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题例】
1.(200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2.(2011年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名师指津】
近年来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现了一种新题型——比较鉴赏题。这种考题,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2005年有4套高考试卷(上海卷、浙江卷、湖南卷、辽宁卷),2006年有3套高考卷(重庆卷、湖南卷、湖北卷),2007年有5套高考卷(重庆卷、湖北卷、江西卷、浙江卷、辽宁卷),2008年有2套高考卷(湖南卷、广东卷)……2011年有1套高考卷(湖北卷),均采用了这种题型。本类题型一般是两首诗词的比较阅读鉴赏,个别是3篇作品的比较鉴赏。
比较类古诗鉴赏题重在“比”。可以比遣词造句,可以比表达技巧,可以比思想感情,可以比观点态度,等等。回答此类试题,重在理解,重在分析,重在感悟。但也要注意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在关注表现手法的同时,要学会答题,学会从动态、静态,正面、侧面等多方面去分析,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去欣赏。
例1. 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爱国志士的象征了。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己无言,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概。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深刻。《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例2. 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赏析时应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品味景物的特点,结合诗人的诗歌特点,全面赏析。
参考答案:
1. 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2. (1)和风细雨(2)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3)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应试方略】
一、提问方式和答题思路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鉴赏评价。
答题思路:①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曲),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包括注释)。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曲)的差异性。③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二、解题指导
1. 意象(意境)比较鉴赏。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画面,又称为情景、境界、氛围。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故在古典诗词中,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比较鉴赏时要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2. 语言比较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抓两个方面:
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可从词法(词类活用)、句法(特殊句式)、修辞(拟人等辞格)、意境、音韵、心理感受等角度展开,言之成理即可。二是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
3. 表达技巧比较鉴赏。
一要熟知基本知识,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描写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照应、先景后情、卒章显志、铺垫伏笔、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等。此外还有各种修辞方法。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4. 思想感情比较鉴赏。
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②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③注意诗中的意象,诗歌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④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当然,要提高比较类古诗鉴赏题的解题能力,单靠以上“方略”远远不够,考生还要在平时多读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关于古诗赏析的文章,多从审美和评判的高度去审视作品,辨析考题,以增强阅读和应试的能力。
【误区警示】
1. 只比作者,不比作品,本末倒置。2. 只比内容,不比形式,或者相反。3. 只见差异,不见联系,倚轻倚重。
例如:(2007年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⑴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⑵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关于第一问:第一首写眼前景,第二首写图中景,如果就诗歌内容来看,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颇,会误读成寄寓了历史兴亡之感,以为诗人是发思古之幽情;或者以为是诗人遭逢不幸,仕途受挫,壮志难酬,于是“伤心”不已。诸如此类,望文生义,深陷误区,不能自拔。因此,考生一定要结合注释的提示,看作者生活的时代,才能把目光聚焦到现实中来。
关于第二问:前一首诗用陈述句表达“画不成”的意思,后一首诗用反问句形式,表达“画得成”的意思。于是,考生匆匆作答,以为两位诗人思想感情迥然不同。其实,“画不成”“画得成”在诗歌当中都有依据。前者认为由景生情,悲伤在诗人内心,画家是画不成的;后者认为“画人心逐世人情”,画家能体察世人的心情,用艺术手段,形象地表现国事衰微的情形,所以“伤心”可以描绘得出。但请注意,两位诗人站的角度不同,抒发的情感确实一致的,都是“黍离之悲”。因此,比较鉴赏类题目,一定要“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既看到它们的区别,也看到它们的联系,二者不可偏废。
参考答案:⑴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⑵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所以说,伤心是画不成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可以画成的。
责任编校 彭琳
1.(200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2.(2011年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名师指津】
近年来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现了一种新题型——比较鉴赏题。这种考题,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2005年有4套高考试卷(上海卷、浙江卷、湖南卷、辽宁卷),2006年有3套高考卷(重庆卷、湖南卷、湖北卷),2007年有5套高考卷(重庆卷、湖北卷、江西卷、浙江卷、辽宁卷),2008年有2套高考卷(湖南卷、广东卷)……2011年有1套高考卷(湖北卷),均采用了这种题型。本类题型一般是两首诗词的比较阅读鉴赏,个别是3篇作品的比较鉴赏。
比较类古诗鉴赏题重在“比”。可以比遣词造句,可以比表达技巧,可以比思想感情,可以比观点态度,等等。回答此类试题,重在理解,重在分析,重在感悟。但也要注意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在关注表现手法的同时,要学会答题,学会从动态、静态,正面、侧面等多方面去分析,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去欣赏。
例1. 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爱国志士的象征了。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己无言,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概。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深刻。《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例2. 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赏析时应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品味景物的特点,结合诗人的诗歌特点,全面赏析。
参考答案:
1. 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2. (1)和风细雨(2)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3)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应试方略】
一、提问方式和答题思路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鉴赏评价。
答题思路:①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曲),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包括注释)。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曲)的差异性。③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二、解题指导
1. 意象(意境)比较鉴赏。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画面,又称为情景、境界、氛围。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故在古典诗词中,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比较鉴赏时要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2. 语言比较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抓两个方面:
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可从词法(词类活用)、句法(特殊句式)、修辞(拟人等辞格)、意境、音韵、心理感受等角度展开,言之成理即可。二是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
3. 表达技巧比较鉴赏。
一要熟知基本知识,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描写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照应、先景后情、卒章显志、铺垫伏笔、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等。此外还有各种修辞方法。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4. 思想感情比较鉴赏。
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②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③注意诗中的意象,诗歌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④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当然,要提高比较类古诗鉴赏题的解题能力,单靠以上“方略”远远不够,考生还要在平时多读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关于古诗赏析的文章,多从审美和评判的高度去审视作品,辨析考题,以增强阅读和应试的能力。
【误区警示】
1. 只比作者,不比作品,本末倒置。2. 只比内容,不比形式,或者相反。3. 只见差异,不见联系,倚轻倚重。
例如:(2007年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⑴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⑵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关于第一问:第一首写眼前景,第二首写图中景,如果就诗歌内容来看,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颇,会误读成寄寓了历史兴亡之感,以为诗人是发思古之幽情;或者以为是诗人遭逢不幸,仕途受挫,壮志难酬,于是“伤心”不已。诸如此类,望文生义,深陷误区,不能自拔。因此,考生一定要结合注释的提示,看作者生活的时代,才能把目光聚焦到现实中来。
关于第二问:前一首诗用陈述句表达“画不成”的意思,后一首诗用反问句形式,表达“画得成”的意思。于是,考生匆匆作答,以为两位诗人思想感情迥然不同。其实,“画不成”“画得成”在诗歌当中都有依据。前者认为由景生情,悲伤在诗人内心,画家是画不成的;后者认为“画人心逐世人情”,画家能体察世人的心情,用艺术手段,形象地表现国事衰微的情形,所以“伤心”可以描绘得出。但请注意,两位诗人站的角度不同,抒发的情感确实一致的,都是“黍离之悲”。因此,比较鉴赏类题目,一定要“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既看到它们的区别,也看到它们的联系,二者不可偏废。
参考答案:⑴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⑵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所以说,伤心是画不成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可以画成的。
责任编校 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