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技巧,是连接预设目标与知识生成之间的重要环节;是学科教师专业为素养与教育素养的重要表现;也是达成教学目标与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可见, 课堂的有效提问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效的提问不仅能集中高中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引导学生智能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通过提问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高度集中到思考和探究的问题上,使得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和能力解决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可以说提问是学习和注意力的触发器。有效的提问更好地促进了教与学的交流。在提问过程中高中生积极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点形成碰撞,形成学生合作与交流、教师与学生探讨的契机,学生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时,就流露了自己的感情,学生之间进行了交流和互动。这一过程本身也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人际交往活动的过程。有效的提问能够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去学。通过有效的提问培养学生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的发展,拉长思维的长度,有效构建情感场、生活场、知识场的“三场一度”的空间立体思维。
一.现行中课堂提问的常见弊端
1.1问题肤浅:提问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也是很容易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信手拈来,而不局限于任何外部因素,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在听课研讨中,我们很容易看到在高中政治课堂上,师生一问一答,表面上学生都在动,课堂的氛围似乎很好,好像课是很成功,但静下心来会发现有的提问低效而重复,学生大帮哄的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对或不对,根本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完全将课堂提问滞留在仅仅是问题的表层阶段。这样的单一提问,尤其对于高中生而言,反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沟壑,甚至会失去对政治学科的学习热情,更谈不到喜爱。
1.2多而分散: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要通过立足教材有关知识,合理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探究学科知识和社会问题的欲望,提升学生在政治学科的深层次的思维能力。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排山倒海的来,又没有较好的解决;分散而凌乱,无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在教学《经济生活》“基本经济制度”内容时,如此设问:“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怎么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什么要坚持这样的基本经济制度?怎么样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样的提问匆匆而过,知识点没有细化,学生的思维囫囵吞枣的没有任何痕迹,根本无法做到知识内化,能力提升。
1.3难易不当:有效的提问应该让学生够一够就能有收获,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有望而生畏、打退堂鼓的感觉,也不能使学生有轻易解答的懈怠。只有合理的质疑才能使学生的探究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例如:在进行《生活与哲学》“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某教师在直接给出主次要矛盾的概念后抛出“请你说出生活中都有哪些主次矛盾?主次矛盾是怎样实现转化的?”面对如此提问,学生普遍感到无从下手,枯燥无味。
二.表现以下几方面
2.1没有把握学生是学习主体: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强调教学的主体性原则,是说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是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中问题更多的是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质疑、释疑,只有这样学生才具有学习的内驱力,学生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动力,这样的学习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有效的学习过程。问题的提出应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实际教学情况如何呢?我们在实际听课中发现,课堂提问都是由教师严格、有序地提出的,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都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教师依然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没有发挥的余地,也没有得到教师的充分尊重。
2.2教师总是徘徊在教学任务与学生发展的矛盾斗争中:在实际教学中,的确存在着学生自主学习与课时紧张的矛盾,但二者也是统一的,只有通过有效设计,问题引导,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总是沉不住气,对于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总是没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思考和解答。学生还没有经过慎重思考,问题的答案已经出现了。这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表面上是学生自主,实际上是教师仍然主导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直接忽略了对于学生展开启发引导的过程,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久而久之,学生对于提出的问题失去了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疲沓。
三.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问
3.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把高中生的思维带入新的情境中,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经济生活》“价格变动的影响”学习时,在处理“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时,设置问题“结合网上双十一网商促销活动,设想以下自己家里不同类型商品的购买计划,并能结合知识阐述理由。”这样,在问题情境中,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最终形成思维生活场与知识场的统一。
3.2有效的提问要在思维冲突点:政治教师的职责不是把现成的概念、原理告诉学生,而是要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地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提升。例如,在教学“国家财政”知识点时,在讲解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时,如果教师仅仅传授知识而不关注学生认知的冲突,学生会一知半解。不妨我们这样设计课堂提问:①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与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有怎样的关系?②怎样通过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调整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最终实现二者平衡?③不同的财政政策应该辅以怎样的货币政策能更好地实现经济平稳运行?④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态势,如果你是国家总理,你会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整?通过破解疑点,解决学生的思维冲突加深对重点、易混淆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这样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3.3把握提问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课堂提问最佳区在“最近发展区”既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保持长久的探索心理。如在教学“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时,结合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金融飓风席卷华尔街”等相关资料剪辑整理制作相关课件,进行热点链接,思考金融危机、金融风暴与经济全球化有没有关系?经济全球化有哪些弊端?又有哪些有利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面对金融风暴,你的跨国公司怎样应对?面对经济全球化,作为任何一个国家应该怎样作为?这样不局限于教材上的观点,把握时机,问在最近发展区,促成生成性知识,教学相长。
3.4问在学生质疑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名政治课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创造设问的良机,教学环节的联接处,知识的交叉点或衔接处,这都是提问的良机。如在处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时,我采用了习题导练法,设置疑障,在做题的过程中学生不停地感慨“又是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这怎么区分啊?”“是没法区分这些选项,还是没法区分这些题本身涉及的知识点呢?”“是知识点。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到底如何区分?”“我们在课本上学习了关于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和方法论都是不同的,尤其从含义中发现它们有三点区别,尝试一下,针对这几道题,大家分组讨论,看能不能找出其他方法,从而快速地选出准确的答案。”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自主合作学习,很快分组整理出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七种方法。问要阶梯递进,注重问题的层次性。针对高中生的认知规律,我们在设置问题时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有层次地展开探究。切不可一开始就设置太难的问题,阻碍学生思路的展开和对问题的探究。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不断完善与提升,不仅要有艺术性和创造性,更重要的是要真正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真正达到拉长学生的思维长度,构建知识场、生活场、情感场的一长三场的思维立体空间,从而真正提升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一.现行中课堂提问的常见弊端
1.1问题肤浅:提问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也是很容易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信手拈来,而不局限于任何外部因素,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在听课研讨中,我们很容易看到在高中政治课堂上,师生一问一答,表面上学生都在动,课堂的氛围似乎很好,好像课是很成功,但静下心来会发现有的提问低效而重复,学生大帮哄的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对或不对,根本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完全将课堂提问滞留在仅仅是问题的表层阶段。这样的单一提问,尤其对于高中生而言,反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沟壑,甚至会失去对政治学科的学习热情,更谈不到喜爱。
1.2多而分散: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要通过立足教材有关知识,合理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探究学科知识和社会问题的欲望,提升学生在政治学科的深层次的思维能力。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排山倒海的来,又没有较好的解决;分散而凌乱,无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在教学《经济生活》“基本经济制度”内容时,如此设问:“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怎么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什么要坚持这样的基本经济制度?怎么样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样的提问匆匆而过,知识点没有细化,学生的思维囫囵吞枣的没有任何痕迹,根本无法做到知识内化,能力提升。
1.3难易不当:有效的提问应该让学生够一够就能有收获,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有望而生畏、打退堂鼓的感觉,也不能使学生有轻易解答的懈怠。只有合理的质疑才能使学生的探究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例如:在进行《生活与哲学》“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某教师在直接给出主次要矛盾的概念后抛出“请你说出生活中都有哪些主次矛盾?主次矛盾是怎样实现转化的?”面对如此提问,学生普遍感到无从下手,枯燥无味。
二.表现以下几方面
2.1没有把握学生是学习主体: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强调教学的主体性原则,是说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是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中问题更多的是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质疑、释疑,只有这样学生才具有学习的内驱力,学生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动力,这样的学习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有效的学习过程。问题的提出应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实际教学情况如何呢?我们在实际听课中发现,课堂提问都是由教师严格、有序地提出的,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都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教师依然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没有发挥的余地,也没有得到教师的充分尊重。
2.2教师总是徘徊在教学任务与学生发展的矛盾斗争中:在实际教学中,的确存在着学生自主学习与课时紧张的矛盾,但二者也是统一的,只有通过有效设计,问题引导,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总是沉不住气,对于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总是没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思考和解答。学生还没有经过慎重思考,问题的答案已经出现了。这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表面上是学生自主,实际上是教师仍然主导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直接忽略了对于学生展开启发引导的过程,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久而久之,学生对于提出的问题失去了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疲沓。
三.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问
3.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把高中生的思维带入新的情境中,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经济生活》“价格变动的影响”学习时,在处理“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时,设置问题“结合网上双十一网商促销活动,设想以下自己家里不同类型商品的购买计划,并能结合知识阐述理由。”这样,在问题情境中,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最终形成思维生活场与知识场的统一。
3.2有效的提问要在思维冲突点:政治教师的职责不是把现成的概念、原理告诉学生,而是要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地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提升。例如,在教学“国家财政”知识点时,在讲解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时,如果教师仅仅传授知识而不关注学生认知的冲突,学生会一知半解。不妨我们这样设计课堂提问:①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与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有怎样的关系?②怎样通过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调整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最终实现二者平衡?③不同的财政政策应该辅以怎样的货币政策能更好地实现经济平稳运行?④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态势,如果你是国家总理,你会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整?通过破解疑点,解决学生的思维冲突加深对重点、易混淆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这样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3.3把握提问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课堂提问最佳区在“最近发展区”既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保持长久的探索心理。如在教学“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时,结合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金融飓风席卷华尔街”等相关资料剪辑整理制作相关课件,进行热点链接,思考金融危机、金融风暴与经济全球化有没有关系?经济全球化有哪些弊端?又有哪些有利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面对金融风暴,你的跨国公司怎样应对?面对经济全球化,作为任何一个国家应该怎样作为?这样不局限于教材上的观点,把握时机,问在最近发展区,促成生成性知识,教学相长。
3.4问在学生质疑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名政治课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创造设问的良机,教学环节的联接处,知识的交叉点或衔接处,这都是提问的良机。如在处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时,我采用了习题导练法,设置疑障,在做题的过程中学生不停地感慨“又是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这怎么区分啊?”“是没法区分这些选项,还是没法区分这些题本身涉及的知识点呢?”“是知识点。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到底如何区分?”“我们在课本上学习了关于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和方法论都是不同的,尤其从含义中发现它们有三点区别,尝试一下,针对这几道题,大家分组讨论,看能不能找出其他方法,从而快速地选出准确的答案。”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自主合作学习,很快分组整理出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七种方法。问要阶梯递进,注重问题的层次性。针对高中生的认知规律,我们在设置问题时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有层次地展开探究。切不可一开始就设置太难的问题,阻碍学生思路的展开和对问题的探究。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不断完善与提升,不仅要有艺术性和创造性,更重要的是要真正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真正达到拉长学生的思维长度,构建知识场、生活场、情感场的一长三场的思维立体空间,从而真正提升政治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