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过分重视交际教学法在外语教学实践中产生了一些认识误区,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口语学习,忽视书面表达能力。而语法翻译法弥补了交际法的局限性,坚持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地位。因此,综合运用两种教学方式,相辅相成,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语法翻译法;交际教学法;认识误区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2-038-2
一、引言
自70年代末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传入中国语言教学界以来,对中国语言教学的思想和时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专家学者到一些教师都在积极探索交际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问题。外语教学也逐渐由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转向了交际教学法,使其成为我国外语教学中的主流教学法。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和测试考核都围绕“交际”原则来展开,“听说领先”在外语教学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鉴于此,如何衡量这两种教学思想在课堂实践中的应用,结合中国国情澄清认识误区已成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交际教学法在实践中的认识误区
1.认为语言、词汇、语法等语言能力方面的内容不属于以交际能力为培养目标的交际教学范畴。
产生这种误区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实践交际教学法的过程中,过分强调语言运用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误认为交际能力不包括语言能力和语言规则,以交际为目的的外语教学不必教授语言、语法等属于语言能力的内容。
实际上,交际能力应包括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上。Widdowson认为:“任何一种交际教学法只要构思得当,不会否定语法,相反,它会承认语法在使用和学习外语中的中介作用。”因此,以交际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外语教学决不能忽视语言能力的培养。
2.片面认为交际教学就是口语教学,交际能力就是指口语交际能力,产生这种误解的原因可以追溯到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的某些见解和主张,他们认为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言是第二性的,因此主张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口语,语言教学应当以听说有限。因此,在改革传统外语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课堂教学的组织模式上,角色扮演(role play)、配对练习(pair work)、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课堂讲演(pre sentation)等成为常用的教学手段。
实际上,交际能力不仅包括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还包括书面语的交际能力。因此,用交际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既可以利用上述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以便达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及课后完成一些翻译阅读,写作等书面任务来达到培养学生的书面交际能力。其实,人们对写作能力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对语法应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写作能力的强弱正好能充分反映出一个外语学习者的语言功底。
3.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教学法就意味着教师少讲、少说,学生多说、多讲。
产生这种误区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解和运用“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原则。诚然,遵循“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的传统语法翻译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占去了大部分时间,而学生的实践练习机会极少;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语积极性;语言的运用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与提高。
“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克服上述局限性方面却有可取之处,它能够照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学实践证明,不按教学规律也会带来教学上的盲动性。教师片面地在形式上追求“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让学生多说,该讲的不讲或少讲,且没有正确的指导和控制,这样做法只会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丧失殆尽,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误解,认为交际教学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三、语法翻译法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僵化
用这种方法训练的学生外语口语表达能力弱,语音语调较差;虽然学习了大量的语法规则,一旦应用于实践,如写作、口语会话,便会频频出现错误,但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强调死记硬背,导致课堂气氛沉闷,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过分强调翻译法进行教学,容易养成学生在使用外语时依靠翻译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2.目前,语法练习主要以标准化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单一的练习形式不利于学生对语法规则的理解,更谈不上运用自如。
3.对练习的研究不够重视
练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语法规则的理解与掌握。然而,许多教师对语法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的练习环节,却常常采取“拿来主义”,没有将练习的内容,形式和课堂内容结合,进行筛选,补充和变式。所以,学生不能很好地实践和演练语法规则,更谈不上很好地巩固了。练习不能发挥反馈作用,教师对教学效果缺乏了解,自然教学效率就大大降低。
四、综合运用两种教学法,全面提升学生能力
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交际教学法的运用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外语教学现状并未因它的推介而得到令人满意的改观。鉴于此,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语法翻译法,审视其内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廖巧云做的调查显示:不涉及语法教学的交际法对大中学生是行不通的;语言基础知识不过关的学生虽然很努力地学习了四年,但进步甚微。章振邦教授也指出:“语法恐怕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把语法教学摆在恰当位置上的问题,尤其重要的是,应该教什么样的语法,以及如何使语法教学成为培养语言技能的一个环节。”
由于交际法教学中不重视语法教学以及语言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学习,过分强调交际能力而造成学生语言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薄弱。而语法翻译法在教学中强调利用文法和学生的理解能力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它重视阅读、翻译和写作能力的培养,重视语法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上遵循如下原则:语音、语法、词汇教学相结合;强调读写领先,着重培养阅读与翻译能力,兼顾听说训练;以语法为主,在语法理论指导下读译课文;依靠母语,把翻译既当成教学手段,又当成教学目的。正是由于语法翻译法符合语言结构的基础规律和学生的生理心理条件,反过来又弥补了交际教学法的不足。
据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两种教学法并不相互矛盾和排斥,而是可以兼容并蓄,成为一个同一体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上。正确处理这两者的关系,不可偏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切实做好如下几点:首先,坚持语言能力的基础地位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之正确性,流利性的同时,强调语言运用的得体性。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现象的分析,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语法规则,从而培养语言能力。其次,在交际教学法中,要有分寸地把握语法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时机。倡导交际法的Wilkins本人也认为学习的第一阶段可侧重语法规则(rules of grammar),第二阶段偏重使用的规则(rules of use)。以语法为主的交流活动要及时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不能对学生的语言错误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更正错误,必要时进行总结概括;以口语形式交流训练为主的教学环节可适当的放松对语法错误的纠正。此外,用于语法教学的练习难度要适中,务必要放在贴近生活的真实语境中去考察语法知识。科学的练习内容和形式有利于改变我们目前语法教学重复劳动效率低下的现状,有利于学生打好语言知识基础,发展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又是交际能力的基础。它决定了学生能否参加交流活动。
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一种能够普遍适用的外语教学模式。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利有弊,比较合理又切实可行的做法是:根据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走中庸之道,兼收并蓄,综合运用语法翻译及交际教学法。惟其如此,才能较为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能力,切不可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武断地进行全盘否定;亦不应忽视国情,而全盘照抄交际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适时而科学地对这两种教学方法加以应用,使这两种互补性很强的教学法达到和谐共存。满足社会对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要求的同时,又切合学生的实际应试需求,让外语教学的方法达到最佳合理状态。
参考文献:
廖巧云.交际教学法的应用:问题与思考.山东外语教学,2002(6).
章振邦.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外国语,2003(4).
Widdowson,H.G.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语法翻译法;交际教学法;认识误区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2-038-2
一、引言
自70年代末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传入中国语言教学界以来,对中国语言教学的思想和时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专家学者到一些教师都在积极探索交际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问题。外语教学也逐渐由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转向了交际教学法,使其成为我国外语教学中的主流教学法。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和测试考核都围绕“交际”原则来展开,“听说领先”在外语教学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鉴于此,如何衡量这两种教学思想在课堂实践中的应用,结合中国国情澄清认识误区已成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交际教学法在实践中的认识误区
1.认为语言、词汇、语法等语言能力方面的内容不属于以交际能力为培养目标的交际教学范畴。
产生这种误区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实践交际教学法的过程中,过分强调语言运用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误认为交际能力不包括语言能力和语言规则,以交际为目的的外语教学不必教授语言、语法等属于语言能力的内容。
实际上,交际能力应包括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上。Widdowson认为:“任何一种交际教学法只要构思得当,不会否定语法,相反,它会承认语法在使用和学习外语中的中介作用。”因此,以交际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外语教学决不能忽视语言能力的培养。
2.片面认为交际教学就是口语教学,交际能力就是指口语交际能力,产生这种误解的原因可以追溯到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的某些见解和主张,他们认为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言是第二性的,因此主张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口语,语言教学应当以听说有限。因此,在改革传统外语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课堂教学的组织模式上,角色扮演(role play)、配对练习(pair work)、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课堂讲演(pre sentation)等成为常用的教学手段。
实际上,交际能力不仅包括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还包括书面语的交际能力。因此,用交际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既可以利用上述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以便达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及课后完成一些翻译阅读,写作等书面任务来达到培养学生的书面交际能力。其实,人们对写作能力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对语法应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写作能力的强弱正好能充分反映出一个外语学习者的语言功底。
3.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教学法就意味着教师少讲、少说,学生多说、多讲。
产生这种误区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解和运用“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原则。诚然,遵循“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的传统语法翻译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占去了大部分时间,而学生的实践练习机会极少;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语积极性;语言的运用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与提高。
“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克服上述局限性方面却有可取之处,它能够照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学实践证明,不按教学规律也会带来教学上的盲动性。教师片面地在形式上追求“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让学生多说,该讲的不讲或少讲,且没有正确的指导和控制,这样做法只会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丧失殆尽,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误解,认为交际教学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三、语法翻译法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僵化
用这种方法训练的学生外语口语表达能力弱,语音语调较差;虽然学习了大量的语法规则,一旦应用于实践,如写作、口语会话,便会频频出现错误,但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强调死记硬背,导致课堂气氛沉闷,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过分强调翻译法进行教学,容易养成学生在使用外语时依靠翻译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2.目前,语法练习主要以标准化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单一的练习形式不利于学生对语法规则的理解,更谈不上运用自如。
3.对练习的研究不够重视
练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语法规则的理解与掌握。然而,许多教师对语法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的练习环节,却常常采取“拿来主义”,没有将练习的内容,形式和课堂内容结合,进行筛选,补充和变式。所以,学生不能很好地实践和演练语法规则,更谈不上很好地巩固了。练习不能发挥反馈作用,教师对教学效果缺乏了解,自然教学效率就大大降低。
四、综合运用两种教学法,全面提升学生能力
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交际教学法的运用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外语教学现状并未因它的推介而得到令人满意的改观。鉴于此,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语法翻译法,审视其内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廖巧云做的调查显示:不涉及语法教学的交际法对大中学生是行不通的;语言基础知识不过关的学生虽然很努力地学习了四年,但进步甚微。章振邦教授也指出:“语法恐怕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把语法教学摆在恰当位置上的问题,尤其重要的是,应该教什么样的语法,以及如何使语法教学成为培养语言技能的一个环节。”
由于交际法教学中不重视语法教学以及语言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学习,过分强调交际能力而造成学生语言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薄弱。而语法翻译法在教学中强调利用文法和学生的理解能力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它重视阅读、翻译和写作能力的培养,重视语法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上遵循如下原则:语音、语法、词汇教学相结合;强调读写领先,着重培养阅读与翻译能力,兼顾听说训练;以语法为主,在语法理论指导下读译课文;依靠母语,把翻译既当成教学手段,又当成教学目的。正是由于语法翻译法符合语言结构的基础规律和学生的生理心理条件,反过来又弥补了交际教学法的不足。
据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两种教学法并不相互矛盾和排斥,而是可以兼容并蓄,成为一个同一体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上。正确处理这两者的关系,不可偏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切实做好如下几点:首先,坚持语言能力的基础地位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之正确性,流利性的同时,强调语言运用的得体性。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现象的分析,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语法规则,从而培养语言能力。其次,在交际教学法中,要有分寸地把握语法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时机。倡导交际法的Wilkins本人也认为学习的第一阶段可侧重语法规则(rules of grammar),第二阶段偏重使用的规则(rules of use)。以语法为主的交流活动要及时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不能对学生的语言错误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更正错误,必要时进行总结概括;以口语形式交流训练为主的教学环节可适当的放松对语法错误的纠正。此外,用于语法教学的练习难度要适中,务必要放在贴近生活的真实语境中去考察语法知识。科学的练习内容和形式有利于改变我们目前语法教学重复劳动效率低下的现状,有利于学生打好语言知识基础,发展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又是交际能力的基础。它决定了学生能否参加交流活动。
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一种能够普遍适用的外语教学模式。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利有弊,比较合理又切实可行的做法是:根据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走中庸之道,兼收并蓄,综合运用语法翻译及交际教学法。惟其如此,才能较为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能力,切不可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武断地进行全盘否定;亦不应忽视国情,而全盘照抄交际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适时而科学地对这两种教学方法加以应用,使这两种互补性很强的教学法达到和谐共存。满足社会对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要求的同时,又切合学生的实际应试需求,让外语教学的方法达到最佳合理状态。
参考文献:
廖巧云.交际教学法的应用:问题与思考.山东外语教学,2002(6).
章振邦.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外国语,2003(4).
Widdowson,H.G.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