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鞋匠的儿子》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的写人文章,选自台湾名家林清玄的《鞋匠与总统》一书。课文写了林肯就职演讲前,一位参议员羞辱他卑微的出身,企图让他下不了台,但林肯的演讲成功地将参议员们的嘲笑声化为了赞叹的掌声。课文还略写了林肯领导人民取得南北战争胜利的事。从《鞋匠的儿子》这篇文章,能给我们许多教学启发。
领悟人文内涵
立足读者 读者就是学生。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角色心里,深入人物内心活动,品悟人物的品质,汲取精神滋养。本文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来突现林肯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去挖掘深层的内涵是关键。课文的重难点是林肯的三段话。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读三段话,找异同,激活学生的思维。
了解作者 作者是台湾作家林清玄,他出生于一个世代务农的贫穷家庭。少年时随父兄在椰风蕉雨中度过,在田间胼手胝足地劳作过,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历了太多的坎坷,但是他坚强不屈,永不言弃。从《林肯传》可以获知: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他的一生充满坎坷。幼时丧母、读书无门、妻子又不够温柔贤惠,从35岁到52岁的17年间经历了无数次的竞选失败,好不容易当上了总统,又赶上了南北战争的爆发,经历了4年的煎熬战争结束,又迎来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在剧院被刺杀。作者林清玄借林肯的故事,使大家相信:出身卑微并不可怕,不怕贫苦出生,要奋发图强。语文教学要注重构架文本、作者与读者三者的联系,引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以及坚强面对人生的意义。
走近编者 教材编委在结尾加上“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不住脚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我所希望的是它结束分裂,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为什么加了这样一个结尾,貌似和主题无关。苏教版主编朱家珑的讲座解开了疑惑:2000年台湾大选,陈水扁上台,两岸关系紧张,海内外呼吁反分裂。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才编排了《鞋匠的儿子》。语文,也代表着国家意志。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除了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的魅力,更要对学生进行国家统一的人文教育。
品味演讲的艺术
在美国,任何人都可能凭借演讲的才能而当上总统。那么美国民众为什么凭演讲来决定选票?因为演讲展示了一个人的才能。是“才能”,而不是“品德”。林肯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他的伟大的人格魅力,还与他超人的演讲口才密不可分。从语言角度讲,要让学生品味林肯作为一个演讲家的艺术。
耐心地倾听 林肯的演讲很具有技巧。当林肯上台演讲时,一位态度傲慢的参议员羞辱林肯,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等到大家的笑声停止过后,林肯才开始演讲。林肯耐心地听完羞辱他的话。这样的“等待”,既显示了他的风度和涵养,是有力反击的基础,更是一种基本的演讲技巧。
智慧地反击 林肯的即兴演讲——文中的九句话。这九句话觉不是孤立存在的,每句话都暗含着林肯的智慧反击。例如议员嘲笑——“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虽是羞辱,却是事实。林肯如果针锋反击,说什么人人平等之类的话,就有替自己卑微的出生进行辩解之嫌,势必会使他失去一大批拥护者,而那些议员们会趁机加倍的嘲讽他。才思敏捷的林肯智慧反击——“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虽说“感激”,其实是绵里藏针,是一种以柔克刚的反击方式,警告对方:我尊重你,请不要无端挑衅。“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意思是说:我没忘记身份,将对方那句“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置于死地。
真诚地表达 林肯说的这三段话中,没有一处华丽的词藻。但读来却这样打动人。这是为什么呢?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那一“感激”,先“转头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再对“所有的参议员说”……无论演讲技巧多么高明,没有真情,是不可能感染别人的,林肯的演讲,情真意切,娓娓动人。正是林肯的“真城”,征服了大家。
学习谋篇布局
选材精当 这篇课文写了两件事——参议院演讲和维护国家统一。林肯一生可以记述的事例很多,而作者只选择了两件:在参议院演说及反对分裂,突出了他追求平等的执政理念。作者为了表现人物的核心品质精选材料,这也是高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写作方法。
布局精心 本文在布局上也独具匠心,前后两件事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第一个事例是详写,抓住一个特定的场面,写了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虽然出身卑微,但面对态度傲慢、自持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的人”的嘲讽,凭自己的智慧与宽容,以精彩的演讲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与爱戴。第二个事例,略写了林肯就任总统后不久,南方发动分裂战争,林肯号召人民结束分裂,维护国家统一。
一线总牵 执教《鞋匠的儿子》时,一位学生质疑:“老师,课文围绕‘林肯就职演讲’去写,但最后又补加林肯就任总统后的治国情况,是不是有点画蛇添足呀?”教师稍一迟疑:“大家想想,多余吗?”结果,学生的观点并不统一。“作者这样选择还有别的用意吗?小组讨论一下。学生说:“在林肯的内心深处,他把治理国家看作是修理鞋子,鞋子破裂不能穿,国家分裂也不能生存。”“与前文是有内在联系的。鞋子、房子、人心、国家,都必须保持整体统一性,这是做鞋的艺术,也是治国的艺术。”这样“统一”思想成了贯穿两个事例的主线。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
领悟人文内涵
立足读者 读者就是学生。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角色心里,深入人物内心活动,品悟人物的品质,汲取精神滋养。本文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来突现林肯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去挖掘深层的内涵是关键。课文的重难点是林肯的三段话。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读三段话,找异同,激活学生的思维。
了解作者 作者是台湾作家林清玄,他出生于一个世代务农的贫穷家庭。少年时随父兄在椰风蕉雨中度过,在田间胼手胝足地劳作过,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历了太多的坎坷,但是他坚强不屈,永不言弃。从《林肯传》可以获知: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他的一生充满坎坷。幼时丧母、读书无门、妻子又不够温柔贤惠,从35岁到52岁的17年间经历了无数次的竞选失败,好不容易当上了总统,又赶上了南北战争的爆发,经历了4年的煎熬战争结束,又迎来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在剧院被刺杀。作者林清玄借林肯的故事,使大家相信:出身卑微并不可怕,不怕贫苦出生,要奋发图强。语文教学要注重构架文本、作者与读者三者的联系,引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以及坚强面对人生的意义。
走近编者 教材编委在结尾加上“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不住脚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我所希望的是它结束分裂,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为什么加了这样一个结尾,貌似和主题无关。苏教版主编朱家珑的讲座解开了疑惑:2000年台湾大选,陈水扁上台,两岸关系紧张,海内外呼吁反分裂。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才编排了《鞋匠的儿子》。语文,也代表着国家意志。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除了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的魅力,更要对学生进行国家统一的人文教育。
品味演讲的艺术
在美国,任何人都可能凭借演讲的才能而当上总统。那么美国民众为什么凭演讲来决定选票?因为演讲展示了一个人的才能。是“才能”,而不是“品德”。林肯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他的伟大的人格魅力,还与他超人的演讲口才密不可分。从语言角度讲,要让学生品味林肯作为一个演讲家的艺术。
耐心地倾听 林肯的演讲很具有技巧。当林肯上台演讲时,一位态度傲慢的参议员羞辱林肯,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等到大家的笑声停止过后,林肯才开始演讲。林肯耐心地听完羞辱他的话。这样的“等待”,既显示了他的风度和涵养,是有力反击的基础,更是一种基本的演讲技巧。
智慧地反击 林肯的即兴演讲——文中的九句话。这九句话觉不是孤立存在的,每句话都暗含着林肯的智慧反击。例如议员嘲笑——“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虽是羞辱,却是事实。林肯如果针锋反击,说什么人人平等之类的话,就有替自己卑微的出生进行辩解之嫌,势必会使他失去一大批拥护者,而那些议员们会趁机加倍的嘲讽他。才思敏捷的林肯智慧反击——“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虽说“感激”,其实是绵里藏针,是一种以柔克刚的反击方式,警告对方:我尊重你,请不要无端挑衅。“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意思是说:我没忘记身份,将对方那句“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置于死地。
真诚地表达 林肯说的这三段话中,没有一处华丽的词藻。但读来却这样打动人。这是为什么呢?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那一“感激”,先“转头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再对“所有的参议员说”……无论演讲技巧多么高明,没有真情,是不可能感染别人的,林肯的演讲,情真意切,娓娓动人。正是林肯的“真城”,征服了大家。
学习谋篇布局
选材精当 这篇课文写了两件事——参议院演讲和维护国家统一。林肯一生可以记述的事例很多,而作者只选择了两件:在参议院演说及反对分裂,突出了他追求平等的执政理念。作者为了表现人物的核心品质精选材料,这也是高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写作方法。
布局精心 本文在布局上也独具匠心,前后两件事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第一个事例是详写,抓住一个特定的场面,写了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虽然出身卑微,但面对态度傲慢、自持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的人”的嘲讽,凭自己的智慧与宽容,以精彩的演讲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与爱戴。第二个事例,略写了林肯就任总统后不久,南方发动分裂战争,林肯号召人民结束分裂,维护国家统一。
一线总牵 执教《鞋匠的儿子》时,一位学生质疑:“老师,课文围绕‘林肯就职演讲’去写,但最后又补加林肯就任总统后的治国情况,是不是有点画蛇添足呀?”教师稍一迟疑:“大家想想,多余吗?”结果,学生的观点并不统一。“作者这样选择还有别的用意吗?小组讨论一下。学生说:“在林肯的内心深处,他把治理国家看作是修理鞋子,鞋子破裂不能穿,国家分裂也不能生存。”“与前文是有内在联系的。鞋子、房子、人心、国家,都必须保持整体统一性,这是做鞋的艺术,也是治国的艺术。”这样“统一”思想成了贯穿两个事例的主线。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