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例如暴饮暴食、吸烟饮酒、晚睡晚起等,使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因其复发率高而迁延不愈,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痛苦。为此,我刊特邀专家撰稿为您详解消化性溃疡的防治知识。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病,下面将从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保健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消化性溃疡的概况
消化性溃疡是指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胃肠道的黏膜发生炎性病变,病变可穿过黏膜肌层甚至更深。本病好发部位为胃及十二指肠、食管-胃吻合口处等。消化性溃疡作为常见病,约有10%的人会患本病,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男性多于女性。
消化性溃疡分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后者的发病率高于前者,且前者多见于中老年人,后者多见于青年人。
1.病因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发生是胃及十二指肠黏膜的损伤、防御修复能力不足的结果。常见的病因有胃酸和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刺激、遗传等。胃酸、胃蛋白酶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会使黏膜侵袭力与黏膜屏障防御力失衡,侵袭力过强或防御能力太弱均会导致消化性溃疡的产生,其中胃溃疡多以黏膜屏障防御能力减弱为主,而十二指肠溃疡则以高胃酸分泌致侵袭力过强为主。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常见病,它可导致胃酸分泌过多,所分泌的物质会使细胞损伤,还可以削弱黏膜屏障防御力,胃溃疡患者的幽门螺杆菌阳性检出率约为50%,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阳性检出率为60%~90%。有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检出率高的人,更易患消化性溃疡,且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有利于溃疡愈合,溃疡复发率有所下降。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氯吡格雷等药物的人中,有10%~25%会发生消化性溃疡,其中非甾体抗炎药是导致本病的常见药物,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布洛芬等,患者可出现上腹不适、隐痛、恶心、呕吐、饱胀、嗳气、食欲减退等症状。此外,部分患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史,遗传易感性较强,加上日常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吸烟、饮酒,更易患本病。在临床上,其他情况也可导致消化性溃疡,如胃石症等;也可与其他疾病合并发生,如肝硬化、急性心肌梗死、克罗恩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一些感染性疾病也可导致消化性溃疡。
2.临床表现
消化性溃疡的典型症状为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可以是钝痛、胀痛、剧痛、烧灼样痛和饥饿样不适感。消化性溃疡的疼痛具有以下四个特点:①慢性:由于溃疡发生后可自行愈合,但每次愈合后又常复发,病程可达数年或十余年。②反复、周期性:上腹疼痛呈反复、周期性发作,发作有季节性,以秋冬、冬春之交多见。③节律性:部分患者溃疡疼痛与进食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和节律性,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多见于饥饿痛、夜间痛、餐前痛,进食后可缓解;胃溃疡多为餐后痛,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1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重复出现腹痛。④抑酸或抗酸药物可以缓解腹痛。有小部分患者仅会有消化不良的症状,还有一些无症状性溃疡,首发症状以消化道出血、穿孔为主,这需要引起患者的高度重视,以免耽误病情、延误治疗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3.常见并发症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消化性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病因,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比胃溃疡出血更多见。由于溃疡的程度不同,出血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较轻的可出现大便隐血试验阳性、黑便,重者会出现大出血、呕血、暗红色血便,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不明原因的大便颜色加深,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当溃疡穿透胃及十二指肠内壁后,会发生穿孔,其中30%~50%是由于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所致,且多数为老年人,因此长期服用此类药物的老年人需要格外留心,避免就诊不及时造成弥漫性腹膜炎、损伤脏器、形成瘘管等严重后果。由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幽门梗阻,患者常表现为上腹胀痛,餐后加重,呕吐后腹痛减轻,呕吐物为宿食。若胃溃疡长期反复发作,其癌变的风险大大增加,而十二指肠溃疡一般不发生癌变。
4.相关检查
常用的检查方法有胃镜及病理组织活检、X线钡剂造影、CT和实验室检查等。胃镜检查是消化性溃疡诊断的首选方法和金标准,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胃十二指肠是否病变、病变位置、分期、鉴定良恶性,对有出血的患者予以止血治疗,通过病理组织活检进行评估疾病进展,防止恶变。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X线钡剂造影渐渐被取代,但它仍有自身独特意义,适用于无法做胃镜的患者或不具备胃镜条件时,可以较好地观察胃的运动。CT用于诊断穿孔或穿透性溃疡,可对幽门梗阻进行鉴别诊断。实验室检查常用的有血常规、幽门螺杆菌检测、大便隐血试验等。
二、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消化性溃疡治疗的目的为消除病因、控制症状、溃疡愈合、防止复发、防治并发症。临床上常采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通常从抑制胃酸分泌、根除幽门螺杆菌和保护胃黏膜三个角度出发。
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分为以下两类:①H2受体拮抗剂为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药物之一,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该类药物中常见的有法莫替丁、尼扎替丁、雷尼替丁等。②质子泵抑制剂(PPI),该类药物为治疗溃疡的首选药物,见效快,一般2~3天便可控制溃疡,效果优于H2受体拮抗剂,常见的有雷貝拉唑、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此外,在使用中需注意因这类药物会减轻症状,应事先排除溃疡型胃癌的可能性,以免延误病情。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病,下面将从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保健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消化性溃疡的概况
消化性溃疡是指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胃肠道的黏膜发生炎性病变,病变可穿过黏膜肌层甚至更深。本病好发部位为胃及十二指肠、食管-胃吻合口处等。消化性溃疡作为常见病,约有10%的人会患本病,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男性多于女性。
消化性溃疡分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后者的发病率高于前者,且前者多见于中老年人,后者多见于青年人。
1.病因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发生是胃及十二指肠黏膜的损伤、防御修复能力不足的结果。常见的病因有胃酸和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刺激、遗传等。胃酸、胃蛋白酶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会使黏膜侵袭力与黏膜屏障防御力失衡,侵袭力过强或防御能力太弱均会导致消化性溃疡的产生,其中胃溃疡多以黏膜屏障防御能力减弱为主,而十二指肠溃疡则以高胃酸分泌致侵袭力过强为主。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常见病,它可导致胃酸分泌过多,所分泌的物质会使细胞损伤,还可以削弱黏膜屏障防御力,胃溃疡患者的幽门螺杆菌阳性检出率约为50%,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阳性检出率为60%~90%。有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检出率高的人,更易患消化性溃疡,且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有利于溃疡愈合,溃疡复发率有所下降。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氯吡格雷等药物的人中,有10%~25%会发生消化性溃疡,其中非甾体抗炎药是导致本病的常见药物,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布洛芬等,患者可出现上腹不适、隐痛、恶心、呕吐、饱胀、嗳气、食欲减退等症状。此外,部分患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史,遗传易感性较强,加上日常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吸烟、饮酒,更易患本病。在临床上,其他情况也可导致消化性溃疡,如胃石症等;也可与其他疾病合并发生,如肝硬化、急性心肌梗死、克罗恩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一些感染性疾病也可导致消化性溃疡。
2.临床表现
消化性溃疡的典型症状为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可以是钝痛、胀痛、剧痛、烧灼样痛和饥饿样不适感。消化性溃疡的疼痛具有以下四个特点:①慢性:由于溃疡发生后可自行愈合,但每次愈合后又常复发,病程可达数年或十余年。②反复、周期性:上腹疼痛呈反复、周期性发作,发作有季节性,以秋冬、冬春之交多见。③节律性:部分患者溃疡疼痛与进食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和节律性,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多见于饥饿痛、夜间痛、餐前痛,进食后可缓解;胃溃疡多为餐后痛,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1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重复出现腹痛。④抑酸或抗酸药物可以缓解腹痛。有小部分患者仅会有消化不良的症状,还有一些无症状性溃疡,首发症状以消化道出血、穿孔为主,这需要引起患者的高度重视,以免耽误病情、延误治疗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3.常见并发症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消化性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病因,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比胃溃疡出血更多见。由于溃疡的程度不同,出血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较轻的可出现大便隐血试验阳性、黑便,重者会出现大出血、呕血、暗红色血便,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不明原因的大便颜色加深,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当溃疡穿透胃及十二指肠内壁后,会发生穿孔,其中30%~50%是由于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所致,且多数为老年人,因此长期服用此类药物的老年人需要格外留心,避免就诊不及时造成弥漫性腹膜炎、损伤脏器、形成瘘管等严重后果。由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幽门梗阻,患者常表现为上腹胀痛,餐后加重,呕吐后腹痛减轻,呕吐物为宿食。若胃溃疡长期反复发作,其癌变的风险大大增加,而十二指肠溃疡一般不发生癌变。
4.相关检查
常用的检查方法有胃镜及病理组织活检、X线钡剂造影、CT和实验室检查等。胃镜检查是消化性溃疡诊断的首选方法和金标准,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胃十二指肠是否病变、病变位置、分期、鉴定良恶性,对有出血的患者予以止血治疗,通过病理组织活检进行评估疾病进展,防止恶变。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X线钡剂造影渐渐被取代,但它仍有自身独特意义,适用于无法做胃镜的患者或不具备胃镜条件时,可以较好地观察胃的运动。CT用于诊断穿孔或穿透性溃疡,可对幽门梗阻进行鉴别诊断。实验室检查常用的有血常规、幽门螺杆菌检测、大便隐血试验等。
二、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消化性溃疡治疗的目的为消除病因、控制症状、溃疡愈合、防止复发、防治并发症。临床上常采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通常从抑制胃酸分泌、根除幽门螺杆菌和保护胃黏膜三个角度出发。
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分为以下两类:①H2受体拮抗剂为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药物之一,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该类药物中常见的有法莫替丁、尼扎替丁、雷尼替丁等。②质子泵抑制剂(PPI),该类药物为治疗溃疡的首选药物,见效快,一般2~3天便可控制溃疡,效果优于H2受体拮抗剂,常见的有雷貝拉唑、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此外,在使用中需注意因这类药物会减轻症状,应事先排除溃疡型胃癌的可能性,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