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与本课堂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jiangtao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胜辉校长是我的老朋友了。我们相识于2001年的国培班。胜辉为人厚道、实在、真诚,重情重义。记得十多年之前,我到河南安阳讲学,胜辉兄弟听说之后,专程从洛阳赶到安阳看我,特别让我感动。后来胜辉带领学校语文名师工作室加入我们“12岁之前的语文”联盟,交往就更频繁了。每次联盟活动,胜辉必带领老师与会,或献课,或沙龙,或探讨教学问题,或交流教育感悟。胜辉兄弟特别勤奋,爱学习,爱思考,经常在微信中看到他热情似火的文章,听说《小学语文教学》要出他工作室的专刊,我特别高兴,又有了一次向胜辉兄弟学习的机会了。
  胜辉在此专刊中提出两个很有价值的追求:一是核心价值,二是本真课堂。我试着就这两个方面谈谈我的思考及认识,求教胜辉兄弟。
  一、对核心价值的思考
  所谓价值,是指凡有助于促进道德上的善,如以真、善、美为追求的理想,且持此以为衡量的准绳。通俗地说,价值就是意义和作用。核心价值,就是指诸多价值中处于关键地位的价值,或居于核心中央地位的价值,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那文章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文本诸多价值中,最关键、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价值。文本的核心价值因文而异,因教学对象、教学目的而确定。如李白的《静夜思》,对五岁的幼儿来说,能背诵记住这首诗,能够随时脱口背诵出来就是核心价值。对于背井离乡的游子来说,能够用此诗句表达自己心中的乡愁就是文本的核心价值。对于中文系的大学生来说,能够鉴赏这首诗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就是文章的核心价值。
  胜辉认为:“所谓文本‘语文核心价值’,其实指首先要知道文章有什么,站位语文,能提取的是什么,课堂教学时,选什么教,也可将其依次概括为:文本价值、语文价值、教学价值。”
  文本价值,立足点在文本。而文本的价值是多元的,有文本的思想价值、文本的情感价值、文本的语言价值、文本的思维价值、文本的文化价值、文本的审美价值等等。
  语文价值,立足点在语文。语文价值也是多方面的,有语文知识价值、语文能力价值、语文情感价值等等。
  教学价值,立足点在教学。教学价值也是多元的,可进行思想教学,可进行知识教学,可进行文化教学,也可进行技能教学。
  因此,在讨论语文文本的核心价值时,我们有必要讨论胜辉的第二个教学追求:本真课堂。
  二、对本真课堂的思考
  所谓“本真课堂”,可以理解为立本求真的课堂。《论语·学而》篇有云:“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有人认为“孝悌”为做人之本,君子只有把做人的根本做好了,其他事情才能做好。那么语文的根本是什么呢?是做人,做高尚的人?是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是识字、阅读、作文?还是积累背诵,腹有诗书气自华?对待语文之本的问题,当今学界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立人学派,认为立德树人乃万事之本,人做好了,学问也会做好;有立言学派,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语文教学的根本使命就是教育学生学会运用语言;也有积累学派,认为语文就是积累传承本民族经典的文化,在熟读唐诗三百首中,在对经典国学的记诵中,自然而然地习得本民族优秀的语言。
  因此,立本有立做人之本、立语文之本、立语言之本、立文化之本、立经典之本之说。
  关于“求真”,陶行知的一句名言最为流传,“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乃追求真理、追求真知、追求真相也。真、善、美,真为第一,真为前提,只有真的,才是善的;只有真的,才是美的。离开了真,善和美也不复存在。求真课堂,我认为是追求真理的课堂,追求真实的课堂,追求学习真正发生的课堂。
  胜辉认为,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真说、真思、真议、真做,要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要回归本真,就要努力营造课堂教学的原生态,即真实的教学问题、自然的教学过程、和谐的教学氛围。
  真总是与假相对的,胜辉提倡本真课堂,一定是当下我们有的课堂失去了本真,走向了虚假。“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如果我们生在一个真假颠倒的时代,是这个时代的悲哀。如果我们处在真假课堂颠倒的时代,那是我们教师和学生的悲哀。
  三、核心價值和本真课堂的关系
  我认为核心价值和本真课堂是胜辉两大有益的追求。那两者是什么关系呢?
  1.核心价值为本真课堂导航
  任何一种课堂都体现着它的价值追求。本真课堂追求的是根本、本色、本质和真理、真知、真相。胜辉追求核心价值为课堂导航,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体现文本的核心价值、教育的核心价值。可喜的是,胜辉还总结了“语文核心价值”分三步走的策略:初读——分析文本言语表达的基本内容、形式及情感等;研读——在初读基础上进行自我阅读理解,即读出自己的感悟;品读——体会文章中的内容及表达形式的妙点,理解作者借助文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引领下,胜辉的探索会更加完善,更成体系。
  2.本真课堂让核心价值落地
  再好的价值都需要在课堂中实施落实。本真课堂追求自然真实地把核心价值体现出来,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里、在真实的问题中、在真正的思考中落实核心价值,那是多么理想的教学状态呀。
  胜辉和他的团队立足于“倾听、思考、合作、表达”的课堂文化,通过“课堂精彩两分钟”和“三段式”教学模式,即“课前参与—课中研讨—课后延伸”,以此追求“大道至简”的课堂形态,回归本真。
  让问题真正地凸显,让思考真正地发生,让学习真正地有效——这是胜辉团队的追求。我对此充满期待。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随着小学语文学科特质的日渐明显,语文之“言”已成为当下语文教育界聚焦的重点,语言文字的运用,已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探索和实践语用型课堂的模式,研究和评估语用型课堂的内涵,已成为当下语文课堂转型的目标。那么,如何立足儿童立场,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呢?本文试图以“语用”为视角,谈谈笔者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新思考。  一、关注语言学习,以“语言”的视角建构目标  以“语言学习”来预设教学目标是
“转述”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掌握的一项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就“口语交际”的目标明确提出:“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第二学段);“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第三学段)。可见,“转述”在“口语交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转述”的教学不容乐观,尤其是把“转述”这一口语交际实践转化为书面考查后,情况就变得特别复杂了。很多老师、学生在
孙静老师上小学的时候,我正好在一附小当老师,虽然没有直接教她,但是这个爱读书的小姑娘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她在作文竞赛中年年拿奖。  后来她参加工作,回到了母校任教,巧了,正好和我一个办公室。亲眼见证了她的勤奋,每天研究教材、设计课例、制作投影片……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忙得不亦乐乎。事实证明,孙静在语文教学上还是有点天分的。她工作的第三个月,全校优课竞赛大比武,初出茅庐的她也报名参加了,老
这世上当然不会有耳聋的听众,却有“耳聋”的听众。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一文里就有这样一位与众不同的“耳聋”听众。  这篇课文我读了很多遍,也教了很多遍,越来越觉得作者是写给我们老师看的。文中的听众,是一位老妇人,更是一位奇人。她身为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乐团首席小提琴手,但是,她没有教小伙子一招一式,没有指点小伙子一个窍门,却将一个“音乐白痴”改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小提琴手!  这是为何
一、聚焦课题,感知整体  师: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有一位作家,她被鲁迅称为——(课件出示:萧红——“当今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这个“当今”指上世纪30年代。这个当今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写了一本书,叫作——  生:《呼兰河传》。  师:都知道,但我还是要补充一句。(课件出示:《呼兰河传》——“回忆式文学的巅峰之作”)有人把它称作是“回忆式文学的巅峰之作”,什么叫巅峰之作?  生:写得最好的。  师: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其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及时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的喜爱。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散文。研究这类文章的内在逻辑性,设计教学环节,构建学生阅读此类文章的能力序列,必定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初遇散文偏重叙事,初步感受散文特点  1.教材特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比较典型的散文是从五年级下册开始的。第五单元集中出现了一组散
语文教师该如何教学,才能把更多的文字根植于学生血液中,让丰富的文字成为他们身体的一部分呢?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课堂之上,希望探索出一种教学范式,能帮助老师们有效地指导学生完成他们求学中应该完成的文字积累。  一、课堂教学范式建立的理论思考  1.拥有文字,首先要关注汉语言基本单位的掌握。  汉语言的基本单位是什么?是字词。字词的掌握离不开一种途径,那就是记忆。记忆是学习语言类学科十分重要的手段之一。因
2016年10月,“东莞市陈德兵名师工作室”揭牌仪式在东莞市黄江镇举行,我应邀出席。仪式上我主要谈了陈德兵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我的主要观点是:陈德兵老师是一个年轻有为、爱学习、爱思考、有思想的老师,是大家学习的榜样。现在看来,这个概括仍然是准确的。  2017年1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将统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任务交给我们广东省,让我们推荐一些教师供出版社选用。经过综合考虑,我推荐
一、目前儿童诗教学实践与儿童文学本质不吻合的主要表现  儿童诗,顾名思义,是写给儿童的诗。方卫平教授在《儿童文学教程》中对儿童诗的解释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听读的诗歌作品总称”。儿童诗形式简约,意蕴单纯,童趣盎然,很受学生们的欢迎。可怎样安排教学,如何设计课堂流程,如何真正站在儿童的角度来引导学生阅读儿童诗,让我遇到了难题。于是,我便开始听课并反思现行的儿童诗教学课堂。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听课与
深圳市光明区光明小学语文教研团队为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阅读和写作两大问题,切实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专家邓华香校长的带领和董波主任的具体实施下,开启了“1 N 1”读写一体化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走出了一条以语用为指导思想,阅读和写作双线并进,构建新的语文课堂结构,创新“读写融通”的独特之路。  一、从“内容理解”走向“言语表达”  语文课堂的高耗低效一直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