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平凡生活中努力绽放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tlu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时间沉淀下来的是一个民族的记忆与文化。作为巴蜀文化的代表之一,川剧是中国西南地区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郭沫若曾咏诗赞之:“万物逢春脱旧蹊,百花齐放出新枝,蜀讴论舞古来好,川剧高腔会出奇。”
  2021年5月21日晚,第三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江苏南京颁奖。来自四川省川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张燕,凭借经典川剧《死水微澜》成功“摘梅”。张燕“逐梅”八年,将半生的时光奉献给了川剧艺术,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明白。
  为进一步宣传推广川剧作品和人才,《现代艺术》本期特别采访张燕,带您走近這位新晋“梅花奖”得主的艺术人生。
  张燕
  国家一级演员,第三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师从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许倩云。擅演《芙蓉花仙》《白蛇传》《荷珠配》《放裴》《别洞观景》《思凡》《火焰山》《巴山秀才》《杀嫂》《七郎招亲》《御河桥》《铁笼山》《双八郎》《巴山红》等剧目。曾赴日、韩、新、西、法、美、加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参加演出。

  曾荣获四川省川剧学校第三届“桃李杯”比赛二等奖;平壤“四月之春”国际艺术节团体金奖、众花仙舞蹈奖;四川省川剧演员(旦行)比赛一等奖;青年川剧比赛一等奖;河南省“英德杯”首届中国黄河流域戏曲红梅奖大赛金奖;首届四川艺术节四川文华奖剧目类表演奖。其领衔主演的川剧电视剧《芙蓉花仙》荣获中国97电视戏曲展播活动一等奖、新都县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七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川剧电视剧《新乔老爷奇遇》荣获第二十一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川剧《铁笼山》荣获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19年度百家“推优工程”优秀原创文艺作品奖。
  其实张燕的川剧生涯开始地并不传奇。
  张燕出生于农村家庭,偶尔会被奶奶带着去戏院, 爱戏的大人们在台下倚着小方桌,就着一小盘瓜子、一杯盖碗茶,听着咿咿呀呀的唱腔,一坐就是大半天。小孩子哪懂什么川剧,更没有静下心来听戏的耐心,在茶客老烟枪的吞云吐雾中绕着竹靠椅上蹿下跳。闹得过了,被家长呵斥,提溜回自己的座位,在拉长的唱腔尾音中昏昏欲睡,再被一记震天响的锣声吓醒,睡眼看着台上的演员浓艳的妆容、精致繁复的扮相,只觉得眼花困顿。
  年岁稍大一点,能坐得住了,一双眼睛只盯着台上的王臣公子、小姐千金转,羡慕着台上演员漂亮的扮相,精致的服饰,孩童的喜欢热烈也肤浅,川剧的内涵对于他们来说还是过于晦涩难懂。但也就是这么一点不成熟的莽撞的喜欢,让爱美的小女孩在新都川剧团招收新学员时兴致勃勃去报了名,成为了在1000名报名人员中,被录取的60名幸运儿中的一员。

  台下不比台上的光鲜亮丽,对川剧的喜爱也抵消不了练功时的苦累和枯燥,张燕自认不是一个祖师爷赏饭的天赋型演员,同期的学生练习十遍能拿下的功课,她或许要练习五十遍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身体的疲劳和心理的压力日积月累下来,她开始后悔,哭着喊着跑回家表示不想再学川剧了,总是坚定支持她的家人,这一次却不再站在她那一边,张燕的母亲苦口婆心地多次规劝,“既然自己做出了选择就要坚持到底”,这句话让张燕咬牙回到了川剧团。三年培训班、六年川剧艺术学校、一年实习,张燕学习川剧,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

  张燕没有惊艳的演员天赋,但勾完脸的扮相明艳亮眼,又吃苦耐劳,坚信勤能补拙,剧团的老师们很爱护这个后辈,不吝赐教,在这样的情况下,张燕的川剧可谓是博众家之所长集于一身,也给未来的艺术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燕还记得第一次登台表演的是新都肖代芬老师传授的《拾玉镯》,尚且青涩的她与剧中少女孙玉姣形象十分契合,这是她第一次尝到演出成功的喜悦。
  剧团的高强度排练,让张燕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从2000年到2007年,这七年间,张燕经常去日本演出,每年去两次,最长去三个多月,最短的是一个多月,面对的都是日本的中小学校,把日本的很多地方都走遍了。虽然演出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但对张燕自身而言,这期间演出的作品有限,每次都是三个剧目:《盘丝洞》《三岔口》《金山寺》,演出就像倒片一样,一个陀螺来回地原地打转。这是张燕的瓶颈期, 也是日后她回想起来认为很值得反思的地方,在如此长的一段时间里,艺术都没有较大的提升,着实浪费了大好的青春年华。
  新都川剧团改制是张燕川剧事业的一个重大变故,团员解散,川剧团连工资发放都成了问题,张燕在这期间不断徘徊犹豫,思考未来到底该怎么走。当时戏曲大环境也处于低谷,好多戏曲人都走穴或改行。张燕身边的亲人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反观自己艰辛的学艺路和微薄的薪水,张燕产生了动摇,如果继续在川剧这条路上前行,她无法确定未来是否有希望,在迷茫、痛苦和挣扎中,她开始尝试投资做服装生意,虽然增加了收入,但生意场上的迎来送往让张燕发现自己还是更喜欢舞台,只有在舞台上,才能体会到塑造角色的欢愉和快乐,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意义,金钱的多少只是一个数字,实现人生价值才是她想要的,她学习了那么多年,付出了那么多代价,从幼时懵懂起便喜爱的川剧才是一生追逐的方向和梦想,看到很多老前辈演绎出那么优秀的作品,她也想做那样的好演员。   许多爱护张燕的前辈老师们都曾叹惜过:“娃娃你不搞川剧可惜了。”在各方的劝说鼓励下,张燕在陈智林院长抛出橄榄枝的时候,毅然决定到四川省川剧院去继续发展深造,这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一生中最正确的决定。也许是经历了一遭“事业不顺”的影响,也许是年岁的积累,张燕对自己的认识更加透彻清醒,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该做什么,一切的答案都在童年那个睡眼朦胧中的戏台上。
  重新全身心投入舞台的张燕焕发出了惊人的活力,一直活跃在演出一线,并朝着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奋勇前进。然而这条“逐梅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战线长达8年。

  2014年,是张燕第一次冲击梅花奖,她当时演出的剧目是自己最拿手的《白蛇传》,由知名戏剧导演刘毅执导,然而无缘终评。2018年,张燕第二次角逐梅花奖,带来的是“折子戏专场”。这次张燕做了许多精心的准备,梅花奖比赛要求剧目有“创新点”,张燕征求了众多前辈的意见,经过慎重的考虑,决定表演折子戏《武松杀嫂》《七郎招亲》《铁笼山》。
  娇媚柔弱的潘金莲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活泼娇俏的杜七娘性格的诙谐幽默;位高权重的杜后心思的深沉。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变化,折子戏专场里穿插的武戏和不同的川剧功夫,全面地展现了张燕的综合素质。《武松杀嫂》邀请川剧著名导演邱明瑞执导改编,邱永和老师作曲,《铁笼山》由胡明克与熊伟两位老师排导,《七郎招亲》邀请了熊平安老师和童梓良老师坐镇,童梓良老师还特意为张燕量身定制了武戏中的兵器“叉”,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还要兼顾动作的漂亮。但很遗憾的是,即使用心到如此的程度,这次折子戏专场依然没有入围高手如云的梅花奖。这一次的失败给了张燕很大的打击,当时她正在叙永下乡扶贫演出,得知了落榜的消息,实在忍不住便当场嚎啕大哭起来,觉得对不起领导老师的期望和同事们的付出,心里特别难受愧疚,明明尽了全力却看不到一点回报,从叙永回成都的四个多小时车程里,张燕都没能止住眼泪,一直沉浸在沮丧、失落的情绪中,她忍不住想或许这辈子都和梅花奖无缘了。事后许多领导老师同事都前来安慰关心,甚至还写了打油诗来开导张燕,宽慰她一切尽力便好,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但张燕明白大家并不是真的不在意这个奖项,只是选择以平和包容的心态去爱护温暖自己。张燕心中一直记着一句话:“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她内心深处依然执着于“捉到那只老鼠”,一直在和自己较劲,希望可以超越自己。带着这份倔强,感恩着身边人的鼓励关心,张燕收拾好心情,再次振作起来。

   “梅花奖”设有年龄限制,张燕还有最后一次机会。2021年,她带着《死水微澜》再一次站到梅花奖的比赛舞台上。这一次她的压力非常大,去南京演出时受到了领导老师们国宝级的待遇,只嘱咐她好好休息,什么都不让她干,可这是张燕最后一次角逐梅花奖的机会,紧张和压力重重地缚在她身上,根本休息不好。但就在这种强压下,她反复告诉自己平和心态,做好当下,不问将来,把所有苦练的细节都好好呈现,也是不负这些年的汗水与辛酸。
  川剧 《死水微澜》由根据李劼人同名长篇小说改编,剧作家徐棻先生担任编剧,国家一级导演谢平安执导,一经推出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荣获了文华大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白玉兰奖等众多殊荣。该剧讲述了一个女人对封建婚姻的大胆反抗,也有一个民族对外来侵略的本能拼搏。短短一则故事反映了国家的内忧外患,小小一段悲欢沉浮着几个人物的命运。
  当时“邓幺姑”的扮演者田蔓莎将人物的泼辣性格展现地淋漓尽致,成为川剧人心中不可磨灭的经典人物形象之一。此后,梅花奖得主陈巧茹、虞佳等著名川剧演员也都饰演过“邓幺姑”,因此这次重新演绎《死水微澜》中的“邓幺姑”,还要演出新意,对张燕的挑战并不小。不过张燕在之前有演出过 《芙蓉花仙》,同样是非常经典的川剧,到了张燕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了,前四代分别是邓维清、张宁佳、喻海燕、陈富燕,她们塑造的经典形象很难超越。但张燕还是以自己的方式和特点完美地呈现了出来,演出非常成功。因此张燕对于《死水微澜》这部剧的演出依然抱有信心。
  缘分总是妙不可言。张燕第一次坐在台下看田蔓莎版的《死水微澜》时,还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青年演员,当时她边看边哭。《死水微澜》也成了张燕最喜欢的川剧之一。于是最后一次角逐梅花奖,她考虑再三,敲定了《死水微澜》作为自己的参赛剧目。为了更好地演绎人物,张燕特意去买了同名小说,书中的人物很多,故事情节更细碎复杂,而徐棻老師改编的川剧更精炼纯粹。   通过对原著和剧本的研读,还有与前辈田蔓莎的相处,张燕对人物角色的创作和刻画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张燕印象最深刻的依然是田蔓莎版的 《死水微澜》,田蔓莎老师的“邓幺姑”性格极泼辣,而张燕本身的性格使然,在同事眼中是一位温婉的旦角演员。所以张燕的“邓幺姑”既有川妹子的泼辣,又兼具善良、纯真、包容,更有一丝天府之国女性的温婉漂亮。人物形象最终落脚点,还是以情动人,聚焦着“邓幺姑”人性中的善良。这次在表演上,张燕追求的是对人物“深度发掘”,精确表达。比如“大老表”和“邓幺姑”在一起后,“顾天成”被“大老表”的兄弟欺负了,张燕饰演的“邓幺姑”并没有仗着“大老表”的权势,显得神气或者自傲,她反倒劝着“顾天成”快走,为他担心。张燕自己打了个比方:“田蔓莎老师是成都火锅中的特辣锅,而我,是中辣锅。”
  “我以前总是想着,自己的技艺、表演、唱腔要如何提高。但其实只是表演,没有内心情感的话,表演的就只是躯壳。”在张燕看来,要把唱念做打这些技巧上的东西,和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融会贯通,才能调动起情感,去捕捉到角色灵魂深处的东西,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共情。只有这样,演员才能神形兼备地、诚挚地把自己的情感触动和对角色的理解,传递给观众。因此在饰演邓幺姑的过程中,她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意识地减少了对“兰花指”的使用,因为邓幺姑来自乡间,性格应该更加直率纯朴,这样返璞归真的表演,更符合人物的特征。
  这一次,张燕的辛苦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比赛和等待的过程漫长又忐忑,这场演出,张燕与同事全力以赴,发挥稳定,演出结束后赢得不少在场观众起立喝彩。梅花奖有两个环节,入围和终评,最难熬的便是未知的等待。当获奖的通知到了单位,无法形容的激动和感慨涌上张燕的心头,她喜极而泣,这一次终于没有辜负领导老师同事们的殷切希望,成功了!张燕也曾想过,如果当年她未曾迷茫,早点想通,早点明确方向,或许这朵梅花真的会早一点开放,也有人说她那两年被耽误了。但张燕转念想想,觉得也不尽然,人生的得失有时候真的是天意,它必须让人受尽历练,洗尽铅华。

  张燕身上并没有中年人常见的疲态,她声音温柔,眼神明亮,眼角总是带着上扬的笑意,带着一股泼辣的爽利,这或许是川妹子的特征,也或许是川剧演员独有的灵动干练。她显然已经完成了一件伟大的事,但却无法定义她是否是一个伟大的人,她此次荣获的梅花奖是四川省川剧院在阔别了13年之后再次获得的殊荣,这个奖项实在来之不易。但她一路上那些现实的问题、两难的选择,又似乎是每个普通人都曾面对和苦恼的。

  激烈與简单、平凡与伟大,或许是这位川剧演员身上矛盾又和谐的特征,演戏的时候,她全情投入,即使不是天赋型的演员,也凭着一腔纯粹的炽热,熬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练习,走向了耀眼的川剧舞台。但对于这项贯穿了半生的艺术,她也并非始终坚定如一,在遇到困境时,也迷茫也挣扎,最后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地,正是这份带着“平庸”色彩的韧劲让她在最后的节点,登顶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的山峰。
  如今张燕已经成功地摘取了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喜悦的同时,她也深怀感恩,感恩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及专家评委老师对川剧的支持与认可;感恩省政府文化旅游厅及各部门领导对戏曲的高度重视、保护与发展;感恩剧院领导的高度信任,给予她这次难得的平台和锻炼展示机会,感恩导演编剧,感恩老师们,感恩剧院全体演职人员、幕后英雄们的通力配合与努力付出。她深知正是有这样一支强大的团队支撑着、保护着她,才会有这样一部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手捧梅花奖,张燕坦言,她感到肩上的责任与担子更重了,这并不是一个终点,反而是新的起点。张燕的女儿曾经问她,妈妈你这一辈子坚持的是什么?张燕的回答是:“信仰、练功和美。”坚持练功提升自己是张燕一生的追求。在那段辛苦求学练功的日子里,张燕的老师常常说:现在辛苦一点,以后可以去北京、去上海甚至到国外去演出,成名成家了,也就熬出头了,可以不练了。而如今张燕看着梅花奖,心里却明白当年老师只是安抚他们,对于他们川剧人来说,一日不练手生,一日不唱口生,即使是七八十岁高龄的老艺术家们,也会每日练腰腿吊嗓子。唱念做打是他们一生的必修课,哪里有不练的道理。

  艺无止境,今后她将从零做起,学习传承更多的经典作品,多问多学,多出作品,把我们的传统艺术传帮带一代一代地传给新人,也会将她成功的秘诀传授下去——行动高于一切,实干胜于空谈。美梦做不完,要朝着未来跨出现实的那一步,而不是空想自己辉煌的到来。
  川剧的道路上,张燕将永远前行。
其他文献
师从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许倩云、王世泽,并受教于阳友鹤、陈书舫、王清廉、邓学莲等川剧名师。崔光丽艺术根底扎实,唱、念、做、舞高度契合协调,优雅的台步和脚尖舞更是被外国观众誉为“东方的芭蕾”。  2003年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2007年获文化部第12届“文华表演”奖;2010年获第2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最佳配角奖第一名。此外,还先后荣获四川省中青年演员“德宝杯”大赛优秀演员奖;第六、七、八届四川
博士研究员,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主任、书记,四川省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训基地主任,兼任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动物园协会副会长,国家林业总局大熊猫保护管理咨询专家组成员。任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获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首届“四川杰出人才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15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四川省区
所有的相遇,都是恰逢其时。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正巧赶上了,那也没有什么别的可说。唯有轻轻一句:“哦,你也在这里。”  M=《现代艺术》 L=罗佳明 R=李蓉  M:请问二位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步入舞蹈艺术之路的呢?  R:我俩各自从小都喜爱舞蹈,罗老师还是四川省舞蹈学院首届舞蹈学生。其实罗老师考舞蹈学院的时候是考的声乐系,但是在
简介  泥上行雕塑工作室创办于2008年,致力于探索民间艺术在现代雕塑中的运用与创新,塑造具有四川生活意蕴的雕塑形象。通过对乐山汉俑和民间年画的研究,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作品呈现出雕塑本体语言的浑厚、夸张、灵动、幽默、趣味和吉祥,具有明显的文化倾向性,形成了鲜明的雕塑艺术语言。  王立富  四川省乐山市人,1991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1993年进修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现供职于乐山
燕归来,花影戏。婉转衔泥,巢垒廊檐底。无奈江城遭毒剂。疫漫田园,只将身家弃。   念荆城,心已碎。南北西东,研解除魔计。烽火起前“飞信使。勇士白衣,鏖战硝烟地。   沁园春·抗疫勇明   庚子元年,阑珊依旧,游子归门。盼阖家欢宴,笑颜悄绽。风轻雨润,芳草芸芸。   楚汉江边,新冠凸现,黄鹤楼前科技人。众医护、奋起驱狂孽,倍感真淳。   纷纷,中华民臣。听号令,争相捐义身。赞旌旗十万,披荆斩棘。火神
画家们将现代城市所具有的美展现在国画艺术中,表现出城市的新面貌和新时代的文化精神,能给城市中忙碌、紧张的人们带来心灵的慰藉。  在大部分山水画家以城市生活为背景的今天,城市生活和都市景观己不可避免地进入当代山水画家的视线,由被动而主动。城市题材山水画作品,内容逐渐从单一的为城市建筑写景造像,到个人生活场景的叙述,再到对城市发展中各种现象的描述等多方面发展。  一、现实意义  当代城市题材山水画的现
看云识天气,看天  天空的口袋里装满了云彩  十月的路口  母亲编制一件褐黄的寒衣  多么熟悉的场景,在乡村  隔壁的老牛,不停地反刍  破败的木门,吱呀作响  清亮的明月,不着一粒尘土  一如数年前的夜晚  母亲在井口招魂的背影  回头,发现自己已是一棵大树  好想把母亲紧紧搂在怀里  一天一天  我的兄弟,在河两岸  他们的手在桥上紧握  暮笛,炊烟,老牛的哞叫  邻家的孩子,悄悄大了  清明
文艺百家工程·文艺讲坛  “文艺百家”工程·文艺讲坛是艺术类综合性公益讲坛。讲坛邀请省内外知名文艺家,根据不同艺术门类,每月现场举办一期,线上线下同步,直播永不落幕。讲坛旨在为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及文艺爱好者搭建一个面对面交流、互鉴、学习、共享的平台,宣荐优秀文艺作品,推出优秀文艺人才,探索优秀文艺理论,助力繁荣文艺作品高质量创作发展,推动文艺川军从高原向高峰迈进,为文化强省文化强国贡献文艺力量。  
2019年5月5日,时值张大千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为弘扬大千文化,传承大千精神,内江市“芭蕉井展览馆”特别举办“纪念张大千诞辰120周年书画展”。此次展览涵盖多个艺术门类,来自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及地区的中外嘉宾齐聚一堂,共襄盛举。  致敬大千,共赴画宴。本期《现代艺术》邀您一同走进芭蕉井展览馆,带您感悟大千文化之气象,体验大千精神之遗风!  聚焦大千文化 犹记往日风采  张大千先生于1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