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语文考练要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机制和考试制度,因此,教师要贯穿素质教育理念与以学生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改进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体态表达能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考练结合;改进教法
中学语文应考练结合,做到考中有练,练中有考,考中有乐趣,练中有兴趣。素质教育本质重手段、重个性、重人性,其表现是快乐教育,重个性的张扬和凸现,发掘人性、个性中美的元素。单就课堂考练而言,它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体态表达能力为目标。
一、中学语文考练体现素质教育
1.小品式
这一课式适应于那些故事性强、情节生动有趣且篇幅较短的一些文学作品。可指导学生把作品的内容排练成小品上演。采用这种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创造的冲动,同时又能加深对作品中的人、情、事、理的理解。如执教《乐羊子妻》一文,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分别指导同桌间扮演乐羊子与其妻的角色排练成小品,先同学间互相表演,然后推荐2—3个节目全班公演。通过这一练习,学生对作品思想意蕴的把握,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对文言语句的理解等既深刻透彻,又避免了教师演绎的枯燥。
2.戏剧式
这一课式主要是针对一些篇幅较长、内容复杂、情节丰富的文艺作品,为使学生充分感知其人物形象或思维意蕴而采用的一种练习形式。共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学生熟读文学作品,教师适当点拨,使学生熟知作品内容,对其思想基础、感情基调有一个初步了解;第二步,指导学生把课文内容改编为戏剧脚本;第三步就是根据脚本表演。如《孔乙己》《范进中举》等篇目,均可采用这一教学形式,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将读、写、听、说、演融为一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走人文学作品,达到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直接对话的目的。全方位激活学生的感官、情感,从而达到综合训练的功效。
3.辩论式
许多篇目的人物形象、精神意蕴带有不确定性。观念不同、角度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看法,由此引出一个话题展开辩论。如学了《俭以养德》一文,围绕当前“提倡消费,拉动内需的经济举措与提倡节俭精神”是否相悖等展开辩论。通过辩论练习,使学生对作品内容加深理解,引发他们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习惯,激发学生的独见、新见、创见,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认识事物的全面性、深刻性。
4.楹联竞赛式
这一课式就是把“对对子”这一古老而优秀的文学样式引入课堂辅助教学的教学形式,它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语言表达的精确性和创造性,同时训练学生高度凝炼的概括能力。比如有一次讲到对偶知识时,笔者选了这样一个练习让学生做: 补写一句话,使之与以上一句话构成对偶句:看今天看明天今天明天天天有变化
在5分钟时间内,大部分学生都写出了自己的答案,有的还答出了几句。事后笔者将答得较好的句子摘录下来,张贴在班里学习栏内,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
二、考试与练习不等于“应试教育”
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反对考试,甚至于干脆把考试等同于应试教育,这是片面的。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休,但也不能否认教师的引导作用,笔者认为,对人才的成长和发现产生不利影响的,是考试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而不是考试本身,只要考试内容适当、组织形式合理,它就可以有效地发挥选拔人才的作用。
加强平时练习,也是不能随意否定的。适当的练习是增加能力的有效方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练习和考试一样,并非只能为应试教育服务。从语文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培养来看,考练都有重要作用。考练不是茫无目的的、在题海中消磨光阴折磨身心的“苦练”,也不是用过时的思想观念去引导渴望新知的学生,用封闭刻板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死练。考练应理、情、趣结合,即使不是每次都能做到这一点,也要朝这方面努力。“理”就是语文自身的一些规律性的要求,“情”就是要有一定的思想性,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趣”就要让学生乐意去练,练了之后觉得“有意思”。 中学语文考练要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即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发展,发挥评价的整体教育功能。
责任编辑 周正旺
[关键词]素质教育;考练结合;改进教法
中学语文应考练结合,做到考中有练,练中有考,考中有乐趣,练中有兴趣。素质教育本质重手段、重个性、重人性,其表现是快乐教育,重个性的张扬和凸现,发掘人性、个性中美的元素。单就课堂考练而言,它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体态表达能力为目标。
一、中学语文考练体现素质教育
1.小品式
这一课式适应于那些故事性强、情节生动有趣且篇幅较短的一些文学作品。可指导学生把作品的内容排练成小品上演。采用这种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创造的冲动,同时又能加深对作品中的人、情、事、理的理解。如执教《乐羊子妻》一文,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分别指导同桌间扮演乐羊子与其妻的角色排练成小品,先同学间互相表演,然后推荐2—3个节目全班公演。通过这一练习,学生对作品思想意蕴的把握,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对文言语句的理解等既深刻透彻,又避免了教师演绎的枯燥。
2.戏剧式
这一课式主要是针对一些篇幅较长、内容复杂、情节丰富的文艺作品,为使学生充分感知其人物形象或思维意蕴而采用的一种练习形式。共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学生熟读文学作品,教师适当点拨,使学生熟知作品内容,对其思想基础、感情基调有一个初步了解;第二步,指导学生把课文内容改编为戏剧脚本;第三步就是根据脚本表演。如《孔乙己》《范进中举》等篇目,均可采用这一教学形式,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将读、写、听、说、演融为一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走人文学作品,达到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直接对话的目的。全方位激活学生的感官、情感,从而达到综合训练的功效。
3.辩论式
许多篇目的人物形象、精神意蕴带有不确定性。观念不同、角度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看法,由此引出一个话题展开辩论。如学了《俭以养德》一文,围绕当前“提倡消费,拉动内需的经济举措与提倡节俭精神”是否相悖等展开辩论。通过辩论练习,使学生对作品内容加深理解,引发他们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习惯,激发学生的独见、新见、创见,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认识事物的全面性、深刻性。
4.楹联竞赛式
这一课式就是把“对对子”这一古老而优秀的文学样式引入课堂辅助教学的教学形式,它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语言表达的精确性和创造性,同时训练学生高度凝炼的概括能力。比如有一次讲到对偶知识时,笔者选了这样一个练习让学生做: 补写一句话,使之与以上一句话构成对偶句:看今天看明天今天明天天天有变化
在5分钟时间内,大部分学生都写出了自己的答案,有的还答出了几句。事后笔者将答得较好的句子摘录下来,张贴在班里学习栏内,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
二、考试与练习不等于“应试教育”
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反对考试,甚至于干脆把考试等同于应试教育,这是片面的。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休,但也不能否认教师的引导作用,笔者认为,对人才的成长和发现产生不利影响的,是考试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而不是考试本身,只要考试内容适当、组织形式合理,它就可以有效地发挥选拔人才的作用。
加强平时练习,也是不能随意否定的。适当的练习是增加能力的有效方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练习和考试一样,并非只能为应试教育服务。从语文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培养来看,考练都有重要作用。考练不是茫无目的的、在题海中消磨光阴折磨身心的“苦练”,也不是用过时的思想观念去引导渴望新知的学生,用封闭刻板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死练。考练应理、情、趣结合,即使不是每次都能做到这一点,也要朝这方面努力。“理”就是语文自身的一些规律性的要求,“情”就是要有一定的思想性,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趣”就要让学生乐意去练,练了之后觉得“有意思”。 中学语文考练要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即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发展,发挥评价的整体教育功能。
责任编辑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