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的大街小巷,广播电视,书报杂志,各种各样的广告可谓铺天盖地,比比皆是。优秀的广告语言,或妙语联珠怡人耳目,或一语惊人振聋发聩,或精炼含蓄发人深省,或诙谐幽默生动感人。它们不仅给人情绪的感染,精神的愉悦,而且给人语言的熏陶、文化的陶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性”。语文的天地广阔,优美的广告语就是这广阔天地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的学生,几乎时时刻刻都能接触到广告,而电视中的经典广告,他们更是脱口而出。可见,广告是不可多得的语文教学资源。为了让广告走进语文教学,我们不仅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收集广告,以此来增加他们的语言库存,而且可以把广告设计引进教学,借助广告设计,引领言语实践,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创设情境。利用广告抒发真切的情感
商品广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以简单的语言来展示产品的特点,彰显产品的优势,希望产品得到顾客的青睐。而小语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赞美人物,或赞美景色,或说明事理,作者的重要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向人们“推介产品”。如果课文阅读中,有的放矢地借助广告设计,引领学生表达情感,一定会促进学生对语言意义的深刻理解,对语言情感的深切感悟。如《杏林春暖》(苏教版第七册)一文主要讲董奉给穷苦的乡亲治病不收诊费,还把用杏子换来的粮食用来救济附近穷苦的人。学了课文,学生一个个被董奉崇高的医德所深深感染,董奉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树起了一座丰碑。文章最后一段写乡亲们敲锣打鼓将写有“杏林春暖”的匾额送给董奉,但写得简单。一位老师在教这部分内容时,这样引导:“同学们,当时在场的一位穿大褂的书生看了匾额上的字,说:‘写得好哇。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可惜只有横批,没有上下联。不如这样,我来出个上联,大家动动脑子,对下联,好不好?’‘好!’乡亲们异口同声地说。”
“同学们。董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下面我们来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三国时代,和在场的人一起动动脑子,为乡亲们的好医生董奉做做广告,用我们的广告把这样的好医生推向全国,用我们的广告为全国各地的病人带来福音,怎么样?”
学生好不高兴。为了指导写好广告,教者出示下列几则广告,并让学生朗读,搞清楚这些广告语分别说什么。你觉得写得怎么样?
热情迎来蹒跚友,高兴送归健步人。
手到病除。妙手回春。
着手成春,万家生佛;婆心济世,一路福星。
自由朗读后,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有的说广告语意思明了,有的说广告语语言简洁,有的说广告语生动形象。有的说广告语情感真切。在此基础上,教者引导:同学们,其实设计广告不是某个人的专利。我们也能行。那书生出的上联是“免诊费医德高尚”,该对怎样的下联呢?大家试试看。学生们积极动脑,纷纷抓耳挠腮。后来许多同学浓缩了一下课文内容,对出了下联:“换粮食救济百姓”、“功德高名留史册”、“治百病医术高明”、“好人品有口皆碑”、“医术高闻名遐迩”……虽然学生对的下联不一定都跟上联对仗工整,但在为董奉做“广告”的过程中,提升了对董奉敬仰的情感,提高了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
通过课文阅读,学生为名医的医德所感动,大家都希望把医德高尚的医生向社会做宣传。而“广告设计”就满足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在设计中,学生接触了类似的广告,了解了广告的语言特点。从而借助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深切的情感。无疑,通过这样的广告设计,学生的语言解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也得到了提升。
二、提炼升华。借助广告表达自己的心声
公益广告是广告中的精华,她不仅具有语言精彩的特点,更具有情感真切的特色,读起来让人感到温暖亲切。因此,一则公益广告,能使人得到情感的满足、行动的启发。小语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在于给学生情的感染、理的启迪。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理解到了语言文字的意义内涵和情感内涵后,他们心中总有话要说,总有情要表,此刻,如果我们捕捉契机,创造机会,让学生以“公益广告”的形式,提炼主题,表达心声,他们对课文情感的感悟一定会达到新的高度,对语言内涵的感悟也会达到新的深度。
如《云雀的心愿》(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一文通过描写小云雀和妈妈的所见所闻,向人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森林是挡风墙,是大水库,是空调器。森林真是太重要了!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悟到了森林的重要性。在课的尾声,一位老师说:“同学们,假如森林公园有一扇大门的话,你们觉得设计一副什么对联贴到门上,对增强人们爱护树木的意识,比较合适呢?”起先,学生沉思不语,老师便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你们见过类似的广告吗?学生列举了许许多多的公益广告,在此基础上,教者出示下列公益广告:
带走生活垃圾,保护自然环境。
芳草青青,踏之何忍?
千松岭上千枝竞秀,百姓门前百鸟争鸣。
对上述广告,教者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意思,体会情感,进而要学生说说公益广告的基本特点。学生都知道,公益广告具有“情感真挚、语言婉转、句子简洁”的特点。接着教者引导:“读了这么多类似的广告,现在,你们能仿写吗?这样吧,我出个上联。你们对下联,怎么样?上联是:植树造林个个争先——”学生思考片刻,设计出了不少公益广告语,有的说,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有的说,减灾防灾刻不容缓。后来有的学生自己能说出上下联:
树,安居乐业;没树,颠沛流离。
治山治水,山清水秀自然美;还林还草,林葱草茂生太平。
栽花种草家乡一片绿,植树造林祖国万年青。
留住千树万木,造福子孙后代……
案例中学生设计的“广告”,简洁精炼,语言婉转,这是学生心灵的抒发,真情的表达,这样的拓展延伸,对展示学生个性,放飞学生的心灵,一定是有效的:对发展学生的语言,塑造学生的心灵,一定是有益的。不仅如此,这样的言语实践中,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创造,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变更角度。借助广告进行语言的转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可见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还要重视语言积累,促进语言运用。在处理积累和运用的关系上,当前相当多的教师重视了语言的积累,增加了学生的语言库存,但仅仅增加库存还远远不够,必须采取措施,将学生消极的语言积累变成他们的积极库存。使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有机结合。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广告设计,则可有效地通过语言的转换促进语言的积累。
无论产品广告还是公益广告,经常是以第一人称 设计的,这类广告,推荐产品往往更有诱惑力,公益宣传往往更有号召力。为此,可借助角度的转换引导学生设计广告,促进语言的转化和内化。如《雾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文介绍了雾凇奇观和雾凇形成的原因。雾凇那神奇的美景深深吸引了学生。教学时,一位老师播放了有关雾凇的录像,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不时发出惊叹。老师抓住火候说:“同学们,吉林的雾凇是我国著名的自然景观。每年冬天,去吉林欣赏雾凇美景的旅客不计其数。你们能不能把自己当作雾凇,来个自我介绍,为自己做广告,以吸引更多的人去吉林旅游吗?注意语言要有魅力哟。”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奋笔疾书。一学生的广告词是这样的:
大家好,我叫雾凇,也有人叫我树挂。
也许,你们对我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不太了解吧,下面我就简要地介绍一下。
每逢严寒的冬季来临的时候,松花江上游的丰满水电站泄洪,形成了很大的雾气。雾气升到空中遇冷,凝结了无数的小冰晶。冰晶挂在树上,我就诞生了。
我给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你看,那一棵棵长枝低垂的雪柳上挂满了“棉花糖”,你见了一定会“垂涎三尺”的!那四季常青的松柏也涂染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你看了一定会觉得很有意思。还有更有趣的呢!那矮小的灌木丛里堆满了积雪,远望既像一头白白胖胖的大象,又像一只卧在雪地里睡大觉的北极熊。你们说,我是不是一名技术高明的化妆师啊?太阳出来了,在阳光照耀下,枝头上那洁白晶莹的霜花,银光闪烁,美丽动人。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有说有笑。还有人摇头晃脑地吟诵:“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我不但给江城增添了美丽,还给江城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每年隆冬到来的时候,无数中外游客都慕名到吉林市观光旅游,不但有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还有白皮肤、蓝眼睛的外国人。他们拍照、摄像。流连忘返,微笑写在每个游客的脸上,江城成了欢乐的海洋。看到游人们玩得这么尽兴,我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要想知道我有多么妩媚动人,只有你身临其境,才能真正领略到。怎么样,心动不如行动,背上你的旅行包,我们江城不见不散。我会张开热情的双臂,欢迎你的到来。
采取上述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缩小学生与课文的差距,让学生通过课文语言的重组,生成带有鲜明个性语言特征和情感特点的新的言语作品,这样就能深化学生对语言意义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语言情感的感悟,以升华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利用广告抒发真切的情感
商品广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以简单的语言来展示产品的特点,彰显产品的优势,希望产品得到顾客的青睐。而小语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赞美人物,或赞美景色,或说明事理,作者的重要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向人们“推介产品”。如果课文阅读中,有的放矢地借助广告设计,引领学生表达情感,一定会促进学生对语言意义的深刻理解,对语言情感的深切感悟。如《杏林春暖》(苏教版第七册)一文主要讲董奉给穷苦的乡亲治病不收诊费,还把用杏子换来的粮食用来救济附近穷苦的人。学了课文,学生一个个被董奉崇高的医德所深深感染,董奉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树起了一座丰碑。文章最后一段写乡亲们敲锣打鼓将写有“杏林春暖”的匾额送给董奉,但写得简单。一位老师在教这部分内容时,这样引导:“同学们,当时在场的一位穿大褂的书生看了匾额上的字,说:‘写得好哇。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可惜只有横批,没有上下联。不如这样,我来出个上联,大家动动脑子,对下联,好不好?’‘好!’乡亲们异口同声地说。”
“同学们。董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下面我们来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三国时代,和在场的人一起动动脑子,为乡亲们的好医生董奉做做广告,用我们的广告把这样的好医生推向全国,用我们的广告为全国各地的病人带来福音,怎么样?”
学生好不高兴。为了指导写好广告,教者出示下列几则广告,并让学生朗读,搞清楚这些广告语分别说什么。你觉得写得怎么样?
热情迎来蹒跚友,高兴送归健步人。
手到病除。妙手回春。
着手成春,万家生佛;婆心济世,一路福星。
自由朗读后,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有的说广告语意思明了,有的说广告语语言简洁,有的说广告语生动形象。有的说广告语情感真切。在此基础上,教者引导:同学们,其实设计广告不是某个人的专利。我们也能行。那书生出的上联是“免诊费医德高尚”,该对怎样的下联呢?大家试试看。学生们积极动脑,纷纷抓耳挠腮。后来许多同学浓缩了一下课文内容,对出了下联:“换粮食救济百姓”、“功德高名留史册”、“治百病医术高明”、“好人品有口皆碑”、“医术高闻名遐迩”……虽然学生对的下联不一定都跟上联对仗工整,但在为董奉做“广告”的过程中,提升了对董奉敬仰的情感,提高了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
通过课文阅读,学生为名医的医德所感动,大家都希望把医德高尚的医生向社会做宣传。而“广告设计”就满足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在设计中,学生接触了类似的广告,了解了广告的语言特点。从而借助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深切的情感。无疑,通过这样的广告设计,学生的语言解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也得到了提升。
二、提炼升华。借助广告表达自己的心声
公益广告是广告中的精华,她不仅具有语言精彩的特点,更具有情感真切的特色,读起来让人感到温暖亲切。因此,一则公益广告,能使人得到情感的满足、行动的启发。小语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在于给学生情的感染、理的启迪。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理解到了语言文字的意义内涵和情感内涵后,他们心中总有话要说,总有情要表,此刻,如果我们捕捉契机,创造机会,让学生以“公益广告”的形式,提炼主题,表达心声,他们对课文情感的感悟一定会达到新的高度,对语言内涵的感悟也会达到新的深度。
如《云雀的心愿》(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一文通过描写小云雀和妈妈的所见所闻,向人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森林是挡风墙,是大水库,是空调器。森林真是太重要了!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悟到了森林的重要性。在课的尾声,一位老师说:“同学们,假如森林公园有一扇大门的话,你们觉得设计一副什么对联贴到门上,对增强人们爱护树木的意识,比较合适呢?”起先,学生沉思不语,老师便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你们见过类似的广告吗?学生列举了许许多多的公益广告,在此基础上,教者出示下列公益广告:
带走生活垃圾,保护自然环境。
芳草青青,踏之何忍?
千松岭上千枝竞秀,百姓门前百鸟争鸣。
对上述广告,教者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意思,体会情感,进而要学生说说公益广告的基本特点。学生都知道,公益广告具有“情感真挚、语言婉转、句子简洁”的特点。接着教者引导:“读了这么多类似的广告,现在,你们能仿写吗?这样吧,我出个上联。你们对下联,怎么样?上联是:植树造林个个争先——”学生思考片刻,设计出了不少公益广告语,有的说,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有的说,减灾防灾刻不容缓。后来有的学生自己能说出上下联:
树,安居乐业;没树,颠沛流离。
治山治水,山清水秀自然美;还林还草,林葱草茂生太平。
栽花种草家乡一片绿,植树造林祖国万年青。
留住千树万木,造福子孙后代……
案例中学生设计的“广告”,简洁精炼,语言婉转,这是学生心灵的抒发,真情的表达,这样的拓展延伸,对展示学生个性,放飞学生的心灵,一定是有效的:对发展学生的语言,塑造学生的心灵,一定是有益的。不仅如此,这样的言语实践中,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创造,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变更角度。借助广告进行语言的转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可见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还要重视语言积累,促进语言运用。在处理积累和运用的关系上,当前相当多的教师重视了语言的积累,增加了学生的语言库存,但仅仅增加库存还远远不够,必须采取措施,将学生消极的语言积累变成他们的积极库存。使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有机结合。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广告设计,则可有效地通过语言的转换促进语言的积累。
无论产品广告还是公益广告,经常是以第一人称 设计的,这类广告,推荐产品往往更有诱惑力,公益宣传往往更有号召力。为此,可借助角度的转换引导学生设计广告,促进语言的转化和内化。如《雾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文介绍了雾凇奇观和雾凇形成的原因。雾凇那神奇的美景深深吸引了学生。教学时,一位老师播放了有关雾凇的录像,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不时发出惊叹。老师抓住火候说:“同学们,吉林的雾凇是我国著名的自然景观。每年冬天,去吉林欣赏雾凇美景的旅客不计其数。你们能不能把自己当作雾凇,来个自我介绍,为自己做广告,以吸引更多的人去吉林旅游吗?注意语言要有魅力哟。”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奋笔疾书。一学生的广告词是这样的:
大家好,我叫雾凇,也有人叫我树挂。
也许,你们对我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不太了解吧,下面我就简要地介绍一下。
每逢严寒的冬季来临的时候,松花江上游的丰满水电站泄洪,形成了很大的雾气。雾气升到空中遇冷,凝结了无数的小冰晶。冰晶挂在树上,我就诞生了。
我给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你看,那一棵棵长枝低垂的雪柳上挂满了“棉花糖”,你见了一定会“垂涎三尺”的!那四季常青的松柏也涂染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你看了一定会觉得很有意思。还有更有趣的呢!那矮小的灌木丛里堆满了积雪,远望既像一头白白胖胖的大象,又像一只卧在雪地里睡大觉的北极熊。你们说,我是不是一名技术高明的化妆师啊?太阳出来了,在阳光照耀下,枝头上那洁白晶莹的霜花,银光闪烁,美丽动人。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有说有笑。还有人摇头晃脑地吟诵:“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我不但给江城增添了美丽,还给江城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每年隆冬到来的时候,无数中外游客都慕名到吉林市观光旅游,不但有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还有白皮肤、蓝眼睛的外国人。他们拍照、摄像。流连忘返,微笑写在每个游客的脸上,江城成了欢乐的海洋。看到游人们玩得这么尽兴,我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要想知道我有多么妩媚动人,只有你身临其境,才能真正领略到。怎么样,心动不如行动,背上你的旅行包,我们江城不见不散。我会张开热情的双臂,欢迎你的到来。
采取上述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缩小学生与课文的差距,让学生通过课文语言的重组,生成带有鲜明个性语言特征和情感特点的新的言语作品,这样就能深化学生对语言意义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语言情感的感悟,以升华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