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师资队伍现状、课程体系设置、经费来源对中美两国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认识到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应该改进的地方。主要提出两点建议:一是高校要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培养专职、专业和专家化的从业人员;二是尽量把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权利下放到各个院系,甚至各个专业。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比较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式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越来越得到国家、高校和社会的重视,实现了从边缘到中心的转变(马艳芬,2009)。但据弓秀云(2010)在北京高校的调查,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满意度只有23.81%。而美国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积极借鉴美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的经验,可以节省我国就业指导课自身探索的时间,加快课程建设步伐。不仅使学生顺利求职,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铺设一条通途,也能够有效推进学校就业工作,提高学校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全社会的就业难题,提高人力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使该课早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下面将从就业指导课程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经费来源等进行比较。
一、师资队伍比较
美国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均设有给大学生提供专门服务和实施必要管理的机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它是学校的一个常设机构,直接由分管学生事务的副校长领导。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呈现专业化、职业化、高素质的特点。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一般具有辅导学、咨询学、高等教育学硕士或博士学位,负责学生心理测试、能力评估、求职咨询等工作的就业顾问,一般业具有心理学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其他人员业需获得学士学位。所有的就业指导人员要有培训资格证书、并经过考试达标才能上岗。就业指导人员有明确的岗位分工,设有中心主任、就业顾问、就业主管、对外联络员等。就业指导队伍配有足量的专职和兼职人员,一般根据学生规模有10-40多人,就业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多在1:200左右,使每个毕业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就业指导。
我国高校一般也设有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挂靠学生处,由一名校领导分管,形成了学校领导——就业指导中心——院系副书记、辅导员三级管理模式。其行政管理职能比较突出,对于就业指导的教育、服务功能较为弱化。从事就业指导的老师,在该领域的从业时间普遍偏低,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训练,缺乏足够的指导经验。而且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数,各高校差别较大,如果按全程化就业指导的要求来统计师生比的话,师生比配备最高的为1:308,而最低的达到l:4178(徐幼文,2008)。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全校6000余名学生,专职的就业指导老师只有3名,辅导员、代课教师兼任就业指导老师,学科结构复杂,工作时间短,学校对就业指导人员尚无统一的规定和标准。
二、课程体系比较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课完全根据学生需要来设置相应课程,因为学生的需要千差万别,故课程设置差异很大。既有类似于我国供全校本科生选修或必修的课程,又有针对不同院系或不同专业的课程,还有根据学生的年级、性别和族裔设置的不同形式的就业指导课。比如,有些课程专为新生开设,有些课程专为已选择专业的学生开设,还有些为毕业生开设,有些专为女性及少数族裔开设。而我国的就业指导课程还没有形成灵活的体系,不同年级、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就业指导内容都是一样的,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学生感觉就业指导课的作用不大。
三、经费来源比较
美国高校对就业指导中心的经费投入较多,经费来源主要是学校按学生的学费的5%拨给(约占中心总经费的60%)和社会捐赠(约占中心总经费的40%)。很多高校建有网上招聘数据库,收集了丰富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信息,信息化水平比较高。学校还大量运用心理测试、职业能力测试等科学手段,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意向和就业目标。同时,学校十分注重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交流,根据社会需求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而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经费来源出现了新的趋向.即以学校拨款为主,同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筹集的模式已经出现。某些高校的就业中心则完全摆脱了对学校拨款的依赖,主要通过“向社会提供服务和“争取社会捐款”两项筹集资金。经费主要用于日常运转,办公场地、办公设备等硬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就业网络有待进一步改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信息库有待进一步充实,就业信息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在工作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很少,在技术上比较落后。另外,学校还没有建立和加强就业指导、招生、专业设置、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之间的良性反馈、互动机制,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交流不够,这都影响了就业指导水平的提高。
四、启示
第一,高校要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培养专职、专业和专家化的从业人员。一流的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依赖于一流的专业人才队伍。因此,培养一支由专职到专业再到专家化的人员队伍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第二,课程设置上,把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权利下放到各个院系,甚至各个专业。如果增加各院系甚至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就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建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就业指导部门开设全校选修或必修课,各院系专业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各种有针对性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弓秀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需求调查分析[J].社科纵横,2010,11.
[2]马艳芬.从边缘到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演进历程及重要转变[J].高等教育研究,2009,6.
[3]吴祠珍.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1.
[4]徐幼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5]张晓鹏,姜莹.美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与实施[J].中国教育,2010,9.
本文是北京物资学院教育教學改革经费资助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A-11。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比较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式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越来越得到国家、高校和社会的重视,实现了从边缘到中心的转变(马艳芬,2009)。但据弓秀云(2010)在北京高校的调查,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满意度只有23.81%。而美国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积极借鉴美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的经验,可以节省我国就业指导课自身探索的时间,加快课程建设步伐。不仅使学生顺利求职,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铺设一条通途,也能够有效推进学校就业工作,提高学校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全社会的就业难题,提高人力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使该课早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下面将从就业指导课程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经费来源等进行比较。
一、师资队伍比较
美国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均设有给大学生提供专门服务和实施必要管理的机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它是学校的一个常设机构,直接由分管学生事务的副校长领导。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呈现专业化、职业化、高素质的特点。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一般具有辅导学、咨询学、高等教育学硕士或博士学位,负责学生心理测试、能力评估、求职咨询等工作的就业顾问,一般业具有心理学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其他人员业需获得学士学位。所有的就业指导人员要有培训资格证书、并经过考试达标才能上岗。就业指导人员有明确的岗位分工,设有中心主任、就业顾问、就业主管、对外联络员等。就业指导队伍配有足量的专职和兼职人员,一般根据学生规模有10-40多人,就业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多在1:200左右,使每个毕业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就业指导。
我国高校一般也设有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挂靠学生处,由一名校领导分管,形成了学校领导——就业指导中心——院系副书记、辅导员三级管理模式。其行政管理职能比较突出,对于就业指导的教育、服务功能较为弱化。从事就业指导的老师,在该领域的从业时间普遍偏低,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训练,缺乏足够的指导经验。而且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数,各高校差别较大,如果按全程化就业指导的要求来统计师生比的话,师生比配备最高的为1:308,而最低的达到l:4178(徐幼文,2008)。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全校6000余名学生,专职的就业指导老师只有3名,辅导员、代课教师兼任就业指导老师,学科结构复杂,工作时间短,学校对就业指导人员尚无统一的规定和标准。
二、课程体系比较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课完全根据学生需要来设置相应课程,因为学生的需要千差万别,故课程设置差异很大。既有类似于我国供全校本科生选修或必修的课程,又有针对不同院系或不同专业的课程,还有根据学生的年级、性别和族裔设置的不同形式的就业指导课。比如,有些课程专为新生开设,有些课程专为已选择专业的学生开设,还有些为毕业生开设,有些专为女性及少数族裔开设。而我国的就业指导课程还没有形成灵活的体系,不同年级、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就业指导内容都是一样的,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学生感觉就业指导课的作用不大。
三、经费来源比较
美国高校对就业指导中心的经费投入较多,经费来源主要是学校按学生的学费的5%拨给(约占中心总经费的60%)和社会捐赠(约占中心总经费的40%)。很多高校建有网上招聘数据库,收集了丰富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信息,信息化水平比较高。学校还大量运用心理测试、职业能力测试等科学手段,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意向和就业目标。同时,学校十分注重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交流,根据社会需求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而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经费来源出现了新的趋向.即以学校拨款为主,同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筹集的模式已经出现。某些高校的就业中心则完全摆脱了对学校拨款的依赖,主要通过“向社会提供服务和“争取社会捐款”两项筹集资金。经费主要用于日常运转,办公场地、办公设备等硬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就业网络有待进一步改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信息库有待进一步充实,就业信息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在工作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很少,在技术上比较落后。另外,学校还没有建立和加强就业指导、招生、专业设置、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之间的良性反馈、互动机制,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交流不够,这都影响了就业指导水平的提高。
四、启示
第一,高校要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培养专职、专业和专家化的从业人员。一流的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依赖于一流的专业人才队伍。因此,培养一支由专职到专业再到专家化的人员队伍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第二,课程设置上,把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权利下放到各个院系,甚至各个专业。如果增加各院系甚至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就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建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就业指导部门开设全校选修或必修课,各院系专业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各种有针对性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弓秀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需求调查分析[J].社科纵横,2010,11.
[2]马艳芬.从边缘到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演进历程及重要转变[J].高等教育研究,2009,6.
[3]吴祠珍.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1.
[4]徐幼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5]张晓鹏,姜莹.美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与实施[J].中国教育,2010,9.
本文是北京物资学院教育教學改革经费资助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A-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