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小学美术教学的审美化途径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gang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活动是一项富于感性的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美术教育是典型意义上的艺术活动,它是师生之间的审美双边行为,是教师将自己的审美知识、艺术表现技能技法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也是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和审美倾向形成的过程。作为美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当注重活动的“过程”,努力将“过程”全优化,强调教学过程的审美化。具体来说,我们所谓的美术教学的审美化,是指在教学时将认知、技能训练寓于美感培养之中,强调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力和审美创造力的培养,以美启真,以美启善,以美修身,以美促进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本文试从小学美术教学的角度,探索如何将教学活动审美化的方法。
  
  一、增加欣赏比重,提高审美兴趣
  
  欣赏教学是实现审美教育的有效方法。通过对美术作品欣赏,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鉴赏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是语言、文字、实物及挂图媒体的传播,即教师+课本+黑板+挂图+实物,学生对所学的欣赏知识难以消化。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无疑为美术欣赏课增加了“催化剂”,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很快得以消化,而且大大加强了课堂容量。美术课成为老师+课本+黑板+挂图+实物+现代教学媒体,这样就为枯燥无味的欣赏课注入了活力,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而且大大节约了时间。例如美术课本第七册《民间年画》,传统美术课最多只拥有几幅挂图,学生往往不专心,而且一节课很难讲完。倘若我们课前先用摄像机去农村摄制一些农户家大门上的门神,或家中的一些财神,或一些有关年画的录像,并将其制作成美术课件,而后,在课上来展示给学生们看,让他们相互讨论,学生对民间年画知识很快得以理解消化,而且切合学生生活的实际,学生的兴趣自然高,收到的效果必然好。
  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精心设计、组织课堂欣赏教学,运用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如设置配音、欣赏名作,并发挥直观教具(如图形、幻灯、录像、多媒体等)的作用,以增强欣赏作品的直观性、形象性,让学生在洋溢着审美化、艺术化的情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根据艺术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美术专题欣赏教学的课时比例约占10%。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审美机会,我们除了把古今中外的名画介绍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自己的优秀作品引进课堂,展示给学生,进行随堂欣赏,因为这样做既贴近学生认识和接受能力的实际,又可增强学生追求美表达美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事实证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不仅在课堂的训练,还在于平时的耳濡目染,讲究润物无声。这就提示我们要努力创设审美环境,让学生置身于富有美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之中。美术教育技能技法训练初见成效的学校,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便可将历届学生优秀的绘画作品收集起来,精心装裱,布置在书画室和张贴在校园内,让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反复观赏,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审美化校园环境。此外,教室的美化也是环境审美化的重要环节,如专栏的设置、板报墙报的定期更换评比等。这样,学生既欣赏了美,又参与了美的创造和评价,让美育充斥教育活动的每一个方面。
  
  二、寓基本技法训练于情趣之中
  
  美术教学审美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技法训练,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对形象的表现能力。人们首先认识到美,对美产生了兴趣,然后才试图表现美、创造美,参与到美的活动中来。但是,美育的过程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受群体特点(如年龄等)制约的,所以,美术教育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创造性活动。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原因他们的注意力有很大的情趣性,因此在技法训练中我们就应当注意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对同一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寓技法训练于情趣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情趣活动中逐步掌握技能。如:一年级学生练习画圆,我们首先要让他们从直观上认识圆,组织学生吹泡泡就可以将認知感性化,然后,在“比比看谁画西瓜最漂亮”的涂色游戏活动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画圆技法。
  
  三、尊重儿童的创造意识,培养和发展其个性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智力、性格等的差异,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标准,不能搞一刀切。既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能力相对低的学生,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心理障碍,适当降低技法训练的难度,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及时的指导,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又要着眼于培养能力强的学生,尽可能满足他们认识上的审美创造的需要,鼓励他们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大胆地去创造各种美的形象。在评价学生作品时,教师不能强化自己的主观意识,在尊重学生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上,予以适当的点拨,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
  
  四、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挖掘学生创造美的潜能
  
  为了满足学生学美术的兴趣,我们应组织成立素描、国画、想象画等多个兴趣小组,学生按兴趣自愿选择参加,学校有条件还要设置专门的活动室,购买适量的美术材料和教具,配备专职辅导教师。对参加兴趣小组的学生,我们应系统地传授基础知识,并定期进行辅导。为了提高他们的表现能力,教师可以带领他们去室外观察、写生,使他们领悟自然美的意境,激发他们用充满情感的笔触尽情表现自己心中美好的生活和世界。
  
  五、突破传统教学框架,彰显课程审美化特色
  
  如今,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彻底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欣赏评述则倾向于内化为文化品位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
  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新的学习的方式。美术教师作为学生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新的课程改革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做到:①技法课上摆脱“像”。就是尽可能采用多种方式,如想象、联想等打破学生的习惯性思维,促使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从而摆脱传统技法课的“像”。②创作课上突出“变”。我们不一定非要让学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可以采取把好的作品进行改一改、变一变,这样同样是一种想象,一种创作。③工艺课上要“超越”。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从开始设计到制作以及完成作品以后的整个过程,都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热情、个人的性格爱好等情感因素来赋予作品之中,而不要被制作技巧牵着鼻子走。有些比较困难的制作技巧可以不用或“绕过”,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材料与作品的关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让材料发挥超越材料自身的作用。
其他文献
本研究通过在饲料中添加0.5%的绞股蓝粉末,采用HE、改良甲苯胺蓝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染色方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1-150日龄间,绞股蓝对广西三黄鸡胸腺重量和指数、皮髓面积比、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实施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段,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感染引起的一种致死性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呈全球性分布,亚洲尤其是我国流行较为严重,对人类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目前注
摘 要:随着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源源不断地进入课堂,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形成了全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对职业教育中美术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感知 能力 方法    美术课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审美教育以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内容。审美教育不是
Hc38基因在捻转血矛线虫肠上皮微绒毛内高丰度表达,据推测它的表达产物是一种重要的功能蛋白,与其吸血和免疫逃避机制有关,但对其功能研究的相关内容尚未见报道。该基因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