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语文课堂的美学特征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xuefub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董一菲老师为中学诗意语文课堂打造了八种教学范式,其中课堂诗词教学范式以大容量、大自由、大开阖、大包容、大视角为特点,极能体现诗意语文的美学特征。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董一菲老师酷爱读书,涉猎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等多个领域,由此涵养出的气度、风范无不融入她的教学课堂中。诗意语文课堂的美,是乾坤开阖自由之大美,是重峦叠嶂,是花团锦簇,是千姿百态,是千变万化……《涉江采芙蓉》课例容量大,美感典型,意境开阔,气象恢宏。
  汉字之美,文化濡染。董一菲老师对汉字有着独有的敏感以及品鉴力,在她的课堂上,汉字是饱含生命力的精灵。例如,本课对“隰”字的解读,从偏旁入手,与地势、地形关联,最终落在“水岸”上,生动而自然切入“涉江”主题。由“芙蓉”到“夫容”,一语双关,暗合思远的主题,借此推敲“莲”与“荷”的细微差异,不断使学生带着思考走入文本的更深层次。“裳”字“上衣为衣,下衣为裳”。“诔”字从言,哀悼文体,包括对字音的阐述,寓教于乐。“远”是明确的还是模糊的,是时空的还是心理的?或许如“心远地自偏”一般,永远无法抵达的阻隔谓之“远”吧。“佚”简言之“走失之人”,即为“散失”。通过对词义的补充,将汉字之美一层一层地呈现,语文课堂的文学味儿也随之越聚越浓。
  诗文之美,润物无声。“芙蓉”这个意象是美的,与其详细解读,不如让学生自己含英咀华,无论是“荷花”还是“莲”,在诗文的诵读中,体会可意会而不可名状的美感。汉语之美是含蓄的,隽永的。在师生交互的诵读中,意象之美如出水芙蓉,迎风送芳。“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董老师对这一句的解读归根于“读”,最近的距离是“同心”,最远的距离是“离居”,矛盾中平衡,愁苦中坚守,几组学生通过快、慢、轻、重的变化,细细揣摩、拿捏情感,最终达成一致:这两句虽是言语淡淡,不动声色,静水深流,恰如王国维所言“真正的好诗要表现一种绝望”,而绝望的诗却通常不是通过绝望的方式表达的。同是爱情题材,比较《上邪》与《涉江采芙蓉》,在问答中,董老师激发学生的思考,在热与冷、浓与淡、动与静、盛装与素颜的比照之下,民歌的率真、诗歌的含蓄蕴藉不言自明。这是美的供养,滋润每一个人的心田,而这个过程又不易察觉,似春雨入夜,润物无声。诗意语文课堂之美渗透至每一个课堂细节,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
  群文之美,举一反三。“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对此人们历来争论不休,董老师本堂课有了自己的回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的应是活水,我们使用教材,但不死用教材,语文学科的每一篇、每一章都不是断层式的,董老师在课堂上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语文的精髓在于此,而学生习得的是语文的素养与能力。《涉江采芙蓉》亦非单纯的爱情之悲美,离开时代的背景,我们见到的便不是全貌。董一菲老师在课堂上又补充了《迢迢牵牛星》《生年不满百》《青青陵上柏》《冉冉孤生竹》等古诗十九首的篇目,在繁而有序的群文比较阅读中,让学生感受东汉那个时代的动荡与沉浮,个人的缥缈与无奈。本课还涉及《苏幕遮 燎沉香》《望海潮 东南形胜》《诗经 山有扶苏》《离骚》《江南可采莲》《芙蓉女儿诔(《红楼梦》)》《阿Q正传》《上邪》《世说新语》《短歌行》《洛神赋》《少年不识愁滋味》等篇目里的名句、名言,营造了恢宏的文化气场,以文晓文,使学生在群文美学海洋里遨游。
  诵读之美,一咏三叹。徐志摩、闻一多创建“新月诗派”提出“三美”,其中就有“音乐美”。乐府诗是合辙押韵,有节奏、有韵律的,是可以用来唱的,董一菲老师的课堂放大诵读之美。“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在董一菲老师深情诵读之下,十里荷花,氤氲荷塘,依稀可见,带给学生最朴素的感动。学生个性诵读“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传达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学生齐读“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达成共识后的合作;比较阅读“翩若惊鸿,宛若游龙”,体会细腻的情感差异;男女分读“山无棱天地和,乃敢与君绝”,体会因生理差异而产生的别样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读诗百遍其美自见”,在平仄铿锵、抑扬顿挫中,学生超越时空所限,实现与古人的唱酬、对答。诵读的表现力正是诗歌的生命力。
  意境之美,浩荡江天。在问与答、读与解、思与辨、比较与概括、补充与延伸中,诗意语文课堂大气磅礴的美氤氲而出。课堂充实、容量丰富不是堆砌而是源自发展的需要,是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互动充分、教法灵活,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源自课堂的需要,不愤不启;美学特征的恢宏不是平地而起,而是涵养生长,厚积薄发。诗意语文的美是生态的、体系的、庞大的、有序的。《涉江采芙蓉》由花及人,由人及情,由情及世,由世及生命之真谛、生命之美,诗意语文的美最终是指向人的成长的,指向诗意地栖居的。孟子善养浩然之气,董一菲老师的课堂亦是如此,由“芙蓉”一词说开来,由文字语言展开,到对文化知识的储备,再到对文学思维的训练,最后落脚于对美的追寻。中国的诗歌走过美的历程,每个阶段的美是不同的,《涉江采芙蓉》有时代的精神烙印,董一菲老师诗意语文课堂营造的恢宏意境,将这个烙印铭刻于每一位学习者之心。
  精神之美,诗意栖居。董一菲老师诗意语文观的终极目标是指向人的成长的,在不断追寻诗意远方的路上,实现诗意地栖居。这契合了“立德树人”指导思想和中学语文核心素养。诗歌教学不是教会学生背诵一首诗,也不是仅仅了解诗词的内容,更多的是感受烙有时代印记的精神之光。《涉江采芙蓉》创作的年代用三个词来形容是:大黑暗、大动荡、大转折。正基于此,它已超出爱情诗的范畴,东汉末的作者是在替人生思考,更是替一个时代思考。无论时代变迁,岁月更迭,物是人非或沧海桑田,唯有精神之光是不可磨灭的,它是人类史上最光辉、最耀眼的星,亘古永恒,万古长存。《涉江采芙蓉》抑或《古诗十九首》中所蕴含的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融道家、儒家哲学于一身,带给人的精神启迪与觉醒的精神之美,荡气回肠。
  董一菲中学诗意语文课堂教学范式以其丰富的意蕴、自由的变化和宏大的气象展现出一种独有的魅力,它以美为宗,启人心智,塑其灵魂,唤醒人性。董一菲老师的《涉江采芙蓉》一课要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情感的浸润和诗意的情怀,更是一种理性的观照和思想的成长。在这节课中,董一菲老师引领学生徜徉于中国古典诗歌文化长廊,让学生尽情享受詩文大美,在精神的高地诗意地栖居。
  (作者单位:河北省泊头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肖佳晓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快乐是什么?写下这样一个追问,我不由地又看了一眼案头那套“快乐宝贝幼儿情境认知绘本”,加拿大绘本大师罗杰·巴克那雪白的胡须以及明朗而睿智的笑容,让这个初秋的午后,蓦然间有了些“快乐”的味道。  快乐是什么?相信这样的一个问题,一定也让这位来自枫叶之国的著名童书作家久久思量,所以,他用了整整十本书的篇幅,来完成这个“快乐”的作业。罗杰·巴克先生的意图似乎很简单,他只是想表达“快乐”,真正属于孩子的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在培养奋斗精神上、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湖北省武汉市第二中学以“十大走进”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不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十大走进”即走进军营、走进大山、走进新农村、走进革命老区、走进社区、走进高新企业、走进高校及科研院所、走进革命历史纪念场馆、走进实验室及图书馆、走近名人名家。自2017年,
为了贯彻中央有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部署,教育部门现在正在加快研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希望在203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怎样的问题,需要克服哪些困难,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这些都是当前学界比较关心的话题。  2017年4月18日,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7)》发布研讨会”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在京城东郊杨镇的西北角,坐落着一所花园式的农村学府——北京市顺义区杨镇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杨镇一中”)。初建时,杨镇一中只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学设备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如今,这所学校已经蜕变为一所教育教学质量优良的市高中示范校,一所追求卓越、可以让家长放心托付孩子未来的学校,而这与杨镇一中一贯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是分不开的。  一、重师德:将师德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学高为师,
编者按  提起錢守旺老师,会想到他倡导的“动感课堂”。“动感课堂”是以学生活动为设计思路,以“情境、学材、问题串”为抓手,以“五动理念”为教学追求,以学生思维深度参与和知识深度理解为目标的一种理想课堂形态。“动感课堂”在全国有七个实验区,覆盖近百所学校。本期发表的三篇文章将从不同角度带你走进“动感课堂”,全方位感受“动感课堂”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提出的教学策略。通过第一篇文章的学习,可以明确“对话”
“用市场机制整合教育资源,为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使得我们的视野更为开阔,服务更加灵活和到位”。接受采访时,肖卫国主任用上面的话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以下简称“教培中心”)的工作定位。教培中心的缘起可以追溯到1980年,当时,北京师范大学专门成立了附属学校发展与研究中心,旨在整合北师大附属中小学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系统、优质的服务。研究中心成立后,在开辟新的服务渠
2015年7月24—25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与美国中小学校长协会合作主办,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协办的“2015中美校长高峰论坛:美国荣誉校长北京行”活动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活动期间,我们有幸采访到了美国宾夕法尼亚中小学校长协会主席詹姆斯·理查德森(James Richardson)先生,他向我们讲述了技术如何改变着今天的教育。  中国教师:亲爱的詹姆斯先
黄宝环  女,汉族,1930年2月—2017年8月,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永宁镇人,高等师范肄业。  1950—1952年,先后在关岭县花江镇花江小学、新场村新场小学担任唱游、语文和音乐教师;1952—1987年,转到镇宁县六马区①任教,先后在六马区的乐运村、良田村和打帮村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担任全科教师,执教三十余年;1987年调到镇宁县城关镇城关三小担任小学语文教师,直至退休。1959年至1985年,
在推进“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的过程中,教师依托“深度学习”教学理念开展了持续、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宝贵的课程资源,也引发他们进行了深入思考。  学生的学习是深度交流和深度思维吗?  我们的设计和实施一致吗?  我们真正关注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或个性化需求了吗?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认识学生的哪些策略或方法?  我们在穿越学科边界的探索和实践中有哪些思考?  我们在认识学生方面有什么困惑或问
一、家庭环境与求学之路  1. 热情淳朴、重视读书的父母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渔民家庭,兄弟姐妹共有五人。我的母亲是文盲,父亲读过几年私塾,他们对我们兄弟姐妹的教育很重视,支持我们读书。我母亲对我们兄弟姐妹的管教比较严格,母亲的观念是“见贤思齐”,经常给我们指出应该学习的榜样,让我们向对方学习。  父母教育我们要善于与人交往,不要独来独往,朋友越多越好。我上学时,尤其是高中阶段同学朋友很多。我家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