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素养的提升,教师在教学策略上,需要针对性的加强改进和优化,才能更高的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本文以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为例,就如何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素质教育实施提出了几点浅见。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核心就在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而这对于促进学生素质水平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在教学中切实强化素质教育的实施。以下就如何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出几点对策和建议。
1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概述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教学的主要科目之一,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中促进成效的提升,需要教师在教学策略上不断地优化和完善。小学品德与社会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在课程安排和内容设置上符合学生的时代特点,教师需要在教学引导中注重情境创设,并在教学中加强对其的应用,促进学生学习成效提升的同时降低教学难度,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素质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加强所学知识的应用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最终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并促进学生学科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双重提升。素質教育不仅会学生学生在学习中成为一种常态,而且更是享受学习知识的过程,最终引导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传统的学习主要是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素质教育则是学生对知识的创新,传统的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消费,而素质教育则是学生对知识的贡献,从传统的外控性学习转移到内控性学习,从传统的同质化学习转移到个性化的学习,从传统的知识传承学习专业到知识创新的学习。
2教学策略
2.1加强合作学习的开展,强化素质教育的实施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合作学习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合作学习中,首先就是做好对学生的分许,采取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的原则,并在角色上进行合理的分工,不同的组员担任相应的角色。其次就是做好问题的设计,这样才能为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努力下促进问题的处理。但是在提问和设计任务时,需要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例如在教学《勿忘国耻》一文时,若采用传统的方式,直接要求学生对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亥革命等时间及其时间展示并要求学生记录,显然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而如果采取素质教育的方式,可以要求学生将罪恶的战争有哪些找出来,并进行排序。这样学生就能对教师所提出的基础性人物在分工下完成。在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可以要求学生思考我国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条约的时间与历史事件等进行总结和归纳,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学习。而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在最后的环节就是强化小组评价,但是小组评价不能只是以成绩为基础上,应对小组合作的力度和默契性进行评价,才能更好地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加强反思性学习的开展,提高素质教育的效果
在注重合作学习的同时,还可以注重反思性学习的开展,才能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效果得以强化。在素质教育中,反思性学习始终会贯穿整个活动的过程。而要想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就需要注重反思性学习的开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反思性的素质教育应分为课前环节、课堂环节来进行。
2.2.1课前环节
课前环节开展反思性学习,主要是在课前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和反思,引导学生对自身的课前预期情况进行自测,从而更好地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学习态度。在这一过程中,应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个知识问答,另一个态度调查。就知识问答而言,主要是采取问答的方式掌握学生在预习中对有关知识和概念掌握的情况。而态度调查主要是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兴趣和感知。
2.2.2课堂环节
在课堂环节中,主要是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并预设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进而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再引导学生利用反思掌握出现冲突的原因,促进新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最终得出冲突的消除防范。所以其步骤的核心就是从“冲突”开始,以“反思”为转折点,最后“生成”。在这样的模式下,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反思,帮助和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促进知识的构建。同样以《勿忘国耻》为例,教师在学生预习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明清以来我国一直是闭关锁国的状态,采用的是自给自足的经济观念,并对外来贸易抵制,加上经济条件有限,我国始终采用的是闭关锁国的策略。若直接告诉学生这一策略,学生往往难以对其有着深入的认知。而如果是教师预设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学生就能更好地加强对其的认知。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大家知道呢绒吗?当时英国向中国所出口的商品中,呢绒就是出口的主要商品,但是在当时的中国为什么就没有销路呢”?通过这样问题的提出,再对呢绒的特点进行简单的介绍,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更好地掌握明清以来中国所采用的策略。再如,为什么了林则徐消烟需要那么麻烦,为什么不一把火将其烧掉呢?等等此类问题的设计,就能激发学生的反思,从而促进学生对其的掌握和认知。
3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较强的必要性,我们必须在坚持以人为本和学以致用的原则,并在合作学习和反思性学习中强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才能提高深度学校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艳霞.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文学教育(下),2018(05):42-43.
[2]曹坤祥.试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03):33-34.
[3]路峰.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华少年,2018(07):91.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核心就在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而这对于促进学生素质水平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在教学中切实强化素质教育的实施。以下就如何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出几点对策和建议。
1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概述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教学的主要科目之一,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中促进成效的提升,需要教师在教学策略上不断地优化和完善。小学品德与社会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在课程安排和内容设置上符合学生的时代特点,教师需要在教学引导中注重情境创设,并在教学中加强对其的应用,促进学生学习成效提升的同时降低教学难度,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素质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加强所学知识的应用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最终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并促进学生学科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双重提升。素質教育不仅会学生学生在学习中成为一种常态,而且更是享受学习知识的过程,最终引导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传统的学习主要是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素质教育则是学生对知识的创新,传统的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消费,而素质教育则是学生对知识的贡献,从传统的外控性学习转移到内控性学习,从传统的同质化学习转移到个性化的学习,从传统的知识传承学习专业到知识创新的学习。
2教学策略
2.1加强合作学习的开展,强化素质教育的实施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合作学习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合作学习中,首先就是做好对学生的分许,采取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的原则,并在角色上进行合理的分工,不同的组员担任相应的角色。其次就是做好问题的设计,这样才能为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努力下促进问题的处理。但是在提问和设计任务时,需要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例如在教学《勿忘国耻》一文时,若采用传统的方式,直接要求学生对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亥革命等时间及其时间展示并要求学生记录,显然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而如果采取素质教育的方式,可以要求学生将罪恶的战争有哪些找出来,并进行排序。这样学生就能对教师所提出的基础性人物在分工下完成。在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可以要求学生思考我国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条约的时间与历史事件等进行总结和归纳,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学习。而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在最后的环节就是强化小组评价,但是小组评价不能只是以成绩为基础上,应对小组合作的力度和默契性进行评价,才能更好地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加强反思性学习的开展,提高素质教育的效果
在注重合作学习的同时,还可以注重反思性学习的开展,才能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效果得以强化。在素质教育中,反思性学习始终会贯穿整个活动的过程。而要想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就需要注重反思性学习的开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反思性的素质教育应分为课前环节、课堂环节来进行。
2.2.1课前环节
课前环节开展反思性学习,主要是在课前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和反思,引导学生对自身的课前预期情况进行自测,从而更好地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学习态度。在这一过程中,应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个知识问答,另一个态度调查。就知识问答而言,主要是采取问答的方式掌握学生在预习中对有关知识和概念掌握的情况。而态度调查主要是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兴趣和感知。
2.2.2课堂环节
在课堂环节中,主要是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并预设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进而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再引导学生利用反思掌握出现冲突的原因,促进新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最终得出冲突的消除防范。所以其步骤的核心就是从“冲突”开始,以“反思”为转折点,最后“生成”。在这样的模式下,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反思,帮助和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促进知识的构建。同样以《勿忘国耻》为例,教师在学生预习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明清以来我国一直是闭关锁国的状态,采用的是自给自足的经济观念,并对外来贸易抵制,加上经济条件有限,我国始终采用的是闭关锁国的策略。若直接告诉学生这一策略,学生往往难以对其有着深入的认知。而如果是教师预设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学生就能更好地加强对其的认知。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大家知道呢绒吗?当时英国向中国所出口的商品中,呢绒就是出口的主要商品,但是在当时的中国为什么就没有销路呢”?通过这样问题的提出,再对呢绒的特点进行简单的介绍,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更好地掌握明清以来中国所采用的策略。再如,为什么了林则徐消烟需要那么麻烦,为什么不一把火将其烧掉呢?等等此类问题的设计,就能激发学生的反思,从而促进学生对其的掌握和认知。
3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较强的必要性,我们必须在坚持以人为本和学以致用的原则,并在合作学习和反思性学习中强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才能提高深度学校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艳霞.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文学教育(下),2018(05):42-43.
[2]曹坤祥.试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03):33-34.
[3]路峰.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华少年,2018(0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