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拥有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就已经相当厉害,而加拿大籍华人杨帆,凭借吹泡泡竟然拥有了13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他吹出过世界上最长的泡泡(约47.4米),吹出过世界上最大的“泡泡大屋”(可容纳34人)……不过,杨帆常挂在嘴边的足这样一句话:“我是一个泡泡科学家!”这是为什么呢?
童年的梦想
上世纪60年代,杨帆出生在越南,母亲是越南籍华人,父亲则是匈牙利人。在他两岁那年,举家搬迁到前南斯拉夫。16岁时,他去德国待了几年,后来又去了加拿大,再后来又去美国、欧洲巡回表演。
前南斯拉夫有着杨帆灰暗又多彩的童年。父母工资太低,他们的生活穷困到“全家每天只吃一顿饭的地步”。为了弟弟妹妹能够读书,杨帆只上了几年小学就辍学了。
为了生存,杨帆做过伐木工,在农场除过草,在轮船上装卸水果,还跟母亲一起去为汽车旅馆打扫厕所。
生活的重担并没有压垮杨帆的童心,他毕竟还是个孩子。工作之余,他常常喜欢一个人到河边玩耍。河水中的小水泡顺水漂流,他被阳光照耀下的那些五彩斑斓的小水泡吸引住了。他想:怎样才能把这些小泡泡变得更大?怎样才能让它们折射出空中的彩虹?
此时的他,根本不知道世界上已经有“泡泡玩具”,也没有时间和金钱去圆五彩斑斓的泡泡梦。直到16岁那年,杨帆的一位朋友送给他一个很小很小的吹泡泡玩具。
“我是一个泡泡科学家”
谈起第一次吹出泡泡的情景,杨帆依然历历在目。他说:“泡泡在空气中飘荡,最后在草地上着陆。那一刻,我看到泡泡表面反射出来的光,真的像彩虹那样美丽!”
为此,他投入了极高的热情,去学习有关泡泡的物理和化学知识。
基本功不扎实,他让弟弟妹妹每天晚上帮他补课:没有钱买书,他一有空就泡在书店里一遍遍翻阅“免费图书”;没有实验室也没钱做实验,他就不断地用最简单而又最麻烦的方式,一遍遍“试错”。
比如,他知道了加大泡泡液的表面张力,就能够让泡泡吹得更大,持续史久,于是往泡泡液里加少许油,先是家里普通的食用油,然后是廉价的甘油,后来是玫瑰精油……
再比如,水分子的活动性越强,水里面的杂质越多,吹出的泡泡就越容易爆裂。为此,杨帆调制泡泡液就采用过滤、煮沸过的蒸馏水。
其实,吹泡泡包含着很多科学知识,比如表面张力、密度、黏性和映象等。怎样让吹出的泡泡能够持续更久而不爆裂呢?杨帆通过自学,也掌握了很多技巧:一是空气不能够太干燥,必须保持表演场所的湿度:二是泡泡膜变薄时,泡泡表面的彩虹般颜色会越来越浅,表演时必须时刻盯住颜色,随机应变;三是泡泡不能被“打扰”,表演场所的灯光、温度和音响等都要恰到好处。
杨帆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和困惑,可正是这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失败后的改进,让杨帆最终成功地把吹泡泡变为世界上最精彩的表演之一。 今天,杨帆的泡泡表演已不仅仅是一项娱乐项目,也不仅仅在某个剧场表演,而是迈入了一些科学殿堂:加拿大科学和技术国家博物馆、美国西雅图太平洋科学中心、新加坡科学中心、美国安大略湖科学中心……
很多人都将杨帆称为泡泡表演艺术家,但杨帆并不满意这个叫法,他说:“其实,我是一名泡泡科学家。”
自己动手去尝试
孩子们常常会围绕着杨帆,请他告诉自己“吹人泡泡的秘诀”,但他从不直接告诉什么秘诀,而是告诉他们:“如果你们喜欢吹泡泡,我可以告诉你们一个简易的办法——用肥皂、洗洁精(或儿童洗发香波)、纯净水、甘油混合在一起制作泡泡液。不过,至于什么比例最佳,我希望你们自己动手去尝试。”
谈到13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不能不提杨帆的第一项纪录诞生史。1992年,他在书店看到一本介绍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图书,觉得机会来了。于是,他买下书,将最后一页的“占尼斯世界纪录申请表格”裁下填好,寄到吉尼斯世界纪录德国分部。对方很快作出反馈,邀请他出席一个由吉尼斯世界纪录组织主办的电视节日。“1992年,德国柏林,世界上最大球形肥皂泡(周长23米)”——杨帆的第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就这样戏剧般诞生了!
你可以说杨帆为了保住自己的秘方而很“小气”,但他一直很强调要培养自己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不管是自娱自乐,还是去争取吉尼斯世界纪录。
(李亚楠摘编自《中国青年杂志》2007.11)
童年的梦想
上世纪60年代,杨帆出生在越南,母亲是越南籍华人,父亲则是匈牙利人。在他两岁那年,举家搬迁到前南斯拉夫。16岁时,他去德国待了几年,后来又去了加拿大,再后来又去美国、欧洲巡回表演。
前南斯拉夫有着杨帆灰暗又多彩的童年。父母工资太低,他们的生活穷困到“全家每天只吃一顿饭的地步”。为了弟弟妹妹能够读书,杨帆只上了几年小学就辍学了。
为了生存,杨帆做过伐木工,在农场除过草,在轮船上装卸水果,还跟母亲一起去为汽车旅馆打扫厕所。
生活的重担并没有压垮杨帆的童心,他毕竟还是个孩子。工作之余,他常常喜欢一个人到河边玩耍。河水中的小水泡顺水漂流,他被阳光照耀下的那些五彩斑斓的小水泡吸引住了。他想:怎样才能把这些小泡泡变得更大?怎样才能让它们折射出空中的彩虹?
此时的他,根本不知道世界上已经有“泡泡玩具”,也没有时间和金钱去圆五彩斑斓的泡泡梦。直到16岁那年,杨帆的一位朋友送给他一个很小很小的吹泡泡玩具。
“我是一个泡泡科学家”
谈起第一次吹出泡泡的情景,杨帆依然历历在目。他说:“泡泡在空气中飘荡,最后在草地上着陆。那一刻,我看到泡泡表面反射出来的光,真的像彩虹那样美丽!”

为此,他投入了极高的热情,去学习有关泡泡的物理和化学知识。
基本功不扎实,他让弟弟妹妹每天晚上帮他补课:没有钱买书,他一有空就泡在书店里一遍遍翻阅“免费图书”;没有实验室也没钱做实验,他就不断地用最简单而又最麻烦的方式,一遍遍“试错”。
比如,他知道了加大泡泡液的表面张力,就能够让泡泡吹得更大,持续史久,于是往泡泡液里加少许油,先是家里普通的食用油,然后是廉价的甘油,后来是玫瑰精油……
再比如,水分子的活动性越强,水里面的杂质越多,吹出的泡泡就越容易爆裂。为此,杨帆调制泡泡液就采用过滤、煮沸过的蒸馏水。
其实,吹泡泡包含着很多科学知识,比如表面张力、密度、黏性和映象等。怎样让吹出的泡泡能够持续更久而不爆裂呢?杨帆通过自学,也掌握了很多技巧:一是空气不能够太干燥,必须保持表演场所的湿度:二是泡泡膜变薄时,泡泡表面的彩虹般颜色会越来越浅,表演时必须时刻盯住颜色,随机应变;三是泡泡不能被“打扰”,表演场所的灯光、温度和音响等都要恰到好处。
杨帆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和困惑,可正是这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失败后的改进,让杨帆最终成功地把吹泡泡变为世界上最精彩的表演之一。 今天,杨帆的泡泡表演已不仅仅是一项娱乐项目,也不仅仅在某个剧场表演,而是迈入了一些科学殿堂:加拿大科学和技术国家博物馆、美国西雅图太平洋科学中心、新加坡科学中心、美国安大略湖科学中心……
很多人都将杨帆称为泡泡表演艺术家,但杨帆并不满意这个叫法,他说:“其实,我是一名泡泡科学家。”
自己动手去尝试
孩子们常常会围绕着杨帆,请他告诉自己“吹人泡泡的秘诀”,但他从不直接告诉什么秘诀,而是告诉他们:“如果你们喜欢吹泡泡,我可以告诉你们一个简易的办法——用肥皂、洗洁精(或儿童洗发香波)、纯净水、甘油混合在一起制作泡泡液。不过,至于什么比例最佳,我希望你们自己动手去尝试。”
谈到13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不能不提杨帆的第一项纪录诞生史。1992年,他在书店看到一本介绍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图书,觉得机会来了。于是,他买下书,将最后一页的“占尼斯世界纪录申请表格”裁下填好,寄到吉尼斯世界纪录德国分部。对方很快作出反馈,邀请他出席一个由吉尼斯世界纪录组织主办的电视节日。“1992年,德国柏林,世界上最大球形肥皂泡(周长23米)”——杨帆的第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就这样戏剧般诞生了!
你可以说杨帆为了保住自己的秘方而很“小气”,但他一直很强调要培养自己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不管是自娱自乐,还是去争取吉尼斯世界纪录。
(李亚楠摘编自《中国青年杂志》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