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建议重视新闻史课程在新闻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鲜活的地方新闻史料进一步加强史论结合,提高新闻史教学的吸引力;要将新闻史与新闻实务相融合,提高新闻史教学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高等院校新闻史教学
[作者简介]徐健(1973- ),男,广西苍梧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治与社会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新闻史、文化史。(广西桂林541002)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02-0132-02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新闻专业成为近年高考中的热门专业,但随着各高等院校新闻专业的扩招,新闻专业广大学子的就业路径问题提到了日程上。就客观需要而言,目前无论是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还是就业单位的需求,都更关注学生应用能力。这种现实状况给学生造成学习理论课没有用处的错觉。在高校新闻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中,学生喜欢的往往是实践性较强的新闻业务类课程,而对于新闻史之类的理论课的学习,则明显缺乏应有的兴趣,甚至有人质疑新闻史在整个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古语有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综观学生“为什么对新闻史的学习不感兴趣”的回答,普遍回应是:新闻史对现实的指导价值不大,对未来的新闻工作产生的作用不大。为何本该对新闻实务产生重要指导作用的新闻史会与新闻实践看似无关呢?笔者以为,这是基于长期以来对新闻史理论课程认识上的错位。为探索新闻史教学新路,在此提几点拙见,仅供参考。
一、要高度重视新闻史课程在新闻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闻史是新闻及其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基础理论课程。新闻史是新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学的另外两部分,则是新闻理论和新闻实务。无论中外,新闻学的研究,都是从新闻史的研究开始的。可以说,新闻史研究是新闻学研究的基础,新闻学的研究离不开新闻史的研究,新闻工作者必须了解新闻史,新闻院校的学生必须学好新闻史,特别是中国的新闻史。
新闻史与新闻实践的关联,并不是学了立即能在新闻实践中即时体现出来。梁启超说:“历史的目的,在将过去的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之资鉴。”历史学习的对象是过去,但着眼点却是今天和未来。学习和研究新闻史,并不是说要将新闻史课程的学习与新闻业务等同起来,而是要用更宽阔的视野,探索新闻史课程中的历史传承性及新闻的历史视角,以反思、批判的视角回塑新闻业务发展史并进而指导新闻从业者的工作。在新闻学的专业设计中,有些课程偏重于应用层面的教学与实践,而有些课程则偏重于理论修养层面的教学。新闻史是为开阔学术视野、丰富新闻知识、提高思维能力而为学生开设的课程。实践证明,那些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在工作中一开始可能会慢一些,可“后劲”充足,愈战愈勇。反倒是原来那些实务能力强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确实上手快,可工作一段时间后,因为基础知识不牢固,很多人显得“后劲”不足。因此,一些用人单位已开始注意这个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促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省:学生在专业学习时不能顾此失彼,应理论和实践并重。必须注意的是,我们要重视的是真正的“新闻史”的地位和作用。传统的新闻史教材中,凡涉及无产阶级部分,由于几十年来遗留的旧的、“左”的新闻传播范式还弥漫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其新闻史中描述的内容一般都有对无产阶级先进的阶级性、广泛的群众性以及对敌斗争的不妥协性的赞誉和称颂,而对“新闻”这个本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总结的经验和尚待改进之处少有提及。同时,有时又有泛政治化之嫌,如对历史上的资产阶级、官僚阶级等,则应用革命史的模式无一例外地集中在对它的反党、反人民本性的揭露、批判方面,而对其在宣传方法、经营管理、舆论引导等方面的特点及可资借鉴之处,往往避而不谈。总而言之,“当时的新闻学缺乏学科研究色彩,所谓新闻理论,不过是阶级斗争理论,新闻史也就成了一部记录并参与阶级斗争的历史。”显然,这种泛阶级斗争化的新闻史是不会受到学生的喜爱的。
二、以鲜活的地方新闻史料进一步加强史论结合,提高新闻史教学的吸引力
学生对新闻史课程不感兴趣,首先,是在实用为先的社会背景下认为学了以后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毫无用处。其次,就是对新闻史教材中所提到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缺乏直接接触和了解,新闻史的学习就是听老师讲那些过去的事情。如果新闻史仅仅是媒介、报人的平白直述,那么从这样简单、乏味的新闻历史中,学生不可能获得思想启迪或专业素养上的提高,这种单纯的罗列也无法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这种新闻制度得以生存和发展而另一种却很快消亡,更无从把握新闻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从而也无从理解新闻思想、新闻理论、新闻实务演变的持续性和一致性。所以,我们在新闻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史实”与“史论”的结合。“史实是指历史发展的实际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史论是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评述,是对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揭示、概括。前者是课程的躯体,后者是课程的灵魂。”新闻史的教学,要善于从丰富的地方新闻史料中挖掘素材,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我们把一个地区的新闻史看成是一条无限向前延伸的直线,那么我们在描画这条线的同时,还应重点着力这上面的一些点,这些点可以是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制度、重要媒介……地方新闻史料就是这些重要的点,这些重要的点也是吸引学生关注新闻史课程的要素所在。笔者所在地为名重中外的抗战文化名城——桂林。在抗战时期,范长江、夏衍、徐铸城等知名报人,《救亡日报》《大公报》《新华日报》等著名报刊,还有国新社、中央社等知名通讯社都在这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新闻实践活动。这些,为我们从事新闻史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在新闻史课程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结合课程要求讲述了大量的桂林新闻史的史实,并在课余带学生实地参观救亡日报社旧址,参观桂林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走访当年的老报人,报馆老工人及当年桂林新闻事业飞速发展的亲历者。这些鲜活的新闻史素材,一方面,使学生能亲身感受到新闻史并不是离他们非常遥远的事物,而是就在他们的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求真的兴趣。另一方面,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也注重让学生了解新闻史学习的重点是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评述和研究有史以来人类新闻活动的历史,不仅是对新闻历史发展这一过程中“人”和“事”的回顾,学习的重心应放在对新闻事业发展史过程的分析和评述,是对新闻事业发展历史内在规律的揭示与概括,这两个方面统一在新闻业务和新闻思想的互动发展过程之中。
当然,在进行新闻事业发展史课程教学时,不能仅仅只讲述新闻史的具体发展过程,还应对这一过程进行评析,揭示其发展规律,借鉴其经验教训——史论,做到“史实”与“史论”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论必有据,“论从史出”,无一字空谈。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授抗战时期桂林的报业发展时,既重点介绍传统新闻史关注的重要报刊——《救亡日报》《新华日报》等传播媒介,同时还对当时国民党的新闻政策,桂系的新闻措施、新闻活动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新闻战线上的控制与反控制进行了深入详细的阐述。通过引导学生对媒介(主要抗战时期的各种报刊)与社会互动的讨论,让学生自己深刻体会到新闻舆论的威力是巨大的,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在阶级社会里,对新闻传播的管理是必需的,特别是在特殊时期采取特别的手段也是可以理解的。通过这种实地的田野考察方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对新闻史的史实有深入的了解,同时又述中有论,让学生在了解史实之余开拓思路、增长知识,也让学生因领会史论而获得启迪、增长智慧。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新闻史课程教学的意义所在。
三、要将新闻史与新闻实务相融合,提高新闻史教学的理论价值
新闻史还能给人们以观念上的启迪和新闻业务上的指引。要将新闻史与新闻实务结合起来,在新闻史的学习中,改变观念,获得经验。近年来,由于缺乏开放的观念和宽广视野,几乎所有新闻专业毕业生都奔着新闻部门这一个独木桥,从而使新闻专业的学生就业处于一种低迷状态。对于这一局面的深层原因,与毕业生对广义的新闻传播活动的无知不无关系,与对新闻活动历史认识的缺乏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与传播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首先要归功于政治与社会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就学科本身的发展而言,也是不断扩大研究领域,采用新的研究方法的结果。相应地,在从业层面,新闻传播专业也开始从窄路径向宽路径转变。在现实社会中,宣传作为一项传播活动开始专业化,并逐渐由政治领域向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渗透。甚至还由此衍生出了一门新的行业——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工作者以传播、宣传为基本手段,并借助于媒介、传媒等众多手段为公司、企业、政府部门等组织进行专业的策划与实施,帮助他们塑造全新的组织形象。事实上,在宣传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政府部门等社会组织越来越注意自己形象的塑造与推广,各种机构、上市公司、国有企业等行业开始对广告、公关等方面的人才需求逐渐增多。而形象包装则是新闻传播实务的重要内容,新闻专业的学生由于熟谙新闻技巧,而且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新闻传媒的操作规程,因而成为这些机构最佳的理性选择。“科学的发展总是以对历史的关照和反思为基础条件,历史研究是一切学科的母科学。”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子们,在走向这些宽泛路径的就业岗位前,需要的就是将新闻史的理论基础与新闻实务相融合,夯实自己职业生涯的基石。
进入21世纪以来,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于媒介的管理趋于融入浓重的经营理念,当今世界著名的英国广播公司、德国贝塔斯曼集团、美国在线时代华纳集团、维旺迪环球集团等媒体巨人无不是在经营理念指引下发展壮大起来的,集团的经营涵盖了众多领域,覆盖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当新闻逐渐成为一种商品,经济规律日益作用于其间时,以经营的观念对媒介进行管理就成为必要,而新闻史恰恰在这方面也为人们提供了历史的脉络。”这些传媒巨人是如何经营管理媒介的?这些经营管理的手段又经历了怎么样的变化和发展?通过考察、借鉴这些传媒巨人的经营管理的历史轨迹,可以让我们知道他人的“过去”和自己的不足,而知道“过去”是确定自我的基础,而只有明确了自己的历史坐标,才能更好地改进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好地前进。而所有这些,我们都可以在新闻传播史的研究中找到其观念的和实践的渊源。
几千年的新闻传播,一百多年的新闻事业,其中的波诡云谲、跌宕起伏、层峦叠嶂、气象万千足以扣人心弦,引人侧目。广大学子们对新闻史学习感到枯燥乏味,问题还是在于我们在教学中方法的呆板和陈旧。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广大学子的现实需求,有的放矢,改变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用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来破除新闻史无用的偏见,用厚重的理论体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用地方特色新闻资源教育学生,那么,新闻传播史的教学就会形成一个唤起广大学子求知欲望,吸引学生求真、求实的知识磁场,从而就能充分发挥新闻传播史学在新闻传播教育中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汉奇.学好新闻史[J].国际新闻界,2008(4).
[2]张淑芳.以实践贯通历史:关于新闻史教学的思考[J].传媒教育,2009(6).
[3]程曼丽.“外国新闻事业”研究的回顾与反思[D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3-06/28/content_943176.htm,2003-06-28.
[4]童兵.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高等院校新闻史教学
[作者简介]徐健(1973- ),男,广西苍梧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治与社会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新闻史、文化史。(广西桂林541002)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02-0132-02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新闻专业成为近年高考中的热门专业,但随着各高等院校新闻专业的扩招,新闻专业广大学子的就业路径问题提到了日程上。就客观需要而言,目前无论是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还是就业单位的需求,都更关注学生应用能力。这种现实状况给学生造成学习理论课没有用处的错觉。在高校新闻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中,学生喜欢的往往是实践性较强的新闻业务类课程,而对于新闻史之类的理论课的学习,则明显缺乏应有的兴趣,甚至有人质疑新闻史在整个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古语有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综观学生“为什么对新闻史的学习不感兴趣”的回答,普遍回应是:新闻史对现实的指导价值不大,对未来的新闻工作产生的作用不大。为何本该对新闻实务产生重要指导作用的新闻史会与新闻实践看似无关呢?笔者以为,这是基于长期以来对新闻史理论课程认识上的错位。为探索新闻史教学新路,在此提几点拙见,仅供参考。
一、要高度重视新闻史课程在新闻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闻史是新闻及其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基础理论课程。新闻史是新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学的另外两部分,则是新闻理论和新闻实务。无论中外,新闻学的研究,都是从新闻史的研究开始的。可以说,新闻史研究是新闻学研究的基础,新闻学的研究离不开新闻史的研究,新闻工作者必须了解新闻史,新闻院校的学生必须学好新闻史,特别是中国的新闻史。
新闻史与新闻实践的关联,并不是学了立即能在新闻实践中即时体现出来。梁启超说:“历史的目的,在将过去的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之资鉴。”历史学习的对象是过去,但着眼点却是今天和未来。学习和研究新闻史,并不是说要将新闻史课程的学习与新闻业务等同起来,而是要用更宽阔的视野,探索新闻史课程中的历史传承性及新闻的历史视角,以反思、批判的视角回塑新闻业务发展史并进而指导新闻从业者的工作。在新闻学的专业设计中,有些课程偏重于应用层面的教学与实践,而有些课程则偏重于理论修养层面的教学。新闻史是为开阔学术视野、丰富新闻知识、提高思维能力而为学生开设的课程。实践证明,那些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在工作中一开始可能会慢一些,可“后劲”充足,愈战愈勇。反倒是原来那些实务能力强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确实上手快,可工作一段时间后,因为基础知识不牢固,很多人显得“后劲”不足。因此,一些用人单位已开始注意这个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促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省:学生在专业学习时不能顾此失彼,应理论和实践并重。必须注意的是,我们要重视的是真正的“新闻史”的地位和作用。传统的新闻史教材中,凡涉及无产阶级部分,由于几十年来遗留的旧的、“左”的新闻传播范式还弥漫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其新闻史中描述的内容一般都有对无产阶级先进的阶级性、广泛的群众性以及对敌斗争的不妥协性的赞誉和称颂,而对“新闻”这个本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总结的经验和尚待改进之处少有提及。同时,有时又有泛政治化之嫌,如对历史上的资产阶级、官僚阶级等,则应用革命史的模式无一例外地集中在对它的反党、反人民本性的揭露、批判方面,而对其在宣传方法、经营管理、舆论引导等方面的特点及可资借鉴之处,往往避而不谈。总而言之,“当时的新闻学缺乏学科研究色彩,所谓新闻理论,不过是阶级斗争理论,新闻史也就成了一部记录并参与阶级斗争的历史。”显然,这种泛阶级斗争化的新闻史是不会受到学生的喜爱的。
二、以鲜活的地方新闻史料进一步加强史论结合,提高新闻史教学的吸引力
学生对新闻史课程不感兴趣,首先,是在实用为先的社会背景下认为学了以后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毫无用处。其次,就是对新闻史教材中所提到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缺乏直接接触和了解,新闻史的学习就是听老师讲那些过去的事情。如果新闻史仅仅是媒介、报人的平白直述,那么从这样简单、乏味的新闻历史中,学生不可能获得思想启迪或专业素养上的提高,这种单纯的罗列也无法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这种新闻制度得以生存和发展而另一种却很快消亡,更无从把握新闻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从而也无从理解新闻思想、新闻理论、新闻实务演变的持续性和一致性。所以,我们在新闻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史实”与“史论”的结合。“史实是指历史发展的实际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史论是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评述,是对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揭示、概括。前者是课程的躯体,后者是课程的灵魂。”新闻史的教学,要善于从丰富的地方新闻史料中挖掘素材,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我们把一个地区的新闻史看成是一条无限向前延伸的直线,那么我们在描画这条线的同时,还应重点着力这上面的一些点,这些点可以是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制度、重要媒介……地方新闻史料就是这些重要的点,这些重要的点也是吸引学生关注新闻史课程的要素所在。笔者所在地为名重中外的抗战文化名城——桂林。在抗战时期,范长江、夏衍、徐铸城等知名报人,《救亡日报》《大公报》《新华日报》等著名报刊,还有国新社、中央社等知名通讯社都在这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新闻实践活动。这些,为我们从事新闻史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在新闻史课程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结合课程要求讲述了大量的桂林新闻史的史实,并在课余带学生实地参观救亡日报社旧址,参观桂林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走访当年的老报人,报馆老工人及当年桂林新闻事业飞速发展的亲历者。这些鲜活的新闻史素材,一方面,使学生能亲身感受到新闻史并不是离他们非常遥远的事物,而是就在他们的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求真的兴趣。另一方面,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也注重让学生了解新闻史学习的重点是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评述和研究有史以来人类新闻活动的历史,不仅是对新闻历史发展这一过程中“人”和“事”的回顾,学习的重心应放在对新闻事业发展史过程的分析和评述,是对新闻事业发展历史内在规律的揭示与概括,这两个方面统一在新闻业务和新闻思想的互动发展过程之中。
当然,在进行新闻事业发展史课程教学时,不能仅仅只讲述新闻史的具体发展过程,还应对这一过程进行评析,揭示其发展规律,借鉴其经验教训——史论,做到“史实”与“史论”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论必有据,“论从史出”,无一字空谈。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授抗战时期桂林的报业发展时,既重点介绍传统新闻史关注的重要报刊——《救亡日报》《新华日报》等传播媒介,同时还对当时国民党的新闻政策,桂系的新闻措施、新闻活动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新闻战线上的控制与反控制进行了深入详细的阐述。通过引导学生对媒介(主要抗战时期的各种报刊)与社会互动的讨论,让学生自己深刻体会到新闻舆论的威力是巨大的,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在阶级社会里,对新闻传播的管理是必需的,特别是在特殊时期采取特别的手段也是可以理解的。通过这种实地的田野考察方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对新闻史的史实有深入的了解,同时又述中有论,让学生在了解史实之余开拓思路、增长知识,也让学生因领会史论而获得启迪、增长智慧。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新闻史课程教学的意义所在。
三、要将新闻史与新闻实务相融合,提高新闻史教学的理论价值
新闻史还能给人们以观念上的启迪和新闻业务上的指引。要将新闻史与新闻实务结合起来,在新闻史的学习中,改变观念,获得经验。近年来,由于缺乏开放的观念和宽广视野,几乎所有新闻专业毕业生都奔着新闻部门这一个独木桥,从而使新闻专业的学生就业处于一种低迷状态。对于这一局面的深层原因,与毕业生对广义的新闻传播活动的无知不无关系,与对新闻活动历史认识的缺乏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与传播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首先要归功于政治与社会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就学科本身的发展而言,也是不断扩大研究领域,采用新的研究方法的结果。相应地,在从业层面,新闻传播专业也开始从窄路径向宽路径转变。在现实社会中,宣传作为一项传播活动开始专业化,并逐渐由政治领域向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渗透。甚至还由此衍生出了一门新的行业——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工作者以传播、宣传为基本手段,并借助于媒介、传媒等众多手段为公司、企业、政府部门等组织进行专业的策划与实施,帮助他们塑造全新的组织形象。事实上,在宣传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政府部门等社会组织越来越注意自己形象的塑造与推广,各种机构、上市公司、国有企业等行业开始对广告、公关等方面的人才需求逐渐增多。而形象包装则是新闻传播实务的重要内容,新闻专业的学生由于熟谙新闻技巧,而且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新闻传媒的操作规程,因而成为这些机构最佳的理性选择。“科学的发展总是以对历史的关照和反思为基础条件,历史研究是一切学科的母科学。”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子们,在走向这些宽泛路径的就业岗位前,需要的就是将新闻史的理论基础与新闻实务相融合,夯实自己职业生涯的基石。
进入21世纪以来,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于媒介的管理趋于融入浓重的经营理念,当今世界著名的英国广播公司、德国贝塔斯曼集团、美国在线时代华纳集团、维旺迪环球集团等媒体巨人无不是在经营理念指引下发展壮大起来的,集团的经营涵盖了众多领域,覆盖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当新闻逐渐成为一种商品,经济规律日益作用于其间时,以经营的观念对媒介进行管理就成为必要,而新闻史恰恰在这方面也为人们提供了历史的脉络。”这些传媒巨人是如何经营管理媒介的?这些经营管理的手段又经历了怎么样的变化和发展?通过考察、借鉴这些传媒巨人的经营管理的历史轨迹,可以让我们知道他人的“过去”和自己的不足,而知道“过去”是确定自我的基础,而只有明确了自己的历史坐标,才能更好地改进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好地前进。而所有这些,我们都可以在新闻传播史的研究中找到其观念的和实践的渊源。
几千年的新闻传播,一百多年的新闻事业,其中的波诡云谲、跌宕起伏、层峦叠嶂、气象万千足以扣人心弦,引人侧目。广大学子们对新闻史学习感到枯燥乏味,问题还是在于我们在教学中方法的呆板和陈旧。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广大学子的现实需求,有的放矢,改变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用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来破除新闻史无用的偏见,用厚重的理论体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用地方特色新闻资源教育学生,那么,新闻传播史的教学就会形成一个唤起广大学子求知欲望,吸引学生求真、求实的知识磁场,从而就能充分发挥新闻传播史学在新闻传播教育中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汉奇.学好新闻史[J].国际新闻界,2008(4).
[2]张淑芳.以实践贯通历史:关于新闻史教学的思考[J].传媒教育,2009(6).
[3]程曼丽.“外国新闻事业”研究的回顾与反思[D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3-06/28/content_943176.htm,2003-06-28.
[4]童兵.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