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上皮瘤样癌临床病理特征及PD-L1表达分析

来源 :中国临床新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4921417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临床病理特征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情况.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21年5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病理科确诊的15例LELC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PD-L1及广谱细胞角蛋白(pan-CK)、P40、白细胞共同抗原(LCA)、突触素(Syn)和Ki-67.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肿瘤组织中Epstein-Barr(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结果 15例LELC患者中,男4例,女11例,年龄28~81岁,中位年龄59岁.病变部位见于肺部10例,涎腺3例,肾盂1例,鼻腔1例.光学显微镜下,癌细胞呈巢状、弥漫片状或条索状排列;细胞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胞质红染,界不清,未分化或低分化状;细胞核深染或呈空泡状,可见明显的核仁及核分裂像;间质伴丰富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pan-CK、P40均为阳性,间质淋巴细胞LCA阳性;14例样本Ki-67增殖指数≥40%.10例样本显示PD-L1膜阳性表达.14例样本EBER均为阳性.结论 LELC是较为罕见的恶性肿瘤,多见于肺部,大部分病变与EB病毒感染相关.大多数病例中肿瘤细胞高表达PD-L1,提示免疫治疗可能获益.
其他文献
学位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仍是我国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由于目前临床应用的抗病毒药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靶向病毒复制过程及调节机体免疫的抗病毒新药的研发如火如荼.作为直接抗病毒药物,核心蛋白变构调节剂(CpAMs)由于能通过靶向HBV生命周期的多个环节发挥抗病毒作用,被认为是一类有潜力的在研抗乙肝病毒新药.但由于某项在研药物临床试验阶段因停药评价指标选择的问题,以致部分参与临床研究的患者在停药后出现病毒学反弹,甚至疾病复发.该文以CpAMs为例,对其临床试验结果进行解读,并提出在不同机制的抗病毒药物治疗下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