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政策的必然性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_bird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公有制经济把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在一些垄断行业中,公有经济越来越显示出其经济效率低,有效供给不足等突出问题。因此,加快民营经济准入垄断行业,实现经济的多元化,是我国垄断行业改革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民营资本;垄断行业;市场准入;行政垄断
  一、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产生的背景形势
  我国民营经济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成长壮大的,许多企业从最初的个体经营者逐步发展成为大型的企业集团,甚至建立了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家喻户晓,已经从国民经济的有益补充成分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的成长极大地丰富繁荣了我国市场经济,为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增添了活力。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民营资本必将在我国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虽然经济危机的爆发严重摧残了中小企业,许多国有企业也受到严重影响,但多元化的经济仍然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加快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也称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有效补充。
  在当前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形势下,能否加快非公有资本对垄断行业的进入,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焦点。而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本身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非公有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则是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最重要的方面是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必要环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贯彻平等准人、公平待遇原则。要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社会事业领域、金融服务业、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其核心在于对垄断行业的开放和对民营经济的融资支持,目的是使民营经济有机会与公有制经济在基本平等的条件下,在以往受限的行業和领域内展开市场化的竞争,未来垄断行业的资本重构将在所难免。这些领域,国有资本长期垄断经营,产业规模更大但效率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垄断导致进入不充分,有效供给不足,价格向上走,也使得一些垄断行业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如水、电、能源、收费公路等行业。另一方面,垄断行业集中的基础领域又是发展速度较快、市场规模较大、增长前景较好的领域。在这些领域,国内企业必将面临国际大公司的强势竞争。从我国加入WTO,以及垄断行业面临的现实矛盾出发,采取多种措施,对民营资本开放垄断行业,加快推进垄断行业的改革,是我国深化改革的紧迫任务。
  二、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1、政策条件和相应的体制条件的具备
  党和政府制定的国有企业包括垄断行业改革的相关政策,指出民营经济是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求清理、修订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民企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同时,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许多民企已经积累了不少资金,因而也具备了进入垄断行业所必要的资金条件。
  2、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是我国加入WTO的必然要求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国有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点,但应对世界经济爆发的压力,仅依靠公有经济难以很好的与世界接轨,因此必须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取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实现经济的多元化。这就客观上要求我国进一步放松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管制,开放市场;加入世贸组织,还要求其成员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市场准入,垄断行业也要逐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而要提高效率,就离不开非公有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的有力补充。因此,必须提高自然垄断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准入民营资本。
  3、对于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提高投资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垄断行业包括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需要政府做很大的投资而政府的收入主要依靠税收,垄断行业的高度国有化,必然间接加重了其他企业和经济实体的负担。由于多数垄断行业运作的低效率,往往给政府造成财政压力,所以,政府也是欢迎民企进入垄断行业的。比如,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大桥主体工程长36km,投资118亿元,民营资本的投资在大桥总投资额中所占比例达50.25%。而他的成功运作,足以证明民营资本进入大桥建设的合理性。
  4、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是中国垄断性行业改革的关键
  行政性垄断从根本上限制和阻碍竞争,保护落后,造成企业经营成本的提高和企业运行效率的低下,并直接或间接地引发大量腐败行为。它还严重制约着我国产业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可以说,现阶段行政性垄断已构成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巨大障碍,并成为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的直接诱因。不破除行政性垄断,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就难以进一步深入,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不可能建立起来。我国2O多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靠竞争性行业,特别是民营经济带动的。众所周知,竞争才能出效率,国民经济的增长进程有时也被某些特定的因素所阻滞或掣肘,其中较突出的是某些垄断产业由于运营效率低下造成的供给不足,产能下降,严重浪费人力和物力。如前些年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部门的"瓶颈"效应。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增长,新一轮能源紧张、原材料涨价给快速增长的国民经济投下不小的阴影。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产能不足,固然有其产业自身特点作用的一面,如投资需求量大、周期性长、技术相对复杂等,但更主要的是体制性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些行业的国有企业仍处于政府控制和行政垄断之下,不能根据市场需求信息及时调整生产方向和规模,缺乏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激励。我国垄断性行业改革,关键是要打破政府行政性垄断,改革的方式与一般竞争性行业的改革不完全相同。我国竞争性行业的改革主要采取了放松政府干预,引入竞争机制,垄断性行业由于行政性垄断占主导地位,因而其改革应将体制性改革与行业性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体制性改革方面看,需要在行业的产权制度、相关的政府管理体制和监管体系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彻底的改革。改革的出发点应是转变政府职能,划清政府与企业的界限,减少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同时,重塑垄断性行业富有竞争活力的微观经营主体。作为这些行业微观运营主体的企业不但包括国有企业,也应该包括民营企业,形成一种产权多元化的经营格局.为此,要打破行政性进入壁垒,引入新的竞争者,特别是民营企业和经营单位。甚至在一定条件下使民营资本达到控股水平,实现产权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周绍朋.加快非公有资本对垄断行业的进入[J].嘹望新闻周刊,2009,4(14)
  [2]姜军.民营资本投资公路建设若干问题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9(17)
  [3]韩劲松.山东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N].济南日报,2009-5-28(1)
  [4]戚聿东.我国自然垄断产业分拆式改革的误区分析及其思路[J].管理世界,2002(2)
  作者简介:张若兰(1977-),女,河北秦皇岛市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BA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河北港口集团教育培训中心,主要从事人力资源方面的研究。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