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生动:波提切利画面意境浅析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p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波提切利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谢赫六法中的一法“气韵生动”作为表述其画面审美标准的准则,这证明了中西方艺术在一定层面上是可以相互融合对话的,而且通过对波提切利画面意境特征的分析总结可以发现,其实这些意境特征就是其画面的艺术精神。
  关键词:气韵生动 人文主义 波提切利 意境 理想美
  桑德罗·波提切利作为十五世纪佛罗伦萨画派的最后一位大师,处在中世纪美术与文艺复兴美术交锋的转折期,他的油画作品基本体现了这一时期最早的人文主义思潮的到来,其画面所呈现出来的柔美忧郁的意境完完全全展示出了那个时代伟大艺术家对古典理想美的独到认识。本文通过中国绘画理论中的“气韵生动”来对波提切利画面的意境展开分析,研究其作品中意境表达的主要特征及背后的艺术精神与审美思想。
  一、波提切利画面的意境体现在构图的形式美
  意境在美学领域一直都是作为艺术家们在进行创作时的思想感情被唤起的一种能动反映。而对波提切利而言,每幅作品中画面的描绘都是在宣扬那个时代人文主义思潮的解放,这也正是其高超的艺术境界能被后世所崇拜的原因之一,其画面所呈现出来的形式美的意境总能激起欣赏者的共鸣。以其作品《春》(图1)为例,画面描绘的是爱神维纳斯的花园,画面中的人物分别以前后不一交叉相错的距离站成一个横放的“S”形。画面中央是优雅美丽的维纳斯,其站立于拱形中间,姿态优雅舒适,整个身体散发着圣母般的气息,其位置是画面中所有站在草地上的人中最高的,以此可以看出波提切利为了突出维纳斯女神主体地位的别有用心。而维纳斯的左边则是西方神话中著名的美惠三女神,她们分别象征着“华美”“贞淑”“欢愉”,分别以各种“S”形的姿态站在一起,突出了女性身体曲线丰腴轻盈的美感,维纳斯的右边分别是花神、春神与风神,画面中春神为了躲避风神的求爱做逃跑姿态,这与画面最上方小爱神丘比特正准备将爱神之箭射向三女神的姿态形成了一个顺势的动感,画面最左边身材矫健的男性则是信使之神,他正高举手臂,用一根缠有蛇的魔杖抵挡云层以保护维纳斯的花园驻留永恒的春天。整个画面中共有九人,每个人所呈现的姿态都体现出他们各自的身份特点,足以看出波提切利对作品细节的把握相当全面。这幅画作宽已超过十尺,所绘制的木板有三寸之厚,画面中的九个人物虽然以平铺式展开,不受透视原理的束缚,但正是这种较松散的排列方式,却凸显了文艺复兴初期所强调的自由民主精神。
  由此可见,波提切利创作时画面构图的形式已经摆脱了中世纪严谨庄严的特点,通过解放画面中人物的姿态以及带有一些解说性质的构图方式,无一不是在向观者展现其独特的形式美感的意境。
  二、波提切利画面的意境体现在气韵之美
  “气韵生动”这一美学准则出自于中国南齐时期的一位画家谢赫之笔,最初主要是作为对中国绘画创作实践进行总结评论的原则之一,古人曾说:“在意不在象,在韵不在巧。”唐朝著名画家张璪也曾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在强调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既要以大自然为师,又要经过自身内心的感受和孕育来对现有的客观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并在头脑中进行 加工改造,最后创作出好的作品,而好的作品气韵要高风,神气度要雅。波提切利虽是西方古典油画的先驱,但是其画面呈现出的青春、美丽、诗情画意的大自然无一不表达了波提切利心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其画面中的气韵更是解说了生命在艺术中的表现形态。以《维纳斯的诞生》(图2)为例,画面描绘的是维纳斯女神诞生的场景,根据古希腊神话故事描述,维纳斯是克洛诺斯把自己的父亲乌拉诺斯的肢体投入海中时从海中的泡沫中诞生而来的,少女维纳斯刚刚跃出水面,浑身赤裸,脚踩在一片扇形贝壳之上,其身长达八个头以上,肩膀窄小,脖子纤长,肚子圆润。其实波提切利在描绘维纳斯时并没有遵照当时的黄金分割比例,他主观地将维纳斯的身高和四肢拉长,这种主观的变形改造使维纳斯女神显得更加纤弱,但又不失崇高,其姿态则是整个身体的向左边倚靠倾斜,双手分别搭在女性身体的关键部位,面部表情若有所思,眼神中透漏出一股淡淡的忧伤,一头金灿灿的秀发被西风之神吹向左边,一缕缕发丝的舞动与画面右面张开手臂撑着红色衣袍的季节女神赫拉形成相应的动感,空中舞动的花瓣以及身后海面上的波澜线条更是将画面推向了迎接新生命、众神欢喜的美好场面。波提切利通过这些自然之神的形象,将一切事物都安排得似乎遵循着一些规律,让整个蓬勃的生命力都融入这种节律中,将生命的运动完美升华为画面的气韵之美,正是波提切利画面意境的精彩之处。
  三、波提切利画面的意境体现在诗意的灵感
  早在十五世纪时,波提切利就開始脱离师门为当时佛罗伦萨最富有的美第奇家族服务创作,所以这个时期的波提切利是一个完全不受现实生活压力束缚的自由艺术家,这一时期也是其经典作品产出的高峰期,这种无忧无虑的创作环境也激起了波提切利内心对诗情画意的向往。有根据地来讲,波提切利画面中的诗情画意并不完全是他自己内心的想象,这种情感来源更多的是从文学作品中汲取,他喜欢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曾经还为但丁的《神曲》进行插图创作,他许多作品的灵感也多是从西方诗歌中获得,例如《春》的灵感来源便是其赞助人洛伦佐·美第奇在《亚历安德妮咏》中写道:“青春虽欢乐,但并不长久,让我们尽情歌舞吧,莫问明天吉否。”由此可看出,《春》中众神在代表青春快乐的春天花园中享受快乐时光的美好与维纳斯一人面露忧郁感伤之情相呼应。其实这种诗情与画意的结合早在中国的山水画中就曾出现过,可见画面与诗文相呼应的艺术早已不是偶然现象,而是艺术家们人文情怀的表征。如果说波提切利画面的诗意灵感是对人文情怀的吐露,那么其画中主人公眼中忧郁的色彩则是对这一灵感的另一种升华,诗意灵感与忧郁色彩相融合,正是其画面意境传达给观者的最真实感受。   四、波提切利画面的意境体现在线条的流动感
  从文艺复兴初期到现在,“线条大师”这个名称还一直安插在波提切利的头上,说明波提切利的线条从古至今都处于无人能及的水平,笔者就以《春》为例展开分析。这幅画在材料技法上仍然采用的是西方传统的坦培拉技法,画中对所有女性的描绘,波提切利采用了大量的曲线线条,使女神的衣裙都处于随风飘动的状态,从而使整个画面有一种流动感。波提切利对女性形象的把握,可以说是文艺复兴初期对女性肖像绘画风格道路的另一种开辟。《春》没有采用西方油画典型的光影明暗效果来表现形体,而是利用精妙的线条来刻画人物形象,仔细观察画面可看出,波提切利有意将每个形体的立体明暗关系削弱,而是加强了线条的运用,通过蛋彩画技法使用一些纯度与明度较高的颜色进行层层罩染,虽然画面的立体感不强,但这种平面感所带来的趣味艺术效果使画面充满了优雅华丽之美。有著名美学史论家对波提切利画面线条的运用进行过系统分析,最终得出,其画面在不依靠光影原理之下还能呈现出如此优雅的美感,主要原因就是其对波状线的运用,波状线比任何线条都能创造美,这才使人们都能够忽视其画面人物比例的不协调,而看见画面整体所呈现的线条的婉转与柔美。
  五、结语
  综上所述,意境作为原本只用于中国画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在本文中用来形容波提切利画面的氛围美感是再合适不过了,并且波提切利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谢赫六法中的一法“气韵生动”作为表述其画面审美标准的准则,这证明了中西方艺术在一定层面上是可以相互融合對话的,而且通过对波提切利画面意境特征的分析总结可以发现,这些意境特征就是其画面的艺术精神。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去重新审视波提切利,让其独到的艺术风格,如其画面意境的气韵之美、诗情画意的忧郁色彩以及婉转优美的线条,这些属于那个时代的符号语言的美流传千古。
  参考文献:
  [1] 于栋涛. 波提切利——将美沁入人心的绘画大师[J]. 美术大观,2014 (11).
  [2] 蔡青.波提切利线性造型艺术特征研究——以《春》为例[J].美术文献,2020 (4).
  [3] 包晓佳.骨法用笔 气韵生动——中国画意境浅析[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0 (14).
  [4] 唐西玲.浅析波提切利《春》的形式美与忧郁美[J].大众文艺,2019 (24).
  [5] 张若瑜.论波提切利的忧郁色彩与诗意情感[J].艺术品鉴,2019 (14).
  [6] 高中华.德加作品中的“骨法用笔”及“随类赋彩”[J].艺术教育,2016 (11).
  作 者: 罗芳芳,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
  编 辑: 杜碧媛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 《平凡的世界》悲剧意识源于作者的生活悲剧、爱情悲剧、社会悲剧及作者身体悲剧的综合作用,同时与作者深沉的忧患意识也密切相关。  关键词: 《平凡的世界》 悲剧意识 探因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表现了浓厚的悲剧意识,悲剧的社会带来悲剧的人生,产生悲剧性格。悲剧意识来自作家悲剧审美观和特定时期的现实生活,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鲁迅说:“悲剧是将人
摘 要:马晓康的历史长诗《孙子》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对孙武的兵书《孙子兵法》进行了全新的诠释,以全知的视角书写了历史发展的反复性与主人公命运的悲剧性。长诗用宏大叙事将古今中外的战争联系起来,表现了马晓康对历史的独到见解与深刻反思,道出了孙武潜藏于心的人道主义,体现了历时性的人文价值。长诗《孙子》内蕴着经史精神,将诗歌的真实性、现实性与史识性融于一体,展现的是人道主义的历史书写与生命哲思。  关键词:马
摘 要:陶然尽管是“南来作家”,但记者、编辑等工作使他很快熟悉了香港这座高度商业化的城市,在中国内地与香港截然不同的经历,也使他可以两地之间回望穿梭。童年记忆、祖国山水、社会热点、爱情与友谊等都是其写作的素材。文章以之前学者研究为基础,从主题、题材、艺术形式三个方面对陶然小说研究进行總结。  关键词:陶然小说 综述 主题 题材 艺术形式  陶然的人生经历颇为奇特,出生于印尼,后求学于北京,自北京师
摘 要: 被放置五年的《狗十三》最终在中国上映与观众见面,不同于以往以回忆点点滴滴的时光、描摹轰轰烈烈的爱情、追逐洋洋洒洒的梦想作为主题的青春电影,《狗十三》着眼于当代青春的苦涩成长现实,通过“狗”象征意象来外化女孩李玩成长的心路历程,延展电影内涵,在成长的情绪宣泄中思考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契合点。使成长适宜青春的年岁,不急也不缓,应付得了生活中意料之外的离别和失败。  关键词:青春 成长 “狗
对于柳岩,人们首先看到的总是“性感”。在纷繁迷乱的娱乐圈,太多的“性感女郎”如流星一闪而过,便被湮没在一茬接一茬的“花旦”和“鲜肉”中。柳岩不是“流星”,出道10多年,凭借自己的坚持与努力,柳岩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尤物之外”的自己。“别一提到我就想到性感,我希望大家能看到我的其他方面。”近几年来她频频参演电影、电视剧,逐渐摆脱“花瓶”的角色,回归爱笑、率真的本性。  比起“艳星”,我更愿意做“谐星”
《两地书》于2020年4月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一部演艺界人士与普通大众集体向武汉抗“疫”致敬的书,表达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强烈心声。该书共收入演艺界人士写给武汉抗“疫”一线工作者的二十封书信,每封信前面设置了“新闻背景”这个版块。在重大事件面前,《两地书》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告诉大家:我们没有缺席。  一、出版人关注时事,勇于承担自己的使命  出版业虽是一个很小的行业,但图书承载的
摘 要: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近年来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之一,她的作品因高度关注人类在物质社会中的生存难题而享誉世界。《浮现》是阿特伍德早期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中的无名女主人公隐喻了加拿大民族,这个民族长期以被殖民的身份存在着,独立后的加拿大依然难逃美国文化殖民的威胁,这种被殖民的创伤记忆始终笼罩着加拿大。因此,以后殖民主义为视角,剖析《浮现》中无名女主人公的创伤记忆,去理解阿特伍德借《浮现》
摘 要: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途径,而大学生社团则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浙江万里学院“田野风”社会调查研究社通过“口述史”采访与整理,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实践模式。学术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价值定位,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并重的训练指向,社团导师和前任社员双重指导的方式,活动项目与竞赛项目双管齐下的提升机制,不仅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提高,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
过年回家,我妈要我留一个上海的紧急联系人电话,万一找不到我可以找那个人,结果我一个名字都想不出来。  30岁HR彭成  我大概就是传说中的“空巢青年”吧,可是我并不觉得孤单,因为我还有个“它”。这个小小的生命,却让身为独生子女的我学会了牵挂,哪怕疯玩时,也总担心它是否饿了?它是否想我?照顾并不容易,但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我却欣喜于有它的陪伴。  24岁教师刘琦  到了20多岁的年纪,越来越觉得自由比
摘要:在德莱塞的小说《美国的悲剧》中有两个主要女性角色:罗伯达和桑德拉,干差万别的她们与主角克莱德之间存在的感情纠葛,进一步影响、支配了克莱德的行动,进而导向了第二卷的高潮:悲剧的发生。更多人倾向于关注贯穿三卷的克莱德,而忽略了两个主要女性角色,即使有所描述,也一般将角色之间进行割裂,运用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抑或女权主义理论去分析单一人物,而造成这种思维定式的原因是微观角度在分析小说艺术时的缺失。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