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一名纪检书记,在认真履行日常监督和执纪检查职责中,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他深入了解贫困群众的情况,真抓实干,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忠实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改变一方水土和群众脱贫洒下了汗水和心血,他就是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市委常委、纪检书记徐志明。
徐志明作为一名地区级的纪检书纪,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把全心全意为民服务这条党的根本宗旨时刻牢记心中,正因如此,他在服务人民群众方面做出了成效很大的工作。2012年初,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徐志明所在的市纪委,在革命老区的凉城县岱海镇鞍子山村定点包扶。该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1098户人家,3634口人,全村实有劳动力1705人,耕地面积14800亩,农民收入主要以农牧业和劳务输出为主。这里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当地发展的主要因素。为真正改变这里的贫穷落后面貌,徐志明带领纪委的干部扎下身子到该村,进行脱贫扶助调研,按照“组织建设加强,干部作风转变,事业发展迅速,群众得到实惠”的目标,依据包扶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为民服务的包扶工作。
在开展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徐志明他们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开发扶贫和项目扶贫为总体思路,针对具体情况想办法、找路子、定项目,采取符合当地实际的有效措施,制定可行实施方案,确保下基层活动能够真正走进基层、深入基层、服务基层,为群众办实事、解决群众脱贫的困难。
为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的实际问题,市纪检委专门成立了包扶工作领导小组,由副书记武瑛具体负责。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徐志明亲自下到包扶点实地进行调研,通过走村串户与基层干部座谈、走访村民,详细认真了解鞍子山村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民生工作、组织工作、民主建设等情况,在多次调研并亲自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情况下明确提出,要把鞍子山村打造成全市小康建设的“样板村”,真正意义上的富裕村。同时他还提出市纪委领导的干部每月至少去包扶点一次,深入到群众家中,了解百姓所需,认真记录民情日记,将及时整理收集到的相关问题,召开专门会议予以协调解决。并根据鞍子山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差的现状制定了详细的包扶工作方案,确定了三个重点帮扶项目,即五间夭126户村民人畜饮水工程、3000亩滩涂荒地的改造项目、扶贫点道路建设项目。
为改变鞍子山行政村的贫困落后面貌,徐志明积极协调市国税局、高路公司、气象局等包扶单位,根据这些部门各自工作特点和优势,层层分解落实包扶任务,合理整合各方资源,统筹推进各个项目齐头并进。为项目落实并推进,徐志明多次召开包扶单位协调沟通会,祥细了解资金是否到位、项目进展情况、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等,凉城县纪委也派出一名副书记常驻鞍子山村负责协调各项工作,岱海镇成立了鞍子山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将扶贫项目分组落实到人,建立起点对点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并在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优质、高效”的原则,严把资金管理使用、项目运作实施、工程质量验收三道关口。徐志明在繁忙的纪检工作中,还要不定期的检查项目进展情况,组织工程质量验收会,对工程质量等相关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他们的驻点干部则深入施工现场,监督工程质量和进度,确保项目能如期完工,惠及百姓。
同时徐志明还帮助鞍子山村建立完善以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为主的“四权四制”村治模式,建立村务公开、网络化管理、评星定级等20多项规章制度,发挥靠制度管人管事的功效。挖掘并培养农村优秀青年和致富能手,发展其成为中共党员和村组干部,为基层组织注入新鲜“血液”。活动开展以来,共发展入党积极分子7名,从中发展党员3名,基层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
2012年是一个让贫穷的凉城鞍子山村面貌巨变的一年,也是让这个村又一次焕发青春的年,让全村3634口人眉开眼笑的年,这年投资70万元的五间夭人畜饮水工程项目,新打的80米深机电井,新的安装自动增压高频调节电力柜,配套150米的扬程水,新架设的低压线500米,新埋铺设主副管道4000米,三大项目的实施落实并竣工,彻底解决了当地126户群众及200多头(只)大小畜的饮水困难问题,并为这126户村民家里全部接入自来水。投资340万元建设改造的3000亩滩涂地项目,使这个行政村不仅有了村民梦寐以求的水浇地,更重要的是让这块沉睡了不知多少年的滩涂地,成为这块土地上农民今日的致富田。前不久,本刊记者和中华建设等媒体的记者团走进凉成,在鞍子山村昔日的滩涂地上看到,节水的滴灌遍设田间禾下,近4000亩的滴灌,让甜菜、美葵等经济作物长势良好,叶肥绿壮,让来者感叹万千,激动溢于言表。今年的秋天这里将迎来一个金色的丰收。这沉甸甸的金穗里浸透包含着徐志明和全体纪检干部的汗水。
徐志明是从2011年8月从内蒙古自治区纪委党风廉政室主任位上来到乌兰察布市任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的,他在纪检工作岗位上工作二十多年,为人正直清廉,忘我工作。在包扶中,他一心一意,真扶贫,他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做群众的贴心人,努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他风里来,雨里去,顶着严寒风沙,迎着困难,千方百计,为农民群众办实事,为改造那3000多亩滩涂地,专门新打机电井12眼,新安装100千伏安变压器2台,修建12平米大井房12座,架设低压线路3000米,新修防渗渠3000米,安装低压滴灌管道3000多米。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田地的抗旱能力,为农作物的增产增效创造了坚实的基础。该工程的实施使鞍子山、东营、老洼营三个自然村人均新增高产稳产田1.76亩,种植业年产量增产750吨,年增产值150万元,户均增收3300元以上,人均增收880元,为调整种植业结构,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投资600万元新修11公里环村柏油路项目,解决了鞍子山村、东营等五个自然村,共计620多户、1950人的出行难,卖农副产品难的问题。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
为民服务在徐志明身上是没有终点的,他把村中的一切都惦记在心里,落在实处。他四处奔波,登门协调各方投入资金180多万元,新建了集村委会办公、党员活动、农民书屋、卫生服务室为一体的办公活动中心。他结合当地种养实际,为鞍子山村新增膜下滴灌3800亩,新增订单甜菜3600亩,示范种植菊花150亩,调进优质马铃薯籽种20万斤;引进优良畜种杜泊种公羊13只,优质基础杜泊绵羊200只,全面提升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太阳能、沼气池等洁净能源的使用,全村新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30台。在经济帮扶方面,市纪委注重扶持鞍子山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加大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打造鞍子山村一村多品的产业格局。通过市纪委的大力帮扶,鞍子山村农民收入稳步提高,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4250元提高到现在的6750元。
包扶以来,市纪委协调包扶单位为老党员、老干部、困难家庭,发放折合人民币45000余元的生活物资。在鞍子山狮子洼村遭受洪涝灾害后,市纪委为受灾群众捐增白面、大米,又协调水利部门重修了护村堤坝。今年春耕时节,徐志明又和市纪委42名副科级以上干部,一对一对接的帮扶老洼营村的贫困户,为包扶村民送去化肥等生产资料,这为民雪中送炭的的真情,让今年六十多岁的老洼营村村民安九生感动不已,他手摸化肥连声说“感谢共产党,感谢党的好干部”。
徐志明对包扶群众可以说是视同自己的父母。鞍子山村离岱海镇旅游区只有三公里,随着凉城岱海旅游和凉城老区红色旅游的发展,有发展旅游的条件,徐书记也想让鞍子山村发展旅游业,他风尘仆仆亲自选定方案,选定地点,最终为村民们在靠近游客经过的路段,用多方出资的办法,帮助十多户村民建起了农家乐,以此带动这里的农民兴办农家乐,发展旅游业,为这里的群众脱贫脱困,走上富裕又创出新路子。
从鞍子山村的巨变,我们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纪检书记对贫困群众帮扶的真情。从徐志明的真心包扶,我们也看到凡是继承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的人,不论他的职位高低,都是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徐志明解群众之所难,想群众之所想,他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党的群众路线。
责任编辑/张元奕
徐志明作为一名地区级的纪检书纪,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把全心全意为民服务这条党的根本宗旨时刻牢记心中,正因如此,他在服务人民群众方面做出了成效很大的工作。2012年初,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徐志明所在的市纪委,在革命老区的凉城县岱海镇鞍子山村定点包扶。该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1098户人家,3634口人,全村实有劳动力1705人,耕地面积14800亩,农民收入主要以农牧业和劳务输出为主。这里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当地发展的主要因素。为真正改变这里的贫穷落后面貌,徐志明带领纪委的干部扎下身子到该村,进行脱贫扶助调研,按照“组织建设加强,干部作风转变,事业发展迅速,群众得到实惠”的目标,依据包扶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为民服务的包扶工作。
在开展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徐志明他们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开发扶贫和项目扶贫为总体思路,针对具体情况想办法、找路子、定项目,采取符合当地实际的有效措施,制定可行实施方案,确保下基层活动能够真正走进基层、深入基层、服务基层,为群众办实事、解决群众脱贫的困难。
为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的实际问题,市纪检委专门成立了包扶工作领导小组,由副书记武瑛具体负责。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徐志明亲自下到包扶点实地进行调研,通过走村串户与基层干部座谈、走访村民,详细认真了解鞍子山村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民生工作、组织工作、民主建设等情况,在多次调研并亲自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情况下明确提出,要把鞍子山村打造成全市小康建设的“样板村”,真正意义上的富裕村。同时他还提出市纪委领导的干部每月至少去包扶点一次,深入到群众家中,了解百姓所需,认真记录民情日记,将及时整理收集到的相关问题,召开专门会议予以协调解决。并根据鞍子山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差的现状制定了详细的包扶工作方案,确定了三个重点帮扶项目,即五间夭126户村民人畜饮水工程、3000亩滩涂荒地的改造项目、扶贫点道路建设项目。
为改变鞍子山行政村的贫困落后面貌,徐志明积极协调市国税局、高路公司、气象局等包扶单位,根据这些部门各自工作特点和优势,层层分解落实包扶任务,合理整合各方资源,统筹推进各个项目齐头并进。为项目落实并推进,徐志明多次召开包扶单位协调沟通会,祥细了解资金是否到位、项目进展情况、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等,凉城县纪委也派出一名副书记常驻鞍子山村负责协调各项工作,岱海镇成立了鞍子山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将扶贫项目分组落实到人,建立起点对点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并在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优质、高效”的原则,严把资金管理使用、项目运作实施、工程质量验收三道关口。徐志明在繁忙的纪检工作中,还要不定期的检查项目进展情况,组织工程质量验收会,对工程质量等相关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他们的驻点干部则深入施工现场,监督工程质量和进度,确保项目能如期完工,惠及百姓。
同时徐志明还帮助鞍子山村建立完善以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为主的“四权四制”村治模式,建立村务公开、网络化管理、评星定级等20多项规章制度,发挥靠制度管人管事的功效。挖掘并培养农村优秀青年和致富能手,发展其成为中共党员和村组干部,为基层组织注入新鲜“血液”。活动开展以来,共发展入党积极分子7名,从中发展党员3名,基层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
2012年是一个让贫穷的凉城鞍子山村面貌巨变的一年,也是让这个村又一次焕发青春的年,让全村3634口人眉开眼笑的年,这年投资70万元的五间夭人畜饮水工程项目,新打的80米深机电井,新的安装自动增压高频调节电力柜,配套150米的扬程水,新架设的低压线500米,新埋铺设主副管道4000米,三大项目的实施落实并竣工,彻底解决了当地126户群众及200多头(只)大小畜的饮水困难问题,并为这126户村民家里全部接入自来水。投资340万元建设改造的3000亩滩涂地项目,使这个行政村不仅有了村民梦寐以求的水浇地,更重要的是让这块沉睡了不知多少年的滩涂地,成为这块土地上农民今日的致富田。前不久,本刊记者和中华建设等媒体的记者团走进凉成,在鞍子山村昔日的滩涂地上看到,节水的滴灌遍设田间禾下,近4000亩的滴灌,让甜菜、美葵等经济作物长势良好,叶肥绿壮,让来者感叹万千,激动溢于言表。今年的秋天这里将迎来一个金色的丰收。这沉甸甸的金穗里浸透包含着徐志明和全体纪检干部的汗水。
徐志明是从2011年8月从内蒙古自治区纪委党风廉政室主任位上来到乌兰察布市任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的,他在纪检工作岗位上工作二十多年,为人正直清廉,忘我工作。在包扶中,他一心一意,真扶贫,他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做群众的贴心人,努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他风里来,雨里去,顶着严寒风沙,迎着困难,千方百计,为农民群众办实事,为改造那3000多亩滩涂地,专门新打机电井12眼,新安装100千伏安变压器2台,修建12平米大井房12座,架设低压线路3000米,新修防渗渠3000米,安装低压滴灌管道3000多米。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田地的抗旱能力,为农作物的增产增效创造了坚实的基础。该工程的实施使鞍子山、东营、老洼营三个自然村人均新增高产稳产田1.76亩,种植业年产量增产750吨,年增产值150万元,户均增收3300元以上,人均增收880元,为调整种植业结构,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投资600万元新修11公里环村柏油路项目,解决了鞍子山村、东营等五个自然村,共计620多户、1950人的出行难,卖农副产品难的问题。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
为民服务在徐志明身上是没有终点的,他把村中的一切都惦记在心里,落在实处。他四处奔波,登门协调各方投入资金180多万元,新建了集村委会办公、党员活动、农民书屋、卫生服务室为一体的办公活动中心。他结合当地种养实际,为鞍子山村新增膜下滴灌3800亩,新增订单甜菜3600亩,示范种植菊花150亩,调进优质马铃薯籽种20万斤;引进优良畜种杜泊种公羊13只,优质基础杜泊绵羊200只,全面提升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太阳能、沼气池等洁净能源的使用,全村新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30台。在经济帮扶方面,市纪委注重扶持鞍子山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加大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打造鞍子山村一村多品的产业格局。通过市纪委的大力帮扶,鞍子山村农民收入稳步提高,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4250元提高到现在的6750元。
包扶以来,市纪委协调包扶单位为老党员、老干部、困难家庭,发放折合人民币45000余元的生活物资。在鞍子山狮子洼村遭受洪涝灾害后,市纪委为受灾群众捐增白面、大米,又协调水利部门重修了护村堤坝。今年春耕时节,徐志明又和市纪委42名副科级以上干部,一对一对接的帮扶老洼营村的贫困户,为包扶村民送去化肥等生产资料,这为民雪中送炭的的真情,让今年六十多岁的老洼营村村民安九生感动不已,他手摸化肥连声说“感谢共产党,感谢党的好干部”。
徐志明对包扶群众可以说是视同自己的父母。鞍子山村离岱海镇旅游区只有三公里,随着凉城岱海旅游和凉城老区红色旅游的发展,有发展旅游的条件,徐书记也想让鞍子山村发展旅游业,他风尘仆仆亲自选定方案,选定地点,最终为村民们在靠近游客经过的路段,用多方出资的办法,帮助十多户村民建起了农家乐,以此带动这里的农民兴办农家乐,发展旅游业,为这里的群众脱贫脱困,走上富裕又创出新路子。
从鞍子山村的巨变,我们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纪检书记对贫困群众帮扶的真情。从徐志明的真心包扶,我们也看到凡是继承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的人,不论他的职位高低,都是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徐志明解群众之所难,想群众之所想,他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党的群众路线。
责任编辑/张元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