极其广泛。“胸中有书,下笔不俗。”学习书法,对文学、哲学、美学、天文、地理、历史等知识无所不及。很显然,我们不能把书法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写字。书法家吴善茂先生说得好:“书法是写字,但写字不都是书法。”书法的内在规律决定了习书的严肃性。这就要求习书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以高度的学习热情,旺盛的进取精神,科学的思维活动,俨然诚恳的态度来对待。必须勤奋不息,孜孜不倦,防止心血来潮,半途而废;必须深入生活,扩大视野,防止狂妄虚伪,恃才傲物;必须加强修养,拓宽意境,防止墨守成规,舍本逐末;必须丰富学识,博古通今,防止不求甚解,出乖露丑;必须贪恋欣赏,鉴往创新,防止陈陈相因,依然故我。否则,会虚度年华,将一事无成。
二、提升个性气质
俗话说:“书如其人,写字最能反映人的个性气质。”世人论书,兼论其生平。世人崇尚书品人品俱高的写字家,因此,学习写字同时也须学习做人,欲求书晶高,同时也须人品高。如庄子学派认为的“道”为本、“技”为末。人品,包括一个人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气质作风、风度情操等。各个时期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侧重,但有许多内容都是一致的。正直、清高、静雅、气和、平淡、宁静、勤奋、认真、专心致志,这都是学习书法的人应有的人品素质。书法家颜真卿,秉性刚直,大气磅礴,而他的这种人品气质也强烈地表现为他的写字点画雄健、豪迈、结体丰伟、朴质的个性。
这是历史上存在的事实。古人选择既不好掌握、又不方便使用的毛笔作为书写工具,决不是着眼于实用,而是着眼于人——用毛笔书写可以修炼人。与此相应,从书法中也可以看到人——“字如其人”。因此唐代选官时从书法中看到的决非字漂亮与否。而是看候选人的综合素质,至少可以看到候选人的修养。可以说,选择毛笔作为书写工具、用学习书法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充分表现出了前人的智慧。
三、增强文化素养
书法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博大精深的文化。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全德教授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的《亲子书法课堂》中说:“毛笔书写是三维的,学习书法可以开发少年儿童的智力素质。”诠释中国文化的精髓,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博大,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书法博大精深的特点既决定了书法不是轻易可以学好的,同时也决定了学习者在书法中收获的决不仅仅是一手漂亮的字,甚至主要的不是一手漂亮的字。学习书法重在过程,学习者在综合素质方面的收获远大于写一手漂亮的字。
从书法作品的内容来看,每一幅书法作品书写都是著名的警句、诗词、文章等,少年儿童在学习中无疑会受到熏陶。书法的运笔有音乐般的节奏,线条有舞蹈般的灵动,结构有建筑般的精致。学习书法不仅可以丰富文学知识,还在音乐、舞蹈、建筑等方面得到更多的熏陶。
四、提高审美能力
许思园先生在《中国文化论》中就说:从古迄今,书法为最普遍、最实用之艺术,中国人审美修养实基于此,因而陶冶成世界上最能鉴赏形式美之民族。旧中国之篆、隶、行、草、山、水、花、鸟画幅,陶瓷、玉器与园庭布置皆无上美妙,发扬民族文化,必经恢复此艺术境界始,而其根本则在书法。
书法创作强调“苦而书也,修短合度,轻协调,阴阳得力,刚柔相济”的思想。刚与柔,代表艺术最基本的两大风格,显示出两种不同的美。作为书法形式最基本的线条,本身就要求是刚柔结合的统一体,很难分开。只不过有的刚的一面表现突出一些,有的柔的一面表现突出一些,或外柔内刚,或外刚内柔。刚中无柔则脆,柔中无刚则弱。只有刚与柔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有生命力的线条,进而结成更具魅力的形体,给人带来既振奋又愉悦的艺术享受。
中国汉字无论是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构,都讲求“左右谦让,上下臣服”。为了将两个部首放置在一起显得和谐、美观大方,必须相互谦让,左边的捺就会变成点,右边的撇就可以顺展开来。这也是一种为人之道的教化。做人也是如此,有收放,有主次。书法中也充满了辩证法,如运笔上的提、按、轻、重、快、慢,用墨上的浓、淡、枯、润,线条上的粗、细、断、连,结构上的大、小、欹、正,章法上的疏、密等等,只有妥善地处理好这些矛盾,把这些矛盾都辨证地统一在一个点画、一个字乃至一幅作品之中,才能给人以美感。少年儿童学习书法可以培养辩证的思维方法和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有良好的契机,为孩子们搭建书法教育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让他们在日积月累中体会书法的神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性情的陶冶,真正起到以书法形式影响人,以书法内容教育人,以书法作品感悟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