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滨湖区50周岁及以上人群致盲和低视力因素调查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ky5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调查无锡市滨湖区50周岁及以上人群致盲和低视力的原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在无锡市滨湖区抽取了28个调查点,对其中50周岁及以上人群中盲和低视力者的相关眼病进行分析.视力<0.05者定义为盲,0.05~0.3者定义为低视力.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 最终受检6150人,检出单眼盲201例,双眼盲47例,单眼低视力214例,双眼低视力84例.201例单眼盲中,55例对侧眼为低视力.在盲的295只眼中,前三位致盲眼病分别为白内障、高度近视性黄斑变性、眼球缺失或萎缩,相关眼数分别为116、31、28只,占盲眼数的39.32%、10.51%、9.49%.在低视力的437只眼中,前三位眼病分别为白内障、高度近视性黄斑变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相关眼数分别为223、41、41只,占盲眼数的51.03%、9.38%、9.38%.结论 致盲和低视力的主要原因均以白内障为首位,其次为高度近视性黄斑变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眼球缺失或萎缩。

其他文献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病机制复杂,除了传统的4条致病分子通路外,统一机制、炎症反应、神经元退行性病变和血糖“代谢记忆”等多因素相互协同或拮抗以及上下游因子级联式的庞大网络是目前DR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尽管如此,现有的这些研究或许也只是DR发生发展机制这座“冰山”的一角;DR机制研究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除考虑从多因素协同或上下游通路的关系角度加强对其新生血管生成等发病机制的研究外,多学科配合,探
第三界世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大会(World ROP CongressⅢ)将于2012年7月6日~8日在上海召开。本次会议由世界ROP大会组委会授权,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承办。
期刊
本刊征集2013年报道重点的说明以及相关选题计划征求意见稿在杂志和编委及审稿人中发布之后,我们收到不少读者、作者、编委、审稿人通过各种形式反馈的信息,拳拳之心,情真意切。现择其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反馈信息刊出。一方面是对这些积极参与,提出意见和建议的同仁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听到更多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不断改进工作。
期刊
由世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大会组委会授权,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承办的"第三届世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大会(World ROP Congress Ⅲ 2012 Shanghai)"于2012年10月14~16日在上海浦西洲际酒店召开.本次会议是在中国召开的关于ROP的最高水平国际性会议.会议内容涵盖了ROP流行病学调查、筛查、诊断、治疗、预
期刊
脉络膜与许多眼底疾病有密切关系。约90%的眼部循环流经脉络膜血管,许多致病因子都易聚积于脉络膜而导致多种脉络膜视网膜疾病的发生。然而,由于脉络膜血管构筑的复杂性以传统检查手段的局限性,很难采用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那样的记录方法来清晰有效地记录到脉络膜的循环状况。
期刊
少数牵牛花综合征患者可合并视网膜脱离,此类视网膜脱离一般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裂孔常位于异常视盘区内或视盘边缘,多为难以辨别的小裂孔[1,2].对伴有黄斑裂孔及增生性视网膜脱离的牵牛花综合征手术治疗,文献报道不多.我们总结分析了一组伴黄斑裂孔及增生性视网膜脱离的牵牛花综合征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关键词:视神经疾病/先天性;视网膜脱离/外科学;视网膜穿孔/外科学;玻璃体切除
根据《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辑委员会通则》以及“《中华眼底病杂志》编辑委员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说明和编委任期内工作考核要求,本刊编辑部对第七届编辑委员会编委个人每一年的审稿、所在单位投稿以及编委参与眼底病学术活动等履职情况均进行了考核。现将2011年编委个人审稿以及编委所在单位投稿前五位名单公布如下,以资表彰并致感谢。
期刊
患者女,75岁,因左眼突然视物不清1周于2011年7月来我院眼科就诊.患者主诉无眼胀、视物变形、头痛等症状.无眼部疾病史,患高血压病50余年,无其他全身疾病史.左眼视力0.02,右眼视力 0.63.双眼眼压10 mm Hg(1 mm Hg=0.133 kPa).双眼角膜透明,未见角膜后沉着物,前房中度深,虹膜纹理清晰,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晶状体轻微混浊.左眼眼底可见视盘及黄斑水肿,右眼
感染性视网膜疾病眼底表现复杂,尤其艾滋病、结核、梅毒等严重传染性疾病所致的感染性视网膜疾病,临床表现更是复杂多变.重视感染性视网膜疾病的证据采集,提高其诊断治疗水平是眼底病临床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完整的病史是感染性视网膜疾病诊断的重要线索;全面的眼部检查及有针对性的实验室检查是其诊断的重要证据;诊断性治疗有助于进一步验证其诊断;病原体检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是其确诊的金标准.最终治疗方案的确定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潜在的新生血管刺激物,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增加血管通透性,在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伴黄斑水肿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能结合并阻断所有VEGF异构体,使内源化VEGF的生物活性失效[2].对于BRVO伴黄斑水肿的患者,单次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可提高患眼视力,降低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