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mei_zx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提问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高效的化学课堂离不开提问。教师良好的提问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作者根据授课经验,提出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保持有效提问的策略建议,给其他老师以借鉴和启发,从而发挥课堂提问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课堂提问 提问策略
  
  新的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个环节,来促进教学效果的增强。提问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正如斯特林·G.卡尔汉所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有效的提问会像磁铁一样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精力牢牢地深入化学课程的学习中去,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西方著名的学者德加默认为教师的教学是“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对于这一点,我感同身受。所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对学生提问,可是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能做到有效提问,有效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以发挥课堂提问的巨大作用。
  一、立足学情——以学生和书本为出发点,精心设问
  为了收到提问的良好效果,教师要在提问之前,精心设计问题,要在课本重难点、具有启发意义的内容处设问,也可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知识点来提问,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尽量深入浅出地将课本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收到提纲挈领的效果,以关键的问题带动学生的思考。例如在教授《醇》这一课时,我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状态。基于学生已对乙醇非常熟悉,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喝多了酒会醉吗?”预设到学生会回答酒精的麻醉作用,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是因为酒精有麻醉作用,那我们打针时用棉球擦过针眼之后为什么会很疼呢?”通过类似的问题将学生的胃口吊足,利于之后教学活动的进行。
  二、循序渐进——问题设计由浅入深、难易结合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是由浅入深的,像化学这样一门理性思维的学科在学习中更是层层铺垫、环环相扣。所以在整堂课的提问中,教师要把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难易结合的原则。课堂上,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过难,就会使学生的学习信心严重受挫;如果过于简单,就会使学生分散注意力;如果难易程度毫无逻辑,就会使学生的思考出现混乱。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规律和心理情况来设计问题机构,使课堂的问题按照逻辑顺序,由简入难,由点到面。我在进行化学教学中,一般会将整堂课的知识点细化成一个个问题,层层深入,逐步诱导,最终引领学生进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化学情境,进而完成教学任务。
  三、相机而动——把握有利的提问时机
  要取得提问的效果,教师还要选择合适的提问时间。学者李冲锋提出课堂七大提问时机:学生自读前;学生自读后;学生思维停滞时;学生没有疑问时;学生私下议论时;课堂气氛陷入沉闷时;结课时。除了李冲锋先生提到的这七个时机,我还想补充一个时机:刚上课时。因为此时学生精力不集中,教师采用复习上节课知识点的方式可让学生迅速安静下来,进入学习状态,并且达到温习旧知识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在进行化学教学中,我有时会在刚上课时要求学生回答上一节课教学中提到的化学反应分子式等问题,让学生立刻进入化学学习状态。另外,在课堂中,教师不能拘泥理论,要根据学生实际,在学生进入学习高潮时适时提问,此时的提问会让学生迅速接受知识,缩短理解运用的时间。
  四、适时诱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高中化学是一门需要学生深入理性思维的学科,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进行启发式的诱导提问,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想象,深入思考,深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当学生的回答并不完全正确的时候,或者教师发问后学生没有反应的时候,我就会将原来问题用另一种更加浅显易懂的表达形式表现出来,或者降低问题的难度,以启发性的线索来引导学生思考正确答案。另外,在授课的过程中,我还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普遍出现的错误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错误讲解,引导学生思考错误的原因,以错误入手,发现正确答案,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使学生对知识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策略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不断丰富、发展的,希望本文能够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使得更多的教师来关注并优化课堂提问策略,发挥提问对增强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淑珍主编.教学技能[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1.
  [2]李冲锋.教学技能应用指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02-103.
  [3]章世倩.谈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M].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1.7,VOL12,(3).
  [4]洪松舟,卢正芝.我国有效课堂提问研究十余年回顾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12.
  [5]付道春.教育技术行为[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3.
其他文献
摘 要: 鱼跃前滚翻不仅是中学体育教材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体操技巧教学一个关键部分。由于它具有动作优美、舒展大方因而深受中学生的喜爱,然而,对于初学者,许多人因对它怀有恐惧心理而影响学习效果。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十几年的中学体操教学经验,从心理学视角对鱼跃前滚翻教学技巧与同行一起探讨,以便在体操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心理恐惧,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 鱼跃前滚翻 恐惧心理 教学技
摘 要: 本文作者根据多年教学探究和深入实践,深刻地体会到语文新课标所指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并用以指导初中语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以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科书的教学加以说明。  关键词: 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
摘 要: 朗读是语文积累和语感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当今校园里、课堂上却鲜有琅琅书声,学生也不大愿动嘴了,这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逐渐下降,语文素养也急剧下降。针对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不重视朗读的现状,本文就朗读教学的作用及实施方法提出一些看法,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修养。  关键词: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 朗读教学 实施方法    一、朗读教学概述  (一)朗读的含
摘 要: 英汉两种民族的认识和思维方式及美学传统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决定了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的不同,因此文章的谋篇布局及语篇的连接方式也便有了各自的特点。在英汉互译中要认真考虑如何遵循彼此的语言习惯,用不同的实现方式使译文能衔接紧凑、结构严谨。  关键词: 英汉 语篇 衔接方法 对比 翻译    虽然英汉两种语言的语篇中都有衔接手段,但由于英汉思维模式存在很大差异,两种语言的语篇衔接
生物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就目前来看,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不仅是主要内容和目标,而且是突破口。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便成为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渠道多种多样,其中的主渠道是学校教育,以课堂教学为模式,以知识内容为载体,以培养学习能力为目的。  一、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先进的教育思想是教育改革的先导,它要求我们应着眼于为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由
摘 要: 在高考地理复习中教师应特别关注平时做题训练中的信息反馈,并及时发现和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提升答题的效率,使备考能够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关键词: 高考地理复习 读图 审题 答题    在高考地理复习中最能反映学生问题的是平时训练答题中的问题。因而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非常重视对学生平时考试试卷的批改,在批改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错误,并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多年
中年级处于转折时期,在整个小学阶段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过渡作用,因此中年级阅读教学的效果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谈谈在中年级段阅读教学中如何把握年段教学特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问题。  一、天门中断楚江开——教学内容的选择以段为主,左右兼顾。  教材只是个例子,为教学提供了基本内容,只有经过教师取舍、增删、组合等二度开发后
摘 要: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通过健全法制教育管理体系、实施规范管理、加强法律教学、营造普法氛围、关爱特殊群体等措施增强法制教育成效,促进学校和谐健康发展,为高师院校加强法制教育提供了成功范本。  关键词: 高师院校法制教育 措施 成效    为适应经济社会和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江苏三年制中师经过重组整合已升格为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客观上提高了师范教育发展层次,助推了基础教育师资队伍
一  大学者章太炎说过:读《百家姓》不如读《三字经》;读《三字经》不如读《唐诗》;读《唐诗》不如读古代散文;读古代散文不如读诸子百家;读诸子百家就读其中一本——《论语》。但是对于《论语》的教学,老师们却是想爱你不容易。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原因。  (一)学生不愿意阅读  《论语》作为孔子的言论记录,一问世就受到人们的尊重,汉代之后,它几乎是每个读书人的必读
摘 要: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主体,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缺乏实践机会。本文以《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课程为例,对项目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小组合作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课程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又称为“灵境”技术,它综合了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仿真、传感器技术、显示技术等多种高新技术,更好地实现人机交互,给人以身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