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管理工作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点,本文通过说明教学管理模式发展至今的现状,明确指出了改革教学管理模式的势在必行,并系统阐述了笔者对于建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模式的设想。
[关键词]以人为本 人才培养 教学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192-01
教学管理工作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建立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管理体系可以起到协调教学秩序、教学质量、教学队伍建设等各方面机制的科学运行,整合和优化学校资源配置。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大学生更加特色鲜明、特立独行,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严重滞后于时代,制约人才发展,阻碍高校的建设。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将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人才发展规律的最为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
一、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即行政型教学管理,是主要采取行政方法、行政手段对高校进行教学管理的一种方式。它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政策的一种具体体现和措施,主要依靠行政上的制度、规范、程序来制定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以上级领导机关或者国家出台的政策为基础确定高校的办学方针,大部分教学实行“计划体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制定教学大纲、课程设置,使用国家统一教材,教学内容大同小异,毕业生就如同工厂里的流水线产品,拼装出来基本都一个样儿,导致所谓的千校一面。曾经风靡全国的高校“联合兼并”潮,就是国家教育政策下行政手段干预高校发展的典型现象,事实上高校强强联合后的毕业生质量也差强人意。因此可见传统的这种教学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也无法达到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标准,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二、建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模式的设想
(一)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建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模式首先要从体制上进行改革,为高校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自主的办学环境应该首当其冲,大力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政府机关增强对于学校的服务意识,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而应放弃以往的行政干预做法。高校也应相应地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规范整个学校的运作。第一,应当依据高校的选聘办法建立决策体系,不同的校务进行区分,由相应的决策机构履行管理职能;第二,充分发挥高校的自主权,扩大高校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方式、资源配置、师资团队建设、校际合作等方面的自主权;第三,每所高校的建校背景都不尽相同,依据当地的人文历史结合学校传统所呈现出的校园文化也是纷繁多样的,这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所谓的现代学校制度的标准也应是多样的,结合自身特点、时代特点去理解才是科学的。
(二)遵循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办学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要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这也是高校办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建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模式的指导思想、大政方针。而在树立鲜明的办学理念上,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胡全裕在其文章中就详细介绍了该学院的办学理念,本人认为最具学习意义的理念是:首先,坚持市场导向、重应用重开发的理念,尤其是在本科学历日益普及的今天,洞察市场的变化培育应用型人才才是解决高校学生就业率的有效手段。其次,无界化校园的理念,倡导学院内的学系之间、校际间、学校与企业间的项目合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充分地利用了各类资源实现共享共赢。第三,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办学理念。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源,起到联系学生与学业、研究项目、社会活动等等的纽带作用,学校注重学生的学习环境,但也应关注教师队伍的培养,保持教师的活力也是学校发展的动力之一。
(三)灵活设置教学课程,强化教学管理的保障措施
教学课程的设置可以说是高校教学工作中最主要的部分,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以办学理念为导向的,根据各自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课程供学生学习。本人认为应当分为研究型及应用型两种方向进行培养:1.研究型课程应该针对有志于从事研究工作的学生而设立,注重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研究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型项目以及学术活动等。2.应用型课程主要应该针对立志于完成本科教育就业的学生,除了完成基本的理论知识学习,重点掌握专业技能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指导学生自身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提供相应的实践、社会活动。
高校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高校各项经费的顺利运作都是建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模式的重要保障措施。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两部分,一是图书馆信息系统,优化整合高校资源,通过互联网的强大力量加强国际间院校的资源共享和交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二是人才跟踪评价系统,为了检测教与学的实际效果,对毕业后就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检验学校教学质量的同时又可以及时收集各类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更新课程的设置,最大化满足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獻】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胡全裕.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办学理念与教学管理考察报告[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2月.
[关键词]以人为本 人才培养 教学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192-01
教学管理工作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建立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管理体系可以起到协调教学秩序、教学质量、教学队伍建设等各方面机制的科学运行,整合和优化学校资源配置。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大学生更加特色鲜明、特立独行,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严重滞后于时代,制约人才发展,阻碍高校的建设。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将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人才发展规律的最为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
一、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即行政型教学管理,是主要采取行政方法、行政手段对高校进行教学管理的一种方式。它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政策的一种具体体现和措施,主要依靠行政上的制度、规范、程序来制定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以上级领导机关或者国家出台的政策为基础确定高校的办学方针,大部分教学实行“计划体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制定教学大纲、课程设置,使用国家统一教材,教学内容大同小异,毕业生就如同工厂里的流水线产品,拼装出来基本都一个样儿,导致所谓的千校一面。曾经风靡全国的高校“联合兼并”潮,就是国家教育政策下行政手段干预高校发展的典型现象,事实上高校强强联合后的毕业生质量也差强人意。因此可见传统的这种教学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也无法达到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标准,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二、建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模式的设想
(一)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建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模式首先要从体制上进行改革,为高校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自主的办学环境应该首当其冲,大力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政府机关增强对于学校的服务意识,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而应放弃以往的行政干预做法。高校也应相应地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规范整个学校的运作。第一,应当依据高校的选聘办法建立决策体系,不同的校务进行区分,由相应的决策机构履行管理职能;第二,充分发挥高校的自主权,扩大高校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方式、资源配置、师资团队建设、校际合作等方面的自主权;第三,每所高校的建校背景都不尽相同,依据当地的人文历史结合学校传统所呈现出的校园文化也是纷繁多样的,这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所谓的现代学校制度的标准也应是多样的,结合自身特点、时代特点去理解才是科学的。
(二)遵循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办学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要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这也是高校办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建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模式的指导思想、大政方针。而在树立鲜明的办学理念上,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胡全裕在其文章中就详细介绍了该学院的办学理念,本人认为最具学习意义的理念是:首先,坚持市场导向、重应用重开发的理念,尤其是在本科学历日益普及的今天,洞察市场的变化培育应用型人才才是解决高校学生就业率的有效手段。其次,无界化校园的理念,倡导学院内的学系之间、校际间、学校与企业间的项目合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充分地利用了各类资源实现共享共赢。第三,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办学理念。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源,起到联系学生与学业、研究项目、社会活动等等的纽带作用,学校注重学生的学习环境,但也应关注教师队伍的培养,保持教师的活力也是学校发展的动力之一。
(三)灵活设置教学课程,强化教学管理的保障措施
教学课程的设置可以说是高校教学工作中最主要的部分,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以办学理念为导向的,根据各自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课程供学生学习。本人认为应当分为研究型及应用型两种方向进行培养:1.研究型课程应该针对有志于从事研究工作的学生而设立,注重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研究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型项目以及学术活动等。2.应用型课程主要应该针对立志于完成本科教育就业的学生,除了完成基本的理论知识学习,重点掌握专业技能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指导学生自身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提供相应的实践、社会活动。
高校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高校各项经费的顺利运作都是建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模式的重要保障措施。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两部分,一是图书馆信息系统,优化整合高校资源,通过互联网的强大力量加强国际间院校的资源共享和交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二是人才跟踪评价系统,为了检测教与学的实际效果,对毕业后就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检验学校教学质量的同时又可以及时收集各类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更新课程的设置,最大化满足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獻】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胡全裕.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办学理念与教学管理考察报告[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