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到贵阳市北郊的民族村寨——卡堡苗寨,它那古朴、优美、神秘而又融入现代文明气息的神韵,令人迫不及待地走近它,去揭开它的面纱,探索苗寨中久负盛名的、堪称责州少数民族民间文艺奇葩的舞蹈——花棍舞。
卡堡是乌当区下坝乡一个最大的、风景秀丽的苗族村寨,距贵阳市中心仅30多公里,是一个典型的民族村寨,居住着一支自称“印苗”的苗族。
苗寨四周群山环抱,终年绿树成荫、风景如画,保留着明清风格的高低错落的苗族民居,一条条小石板路纵横交错,连着各家各户,一条古驿道穿寨而过,伸入寨后大山的古树林中,直达相邻的龙里县。寨前一泓碧波荡漾的池塘,后山上的红花绿树和寨中古朴的小青瓦房倒映在池塘中,池塘中嬉戏游玩的鸭群牛儿仿佛游荡在房之顶、树之巅。
还未到苗寨,远远便听见苗家姑娘嘹亮的苗歌声和优美的笙箫木叶声,回荡在山间,飘荡在苗寨的上空。走进寨中,池塘边苗家姑娘和小伙子那粗犷、优美、欢快的花棍舞和他们那迎客的灿烂笑容便跃入眼帘。
居住在卡堡苗寨的苗族自称为“印苗”,苗语叫“啊乜俩嘎”(a me lia ga)来源于他们上衣上面的图案,图案以方形为主,装饰在背部的袖筒上,据说这种图案是苗王的大印,印上是苗王的名字。在苗族被迫迁徙的漫长历史中,为了识别本族人,苗王用自己的印盖在每个族人的上衣上。迁徙到当时称为黑羊大箐的贵阳时,为了生存与野兽搏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山种地,用智慧自我发展,繁衍后代,为了纪念苗王和识别亲人,苗民们便把苗王的大印图案绣在衣服上也作为一种装饰代代相传至今,于是他们便自称为“印苗”,花棍舞便是他们在生产生活劳作中创造出来的,主要起源于狩猎和卸敌。
传说,有一次,男人都上山砍柴和下地种田去了,家中只有老人、小孩和妇女,这时外族人来偷袭,妇女们就用青藤缠在头上保护头,用家中院子里推放的木棍当武器和敌人搏斗,在一位年轻、聪明有智慧的苗家媳妇的指挥下,苗家妇孺击退了敌人,晚上男人们回来知道战斗得胜的好消息后非常高兴,在寨中的大院里举行庆功仪式,在仪式上,妇女们就把搏击敌人的经过编成一个个舞蹈动作进行表演,也让后代学习这些“棒术”,以防身健体。从此后,花棍舞就一代代传下来了。
花棍舞原名叫金鱼棍,苗语叫“夺蕊雕”(do zui diao)是印苗青年男女表演的一种集体舞蹈,集印苗同胞的舞蹈和武术于一体,真实地再现了人们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表演时,人数为双数,4人一小组,总人数不限。这种舞蹈已有近500年的历史,通常是在春节期间、苗族跳场和“四月八”等民族传统节日和集会上表演。表演前,由苗寨的寨佬焚香点烛,举行传统的祭祀仪式,接着,唢呐、芦笙、鼓钹齐鸣,花棍舞队队员向身着节日盛装,踏着轻快的舞步上场,在鼓点的指挥和唢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身上白褶裙随着姑娘、小伙子的舞蹈舒展开来,就像一只只开屏的孔雀。
花棍舞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解放前,苗寨的人们将它作为自娱自乐的“玩意”,舞蹈形式的动作比较简单;第二阶段是解放后,庆祝翻身解放时形成的集体舞蹈,这时的舞蹈动作已经有了套数,道具金钱棍也用红色花纹或红绸扎花进行装饰,金钱棍因此得名“花棍”。花棍舞为卡堡古老的苗族风俗活动赋予了新的内容和色彩:第三阶段是1986年以来的近20年,经当地民间艺人和市、区文化部门专家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在花棍舞中加入了新的唢呐、芦笙、锣鼓等乐器为之伴奏,并编排出一套套完整的舞蹈动作,形成有头有尾的完整的舞蹈节目,显示出它的文艺性,使花棍舞演变成一个具有现代表演艺术水平和高品位的新舞蹈,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已经是名声显赫,成为代表贵州少数民族民间文艺的“两花”之一(另“一花”是新场乡小窑花鼓舞)。
表演花棍舞蹈的卡堡苗族青年已组成一支队伍,并成为贵州具有代表性的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农村业余文艺骨干队伍,常参加省、市、区举办的文体表演及比赛。一参加的活动及所获的荣誉主要有:1987年,在贵阳市第五届“花溪之夏”艺术节上,花棍舞队获表演、编导两个奖项,展露了头角:1990年8月,被贵阳市第六届“公切线溪之百般”艺术节大会选入,参加开幕式表演;1991年参加在凯里举办的“贵州少数民族村寨文艺调演”获一等奖;同年10月应邀参加深圳“中华大庙会”表演;1992年元旦,参加贵阳市秧歌大赛获特别奖;1993年4月,在“第三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第六届北京国际风筝节”上,获奖标和荣誉证书,同年8月,参加“93中国黄果树杯山水风光游暨贵州国际酒文化节”;1995年参加河南滑翔比赛开幕式;1996年参加上海农民运动会;1997年2月赴新加坡,参加华人迎新年节庆活动——妆艺25银禧大汇演和妆艺25大游行演出,得到中外观众的赞誉,新加坡国家骨政次长为花棍舞队员颁发了证书和纪念品,新加坡国家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
美丽迷人的卡堡苗寨秀丽的风光和优美欢快的花棍舞,吸引了来自美国、日本、朝鲜、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游人、学者和专家观光、考察和采风,使苗寨声誉日隆,花棍舞享誉海内外,同时,苗寨也因此注入了新观念、新文明,融入了现代文明社会。如今,一个古朴而又现代的卡堡新苗寨,以其崭新的面貌迎接四方游客,并走向美好的明天。
卡堡是乌当区下坝乡一个最大的、风景秀丽的苗族村寨,距贵阳市中心仅30多公里,是一个典型的民族村寨,居住着一支自称“印苗”的苗族。
苗寨四周群山环抱,终年绿树成荫、风景如画,保留着明清风格的高低错落的苗族民居,一条条小石板路纵横交错,连着各家各户,一条古驿道穿寨而过,伸入寨后大山的古树林中,直达相邻的龙里县。寨前一泓碧波荡漾的池塘,后山上的红花绿树和寨中古朴的小青瓦房倒映在池塘中,池塘中嬉戏游玩的鸭群牛儿仿佛游荡在房之顶、树之巅。
还未到苗寨,远远便听见苗家姑娘嘹亮的苗歌声和优美的笙箫木叶声,回荡在山间,飘荡在苗寨的上空。走进寨中,池塘边苗家姑娘和小伙子那粗犷、优美、欢快的花棍舞和他们那迎客的灿烂笑容便跃入眼帘。
居住在卡堡苗寨的苗族自称为“印苗”,苗语叫“啊乜俩嘎”(a me lia ga)来源于他们上衣上面的图案,图案以方形为主,装饰在背部的袖筒上,据说这种图案是苗王的大印,印上是苗王的名字。在苗族被迫迁徙的漫长历史中,为了识别本族人,苗王用自己的印盖在每个族人的上衣上。迁徙到当时称为黑羊大箐的贵阳时,为了生存与野兽搏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山种地,用智慧自我发展,繁衍后代,为了纪念苗王和识别亲人,苗民们便把苗王的大印图案绣在衣服上也作为一种装饰代代相传至今,于是他们便自称为“印苗”,花棍舞便是他们在生产生活劳作中创造出来的,主要起源于狩猎和卸敌。
传说,有一次,男人都上山砍柴和下地种田去了,家中只有老人、小孩和妇女,这时外族人来偷袭,妇女们就用青藤缠在头上保护头,用家中院子里推放的木棍当武器和敌人搏斗,在一位年轻、聪明有智慧的苗家媳妇的指挥下,苗家妇孺击退了敌人,晚上男人们回来知道战斗得胜的好消息后非常高兴,在寨中的大院里举行庆功仪式,在仪式上,妇女们就把搏击敌人的经过编成一个个舞蹈动作进行表演,也让后代学习这些“棒术”,以防身健体。从此后,花棍舞就一代代传下来了。
花棍舞原名叫金鱼棍,苗语叫“夺蕊雕”(do zui diao)是印苗青年男女表演的一种集体舞蹈,集印苗同胞的舞蹈和武术于一体,真实地再现了人们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表演时,人数为双数,4人一小组,总人数不限。这种舞蹈已有近500年的历史,通常是在春节期间、苗族跳场和“四月八”等民族传统节日和集会上表演。表演前,由苗寨的寨佬焚香点烛,举行传统的祭祀仪式,接着,唢呐、芦笙、鼓钹齐鸣,花棍舞队队员向身着节日盛装,踏着轻快的舞步上场,在鼓点的指挥和唢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身上白褶裙随着姑娘、小伙子的舞蹈舒展开来,就像一只只开屏的孔雀。
花棍舞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解放前,苗寨的人们将它作为自娱自乐的“玩意”,舞蹈形式的动作比较简单;第二阶段是解放后,庆祝翻身解放时形成的集体舞蹈,这时的舞蹈动作已经有了套数,道具金钱棍也用红色花纹或红绸扎花进行装饰,金钱棍因此得名“花棍”。花棍舞为卡堡古老的苗族风俗活动赋予了新的内容和色彩:第三阶段是1986年以来的近20年,经当地民间艺人和市、区文化部门专家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在花棍舞中加入了新的唢呐、芦笙、锣鼓等乐器为之伴奏,并编排出一套套完整的舞蹈动作,形成有头有尾的完整的舞蹈节目,显示出它的文艺性,使花棍舞演变成一个具有现代表演艺术水平和高品位的新舞蹈,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已经是名声显赫,成为代表贵州少数民族民间文艺的“两花”之一(另“一花”是新场乡小窑花鼓舞)。
表演花棍舞蹈的卡堡苗族青年已组成一支队伍,并成为贵州具有代表性的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农村业余文艺骨干队伍,常参加省、市、区举办的文体表演及比赛。一参加的活动及所获的荣誉主要有:1987年,在贵阳市第五届“花溪之夏”艺术节上,花棍舞队获表演、编导两个奖项,展露了头角:1990年8月,被贵阳市第六届“公切线溪之百般”艺术节大会选入,参加开幕式表演;1991年参加在凯里举办的“贵州少数民族村寨文艺调演”获一等奖;同年10月应邀参加深圳“中华大庙会”表演;1992年元旦,参加贵阳市秧歌大赛获特别奖;1993年4月,在“第三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第六届北京国际风筝节”上,获奖标和荣誉证书,同年8月,参加“93中国黄果树杯山水风光游暨贵州国际酒文化节”;1995年参加河南滑翔比赛开幕式;1996年参加上海农民运动会;1997年2月赴新加坡,参加华人迎新年节庆活动——妆艺25银禧大汇演和妆艺25大游行演出,得到中外观众的赞誉,新加坡国家骨政次长为花棍舞队员颁发了证书和纪念品,新加坡国家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
美丽迷人的卡堡苗寨秀丽的风光和优美欢快的花棍舞,吸引了来自美国、日本、朝鲜、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游人、学者和专家观光、考察和采风,使苗寨声誉日隆,花棍舞享誉海内外,同时,苗寨也因此注入了新观念、新文明,融入了现代文明社会。如今,一个古朴而又现代的卡堡新苗寨,以其崭新的面貌迎接四方游客,并走向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