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前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立足各地实际、创新发展思路,通过产业创新、市场创新和环境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
[关键词] 创新; 县域经济发展; 思路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21-0041-02
县域经济是具有地域和资源特色的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发展县域经济成为各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桂林是以农林和旅游为重点的经济区域,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直接决定着桂林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立足市情,创新发展思路,打造县域经济的强大支撑点,引领县域经济驶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是摆在桂林市各级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推进观念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县域经济因而成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经过多年的发展,桂林无论是经济总量、财政收入,还是投资、消费,县域经济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桂林城乡经济正在朝着良性互动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但是,将桂林县域经济置于全国县域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来审视,尽管有了很大的成绩,但与国内先进省市、发达地区相比,则有着明显的差距,还存在着县域经济整体基础薄弱、总体发展水平较低、综合竞争优势和实力不强、工业缺乏主导产业、增长乏力、经济结构相对落后、城镇化水平较低、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县域地方财政困难等现实问题。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工业化和城镇化浪潮扑面而来,各种生产要素和人员流动大大增强,农产品既要面对国内市场,又要与国际市场接轨,桂林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三农”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更加突出,市场竞争更趋激烈。面对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桂林县域经济必须创新发展思路,加强县域经济创新能力的建设。换言之,就是要立足县域,放眼世界,以经济全球化的视野来谋划县域经济的发展,学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惯例办事,通过县域产业结构创新、县域产品创新、县域市场创新以及县域环境创新,聚集县域内外各类生产要素,共同开拓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把农村与城镇、农业与工业的发展统一起来,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二、推进产业创新,培育特色求发展
县域经济是各具特色的经济。特色是县域经济最显著的标志,特色就是优势。一个区域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的增长以及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归根到底要靠县域经济的强势产业来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立足优势,因地制宜,打造强势产业、培育特色经济的过程。丰富的农林和旅游资源是桂林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桂林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充分依托这些资源和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用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的大发展。
一是做强县域工业,富民强县。工业是立县之本、富县之策、强县之源。当前,桂林市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新一轮县域经济发展中,必须坚定不移地树立“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通过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办好各类工业园区,引导各类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以及乡镇工业加快向园区聚集,打造若干优势产业集群,使园区成为推进工业化的主要载体、高新技术的孵化区、城市建设的新区,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县域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讲是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引擎,对调整县域经济结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树立“富民强县”的发展理念,以民营经济为主体,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路子。要通过开放引进、转制搞活、放手发展,不断壮大一批规模较大、装备水平较高、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的民营经济群体,充分发挥其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要采取改组、兼并、联合、股份合作、出售等多种形式,扶持农村经济能人发展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引进民营企业,改革改制转化民营企业,扶优扶强壮大民营企业,不断扩大民营经济总量,增强民营企业的发展活力。要探索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形式的融资渠道,改善市场环境,营造良好的民营经济发展氛围。
三是多元开发旅游产品,提升壮大旅游产业。桂林是国际著名的旅游城市,下辖12县域有着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必须切实将旅游资源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桂林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要按照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培养品牌,建设精品,完善发展大旅游产业的思路,加强市县联动,创新县域旅游产品体系。
四是做大劳务经济产业,提升人力资本价值。发展劳务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手段。目前,桂林市农村劳动力210多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50多万,加上每年新增的5万多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极大。桂林要解决“三农”问题,需要逐步减少农民的数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增长见识,学到技术,而且可以有效地提升人力资本的价值,为城镇化发展创造条件。必须树立劳务培训和劳务输出是战略产业的理念,大力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努力构建城乡一体、统筹就业的新机制,活跃县域经济,使劳务经济成为桂林解决“三农”问题的特色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三、推进市场创新,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借外力求发展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目前,桂林市县域工业资金的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和引进资金,通过金融机构获取的资金极少。许多县域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或是上新项目、生产新产品时,面临的最突出的困难就是资金的严重匮乏。桂林县域经济要加快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激活民间资本,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参与县域经济建设。由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不断强化市场意识,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当前,要充分利用“中国—东盟10+1”、“泛珠三角9+2”、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召开、西部大开发等种种机遇,依托桂林的区位优势,牢固树立以项目兴产业,以项目增实力,以项目促发展的理念。通过内引与外联相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吸纳外来投资,集聚县域经济发展能量,切实做大县域经济。
四、推进环境创新,打造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县域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发展环境的竞争。环境是吸引力,是生产力,同时也是竞争力。一个县域的公共行政能力、市场、信用、法制环境以及社会风尚、社会秩序等因素往往决定着县域资源的整合率、利用率、凝聚力,决定着县域对外资、外智的吸引力,从而最终决定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前景。为此,要坚持把经济环境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来培育,千方百计优化政策环境,打造服务型政府,着力营造发展环境优、建设成本低、投资回报高的要素聚集投资“洼地”。要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进一步支持、完善县域经济在用地、办证、信贷、收费等方面的各种优惠政策,着力构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要从治理和改善行政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服务环境着手,依法行政,依法治县,不断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强化全民的环境意识,努力营造“人人代表桂林形象,处处都是投资环境”,使县域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显著改善。
“国家之强,在于州县。”我国县域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顺势而动,在实践中探索桂林县域经济的创新之路,必将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推动桂林全市经济再上新的台阶。
(本文作者:广西桂林市市长)
责任编辑刘学侠
[关键词] 创新; 县域经济发展; 思路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21-0041-02
县域经济是具有地域和资源特色的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发展县域经济成为各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桂林是以农林和旅游为重点的经济区域,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直接决定着桂林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立足市情,创新发展思路,打造县域经济的强大支撑点,引领县域经济驶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是摆在桂林市各级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推进观念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县域经济因而成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经过多年的发展,桂林无论是经济总量、财政收入,还是投资、消费,县域经济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桂林城乡经济正在朝着良性互动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但是,将桂林县域经济置于全国县域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来审视,尽管有了很大的成绩,但与国内先进省市、发达地区相比,则有着明显的差距,还存在着县域经济整体基础薄弱、总体发展水平较低、综合竞争优势和实力不强、工业缺乏主导产业、增长乏力、经济结构相对落后、城镇化水平较低、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县域地方财政困难等现实问题。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工业化和城镇化浪潮扑面而来,各种生产要素和人员流动大大增强,农产品既要面对国内市场,又要与国际市场接轨,桂林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三农”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更加突出,市场竞争更趋激烈。面对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桂林县域经济必须创新发展思路,加强县域经济创新能力的建设。换言之,就是要立足县域,放眼世界,以经济全球化的视野来谋划县域经济的发展,学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惯例办事,通过县域产业结构创新、县域产品创新、县域市场创新以及县域环境创新,聚集县域内外各类生产要素,共同开拓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把农村与城镇、农业与工业的发展统一起来,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二、推进产业创新,培育特色求发展
县域经济是各具特色的经济。特色是县域经济最显著的标志,特色就是优势。一个区域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的增长以及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归根到底要靠县域经济的强势产业来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立足优势,因地制宜,打造强势产业、培育特色经济的过程。丰富的农林和旅游资源是桂林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桂林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充分依托这些资源和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用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的大发展。
一是做强县域工业,富民强县。工业是立县之本、富县之策、强县之源。当前,桂林市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新一轮县域经济发展中,必须坚定不移地树立“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通过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办好各类工业园区,引导各类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以及乡镇工业加快向园区聚集,打造若干优势产业集群,使园区成为推进工业化的主要载体、高新技术的孵化区、城市建设的新区,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县域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讲是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引擎,对调整县域经济结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树立“富民强县”的发展理念,以民营经济为主体,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路子。要通过开放引进、转制搞活、放手发展,不断壮大一批规模较大、装备水平较高、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的民营经济群体,充分发挥其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要采取改组、兼并、联合、股份合作、出售等多种形式,扶持农村经济能人发展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引进民营企业,改革改制转化民营企业,扶优扶强壮大民营企业,不断扩大民营经济总量,增强民营企业的发展活力。要探索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形式的融资渠道,改善市场环境,营造良好的民营经济发展氛围。
三是多元开发旅游产品,提升壮大旅游产业。桂林是国际著名的旅游城市,下辖12县域有着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必须切实将旅游资源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桂林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要按照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培养品牌,建设精品,完善发展大旅游产业的思路,加强市县联动,创新县域旅游产品体系。
四是做大劳务经济产业,提升人力资本价值。发展劳务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手段。目前,桂林市农村劳动力210多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50多万,加上每年新增的5万多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极大。桂林要解决“三农”问题,需要逐步减少农民的数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增长见识,学到技术,而且可以有效地提升人力资本的价值,为城镇化发展创造条件。必须树立劳务培训和劳务输出是战略产业的理念,大力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努力构建城乡一体、统筹就业的新机制,活跃县域经济,使劳务经济成为桂林解决“三农”问题的特色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三、推进市场创新,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借外力求发展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目前,桂林市县域工业资金的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和引进资金,通过金融机构获取的资金极少。许多县域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或是上新项目、生产新产品时,面临的最突出的困难就是资金的严重匮乏。桂林县域经济要加快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激活民间资本,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参与县域经济建设。由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不断强化市场意识,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当前,要充分利用“中国—东盟10+1”、“泛珠三角9+2”、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召开、西部大开发等种种机遇,依托桂林的区位优势,牢固树立以项目兴产业,以项目增实力,以项目促发展的理念。通过内引与外联相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吸纳外来投资,集聚县域经济发展能量,切实做大县域经济。
四、推进环境创新,打造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县域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发展环境的竞争。环境是吸引力,是生产力,同时也是竞争力。一个县域的公共行政能力、市场、信用、法制环境以及社会风尚、社会秩序等因素往往决定着县域资源的整合率、利用率、凝聚力,决定着县域对外资、外智的吸引力,从而最终决定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前景。为此,要坚持把经济环境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来培育,千方百计优化政策环境,打造服务型政府,着力营造发展环境优、建设成本低、投资回报高的要素聚集投资“洼地”。要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进一步支持、完善县域经济在用地、办证、信贷、收费等方面的各种优惠政策,着力构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要从治理和改善行政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服务环境着手,依法行政,依法治县,不断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强化全民的环境意识,努力营造“人人代表桂林形象,处处都是投资环境”,使县域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显著改善。
“国家之强,在于州县。”我国县域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顺势而动,在实践中探索桂林县域经济的创新之路,必将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推动桂林全市经济再上新的台阶。
(本文作者:广西桂林市市长)
责任编辑刘学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