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探讨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bin5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改进、优化教学策略,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要求保持一致,促进学生实现更好的学习、成长与发展。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教学工作经验与学习认识,主要就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提出部分探讨性建议,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我们的小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其站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角度,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当形成和具备的素质能力给出了规划,其分别包括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为此,在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加强研究、探讨与实践,不断的改进、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一、语言构建与运用的教学
  对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是小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应当形成的一项最基本素养,其紧紧关系着学生的汉语言知识及应用能力发展。但所谓的语言构建与运用,其不仅仅指的是学生能够对课本当中的字、词、句、段、篇具有熟悉的掌握,其更是指学生能够在自身的生活中、写作中、人际交流中,具有丰富的语言储备,并将语言恰当的表达出来,准确传递自己想要表达的含义与情感。而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便需要从扩展学生阅读量及增强学生口语交际两个方向,来改进、优化教学。
  例如,在学生深入掌握了课文字、词、句、段、篇的基础上,教师应當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根据学生的兴趣、喜好,为他们推荐相应主题的图书,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对优美的词、句做好标记,或是将其摘抄下来,对于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则需要及时通过字典等工具书,或是向教师、父母请教,弄清楚其含义,完成有效的语言积累与构建。而在口语交际的教学和训练上,教师可以引入情景教学法,创设生活当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主题情景,如待人接物、买卖讲价、请求帮助、朋友谈心等等,让学生以主体的形式进入到情景当中去,实际的尝试、体验如何与他人进行口语交际,从而得到语言运用能力的锻炼。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教学
  语文教学,向来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具有自主性。为此,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重心,注重对学生自主思维的培养[2]。
  例如,在《恐龙的灭绝》这一课的教学中,教材分别提出了若干种恐龙灭绝的假说,如,行星撞击、气候变化、食物减少等等,这代表的是教材的思维和观点。因此,教师不妨启发学生的自主思维和想象,让他们尝试提出一些导致恐龙灭绝的其他原因,形成自身的思维。当然,学生所提出的假说并不一定具有科学性,教师应当适当地给予其纠正,但同时教师更要鼓励学生,表扬他们具有自己的思维,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教学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非常重视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要求学生能够对美好的事物产生个人审美感受,形成个人审美认知,并且还要能够自己创造美。为此,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在知识性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文字的美感,并鼓励他们用文字来创造美感。
  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以其文字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小兴安岭画卷,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以外,还要引导他们想象这种美丽的风景画面,通过文字在脑海中构建起对小兴安岭的审美想象。然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模仿《美丽的小兴安岭》写作风格,对自己的家乡进行文字描写,用这种方式来将家乡的美表现出来。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教学
  所谓的文化传承与理解,重点是要求学生能够对地方文化、传统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课堂之外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乡村,调查、了解地方上的传统文化,从而培养起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例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设计若干的实践活动主题,如“地方风俗调查”“地方历史名人调查”“地方民间艺术调查”等等,可以通过向长辈寻求帮助,或是实地走访等方式来完成调查,每个人最终需要形成一份实践活动报告,对调查情况做出总结。如此便可以有效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增强他们的传统文化自信,并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必须要深入地观察和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育要求,改进、优化教学策略,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要求保持一致,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成效、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实现更好地学习、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洪影.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4):197-198.
  [2]郑雪琴.浅谈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当代教研论丛,2020(4):34-35.
  [3]张美玉.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的困境及出路探析[J].内蒙古教育,2020(2):66-67.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品德课程以其内涵的丰富,外延的广泛,决定了补充教学资源的必要性。互联网 环境下众多平台的出现为教师的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诸多教学资源中,微课以其针对性强和内容具体的特点,已经在小学品德课堂上被教师广泛使用。教师在微课资源的使用上,必须坚持体现正面性、生活性、本土性和辅助性,让微课资源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大的实效,使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品德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从而落实立德树
【摘要】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挫折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内含丰富的挫折教育内容,挫折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小学生正确认识挫折、预防遭受挫折、勇敢正视挫折,增强对挫折承受能力。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挫折教育,是健全小学德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使其获得勇敢面对挫折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完善自身人格,为小学生将来立足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道德教育;法治教育;挫折教育  青少年儿童是中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育学活动过程。微课可以让学生个性化地学习、巩固和拓展不同的知识点,这非常方便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选择微课程,以视听、阅读来弥补、强化、开拓或运用自己的英语知识,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的目的。  一、切入本地资源,突破难点  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只要教师善于利用和挖掘
【摘要】新课改推进的过程中,国内教育界开始意识到小学教育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目前小学德育工作存在明显的滞后问题,难以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利影响。小学年级级长作为德育教育执行的重要角色,必须掌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渗透德育思想的方法。本文总结了当下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加强和改进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
本报综合消息 9月17日,2020年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座谈会在省教育研究院举行。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傅湘龍,副院长李海东和教学教材研究室主任曾令鹏、副主任钟守权,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姚轶洁出席会议。会议由曾令鹏主持。  曾令鹏介绍了《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建立健全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体系的实施意见》(粤教教研〔2020〕1号)出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他指出,当前广东省地级以上市、县(市、区)教
【摘要】笔者在本文主要对如何转化后进生作了粗浅的探讨。结合教学体会,提出了如下几点建议:一是数学教学中要对后进生“以情动人”;二是在数学教学课堂上引导后进生树立自信心;三是创设愉快的数学教学课堂。  【关键词】后进生;转化;自信心;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更要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当尊重幼儿的人格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对幼儿的关爱、尊重,能使他们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变得自信。本文以爱贯穿幼儿园生活活动、学习活动以及游戏活动,不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为论点,就热爱幼儿、善于发现幼儿优点和尊重幼儿等方面如何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当
【摘要】5G技术的出现对教育的变革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带来的技术革新将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在移动通信5G技术支持下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对于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来说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次挑战。本文针对于5G技术环境中教育的“互联网 教育”进行剖析,分析当前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的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在5G技术引领下中职教育的教学模式及其发展途径。  【关键词】教育;5G技术;中职;教学模
[摘 要]随着时代发展,很多家长都喊着“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说明了人们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视。而想要科学地教育孩子,想要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孩子心理、身体、性格等各方面健康发展,就必须要做到家园共育。本文针对目前的教育教学情况,阐述了当前家园共育的背景,说明了家园共育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实现家园共育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家园共育;教育理念  1 家园共育的背景  家园共育指的是家庭和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应把“生活”引进课堂,把课堂“搬到”实践当中,“用生活来教育”;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主要的知识来源,因而教育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应该得到充分的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丰富的本土资源也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