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62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学生研究性阅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内引导课外,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它强调教学中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阅读疑问,获得结论,强化阅读能力;重视教师的教学指导,尤其当学生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疑惑的问题时,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方法、步骤、措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可现在一些语文教师由于缺乏先进理念的引领,仍囿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诸如介绍写作背景,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等,这种程式化教学,漠视了学生的个性,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倡导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对阅读主体(学生)接受意识的研究、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张扬个性、融入自我发挥创造力、读活作品、品出境界。
  研究性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重点,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注重生生间的互动、交流,以期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另一方面教师要灵活处理教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步骤、鉴赏的途径,为学生提供阅读的内在支撑条件,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两者之间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是方法。
  这就要求教师明了“怎样读”和“文艺鉴赏的程度”。“我第一要说的,就是先了解作家的生平。”“其次,我要说的,对于你所欢喜的一作家的作品,广施阅读,如果能够,最好读其全集。”这样的读者中学生显然不具备条件,那么怎么阅读呢?由低到高,了解作品的梗概;同情作品中的人物,作品中人喜则喜,作品中人悲则悲;赏析作品文字,欣赏结构、音律、表达法;接受感情的传染,引起共鸣,触及心灵。这种阅读有助于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在教学人教版初中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杨修之死》时,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次有益尝试。
  《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主要讲述了西蜀犯界,曹操引兵拒敌不利,兵退斜谷,杨修以“鸡肋”之意做退兵准备,曹以惑乱军心之罪杀之。小说插叙生活中五件事说杨修数犯曹操之忌,刻画曹操、杨修这两个人物形象。本篇课文教学应让学生明白,分析并把握人物的性格是鉴赏小说的基本途径之一,这是本篇课文教学的重点;课文节选部分对故事发生的背景未作交代。若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分析,则学生在人物形象的感知上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容易导致人云亦云,以偏概全,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扼杀学生阅读的创造力。为此,笔者在教学设计上另辟蹊径,以求有所突破和创新。
  一、营造阅读鉴赏小说的特定氛围,追求作品主体和阅读主体的开放性。
  《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名著,语言通俗,这就为解读课文奠定了坚实的阅读基础。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准备阶段,我讲了明清小说发展情况,罗贯中其人,继而组织了一个“读三国,品人物”的读书活动,要求每个同学通读一遍《三国演义》,并且利用中午、自修课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相关情节,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检索,与家长探讨,查阅历史资料,准备好课前提问,并以《我眼中的曹操》或《我眼中的杨修》为题写好自学读后感。这样的课前教学准备,其实质就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自己得出结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二、通过协作互动,思想交锋,追求阅读主体的审美独创性。
  阅读教学是以作品为媒介的,阅读自身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见仁见智,这就给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提供了研究的可能。为此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组织了“杨修之死谁之过的辩论赛”。在辩论中解读人物性格,开拓了阅读的创造力,曹操自私、阴险、虚伪;杨修恃才放旷,的确爱耍小聪明。辩论后,我也表明观点:杨修该杀。
  三、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深入作品,文本细读,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进一步鲜活。
  具体引导以下几点:第一,联系前后事件,认识杨修的聪明;第二,抓住课文关键词,理解曹操性格;第三,认识杨修言行对军国大事的影响。并把这三点引导细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解答、争论、探究。杨修的聪明之处在解读“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绝妙好辞)时,更突出,连曹操也慨叹:杨德祖之才早我三里。在节选课文里,恃才放旷尤显旷;在思考争鸣中学生对曹操这一人物提出颇具创造性的见解。学生认为多疑猜忌是曹操性格的一大特点,课文刻画细腻,“操虽称美,心甚忌之”,“操虽喜笑,而心恶之”,“佯怒”等处,曹操的阴险狡诈跃然纸上;更有学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曹操是三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治国之能臣,乱世之英雄”,小说作家明显存在尊刘贬曹的倾向。军中无戏言,作为行军主簿,竟以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揣度主帅心理,做退军准备,并告知先行大将夏侯惇,这在进军不利的情况下,难道不是扰乱军心吗?不同思想交锋、碰撞,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开启了学生的灵智,学生的情绪处于高度亢奋状态,课堂教学高潮迭起,求异、求新的思想不由自主地迸射。这种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个体审美、发挥再创造力的阅读教学跳出了传统阅读教学的窠臼,避免了鉴赏人物时简单化、绝对化、脸谱化的倾向,培养了学生以辩证的眼光审视人物,受到了情感的传染,真正达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
  通过这次教学尝试,我进一步意识到:第一,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实施,应注重课前的学习准备。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尽可能提供媒体,以利于学生广收各种有效信息资源,拓宽视野。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应以协作的态度参与学生的研究过程,通过点、拨、导、引,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第三,研究性阅读教学应充分尊重文本,一定要细读文本。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探索的同时,应及时纠正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脱离文本、不切实际的穿凿附会倾向。
  “语文课无非是个例子,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总之,与传统阅读教学相比,研究性学习带来了教与学方式上的重大变革,必将为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更大的活力,学生阅读会走向更广阔的田野。
其他文献
摘 要: 古典诗词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内容对于缺乏文学积累的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就可以解决古典诗词鉴赏的困难。本文从披文入情、悟象品意、知人论世、比较感悟四个方面介绍了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古典诗词 鉴赏方法  古典诗词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为基础,对鉴赏者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由于学
根据聋生的发展需要、国家考试的要求社会的发展趋势,某些聋校语文教学试用了普校的教材,以提高聋生的知识水平,适应当前考试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主流。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以有无进步和发展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指标,加强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立足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学生实现预定学习目标的情况评价教学。教师的行为应表现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
目的:制备和评价用于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超声炙疗纳米乳凝胶剂。   方法:以复方辣椒碱乳膏为模型药物,制备复方辣椒碱纳米乳凝胶。以复方药物和蒸馏水制备复方辣椒碱O/W型
摘 要: 在技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鼓励技校教师积极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满足当前技校语文教育需求,转变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语文水平。本文分析有效实施技校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措施。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技校 教学措施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技校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有效实施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加强语文教育,把握语文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在广西东攀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中发现了Domatacerasguangxiensis,LopingocerasguangdeensisZhao,LiangetZheng,Schizolobocerasfusuiensis,Agathicerassp.,Stacheocerassp.
UVB(Ultraviolet radiation B),是导致皮肤晒伤的根源,使用防晒剂是目前预防UVB损伤的重要手段。与化学、物理防晒剂相比,天然防晒剂具有许多优势。本文首先对天然防晒剂的特点
摘 要: 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阅读是每个中国人都应具备的能力。幽美的汉语文学既能表达意思,又能传递感情。一篇好的文章,总可以表达丰富的感情。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阅读,善于欣赏汉语言文字背后的美妙,体会其深奥的哲理,从而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既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又塑造其完美的人生,从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能力 提高方式  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有
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最重要的手段。优秀的语文老师总是在这个环节上狠下工夫,整堂课往往通过一两个有启发性的问题贯穿全文,既是整堂语文课学习的突破口,又是整堂语文课学习的关键。有效的提问就像珠玉似的晶莹,有如斧凿般的犀锐,可以启发学生的心灵,可以开辟学生的思想,引领学生进入思维的广阔境界。语文老师必须在课堂提问上狠下工夫,让课堂笼罩在浓浓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