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本文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分析,提出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指出动态教学模式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动态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综合素质
1.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模式是教学目标、教学思想的反映,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推出,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不同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模式。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只强调学历、文凭,更注重学生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尤其是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越发迫切。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大多数教师习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把学生放在一个被动接受的位置上。学生往往不重视学习的过程,在期末突击复习,死记硬背一些重点内容,以短期记忆应付考试。这样就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背离社会的需求。
要想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就必须对目前教学模式进行变革,动态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大家认识和采用。
2.动态教学模式的特点及作用
动态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集分析、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式于一体,是一个由教师和多个学习小组共同完成的动态的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设疑创境,引疑质疑。有疑问,学生才有学习的需要和动力,才会去探究、去思考。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首先要针对教学内容,巧妙设置各种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
其次,学生自学知识。要求学生自由结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推选出小组长,由组长带领组员带着问题,自学教材。这个过程实际是学生针对问题,仔细看书、主动思考、寻找答案的过程。通常教材上大部分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学了解,这样就改变了学生课堂被动听讲,不习惯动脑思考的局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再次,在自学、初步认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回答、讨论问题。先由考虑成熟的小组代表汇报该组对问题的答案,小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各组针对这个答案,提出质疑和评价,再由该组解答。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做引导、调控,不给予任何答案。面对学生思考后有价值的提问,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探索意识。这样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个别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羞涩、胆怯等心理。
最后,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总结。这样,教学过程就打破了传统的“问题—讲解—结论”的单一过程,构建成了“问题—研究—解答—提问—解答—结论”的多个环节的过程。
实施“动态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完善课程考核方法,将学生每堂课的表现、学习的态度(回答、提问、辩论和讨论问题的主动性等)、研究问题的能力和质量都纳入学生学习成绩考核范围,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给各个组员打分,组与组之间互相考核打分,按照一定比例,分别计入总评成绩,实现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的全面考核,改变以往一张试卷或以一篇论文来评定学生成绩的传统考核方法,强调过程管理,增强大多数学生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实施动态教学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动态教学模式中,教师虽然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但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就要起到组织、控制和协调的作用。教师在“设疑创境”的过程中,应该做到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不丰富。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增强实践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比如,定期深入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做到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的目标,进而丰富知识,增强能力。只有了解一线的情况,才能充分了解企业和社会的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正教学课程内容,顺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组织与管理方面中,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实施动态教学模式。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鼓励机制,对进行动态教学改革的教师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激励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学生在动态教学模式中,已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变成了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学生应该对动态教学模式有比较积极的认识,自觉、主动地参与其中。另外,动态教学模式实施在各个学生小组之间进行,在教学中不仅涉及小组人员的学习任务的分配,还涉及成绩考核的问题。
4.结语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必须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标,满足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注重教学模式的改革,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术兴趣,增强学生创新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秀卿.“动态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初探.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2]雷莉.动态教学模式的适应性分析.科教导刊,2010.31.
[3]刘长义,承三友.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动态案例教学模式研究.安徽上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关键词: 动态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综合素质
1.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模式是教学目标、教学思想的反映,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推出,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不同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模式。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只强调学历、文凭,更注重学生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尤其是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越发迫切。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大多数教师习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把学生放在一个被动接受的位置上。学生往往不重视学习的过程,在期末突击复习,死记硬背一些重点内容,以短期记忆应付考试。这样就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背离社会的需求。
要想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就必须对目前教学模式进行变革,动态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大家认识和采用。
2.动态教学模式的特点及作用
动态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集分析、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式于一体,是一个由教师和多个学习小组共同完成的动态的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设疑创境,引疑质疑。有疑问,学生才有学习的需要和动力,才会去探究、去思考。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首先要针对教学内容,巧妙设置各种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
其次,学生自学知识。要求学生自由结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推选出小组长,由组长带领组员带着问题,自学教材。这个过程实际是学生针对问题,仔细看书、主动思考、寻找答案的过程。通常教材上大部分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学了解,这样就改变了学生课堂被动听讲,不习惯动脑思考的局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再次,在自学、初步认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回答、讨论问题。先由考虑成熟的小组代表汇报该组对问题的答案,小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各组针对这个答案,提出质疑和评价,再由该组解答。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做引导、调控,不给予任何答案。面对学生思考后有价值的提问,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探索意识。这样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个别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羞涩、胆怯等心理。
最后,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总结。这样,教学过程就打破了传统的“问题—讲解—结论”的单一过程,构建成了“问题—研究—解答—提问—解答—结论”的多个环节的过程。
实施“动态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完善课程考核方法,将学生每堂课的表现、学习的态度(回答、提问、辩论和讨论问题的主动性等)、研究问题的能力和质量都纳入学生学习成绩考核范围,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给各个组员打分,组与组之间互相考核打分,按照一定比例,分别计入总评成绩,实现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的全面考核,改变以往一张试卷或以一篇论文来评定学生成绩的传统考核方法,强调过程管理,增强大多数学生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实施动态教学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动态教学模式中,教师虽然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但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就要起到组织、控制和协调的作用。教师在“设疑创境”的过程中,应该做到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不丰富。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增强实践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比如,定期深入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做到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的目标,进而丰富知识,增强能力。只有了解一线的情况,才能充分了解企业和社会的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正教学课程内容,顺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组织与管理方面中,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实施动态教学模式。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鼓励机制,对进行动态教学改革的教师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激励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学生在动态教学模式中,已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变成了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学生应该对动态教学模式有比较积极的认识,自觉、主动地参与其中。另外,动态教学模式实施在各个学生小组之间进行,在教学中不仅涉及小组人员的学习任务的分配,还涉及成绩考核的问题。
4.结语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必须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标,满足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注重教学模式的改革,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术兴趣,增强学生创新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秀卿.“动态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初探.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2]雷莉.动态教学模式的适应性分析.科教导刊,2010.31.
[3]刘长义,承三友.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动态案例教学模式研究.安徽上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