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感恩不仅是人对生活的态度,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心存感恩应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我们做人的起码修养。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孩子们入学以后,就应该注重对他们感恩意识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这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而较好的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生;感恩;教育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感恩”是这样解释的: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中国的感恩文化由来已久,古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吃水不忘挖井人”“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等更是薪火相传。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是兄弟姐妹不多,容易受到家庭溺爱,许多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对孩子的物质方面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导致很多孩子从小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认为长辈们对他们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逐渐养成自私、任性、忘恩等不良品质,道德品格呈明显下降趋势。因此,在小学阶段中,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注重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是学校增强德育工作的一项长期性的重要任务。
一、当前缺乏感恩教育的主要体现
1.家庭对孩子的日常生活缺乏感恩教育
由于父母对孩子们的过分溺爱,对他们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顺,这样他们比较容易养成娇生惯养的不良习惯。记得有一年高考的看图作文就是这样的:每次家人在吃饭时,妈妈总是把一条鱼去骨后的鱼肉夹给孩子吃,妈妈总是吃鱼尾巴。后来,这位妈妈惭惭地老了,孩子成年了。有一天,她的孩子吃饭时,自己依然只顾夹鱼肉吃,把鱼尾巴才夹给妈妈吃,还毫不脸红地说:“我小时候记得妈妈一直喜欢吃鱼尾巴。”原来这个孩子根本不理解做妈妈的用心良苦,反而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对的。这就从一个细节说反映该家庭对孩子从小缺乏感恩教育。
2.学校对学生的感恩教育缺乏正确的引导
尽管我们国家实施素质教育已有很长时间了,可是应试教育产对学校和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一段时间内还长期存在。学校仍就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智力水平,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提高,对小学生人格形成缺乏正确的引导。在老师、家长、孩子们的心中,学习成绩才是至关重要的,导致有一部分学校平时忽视了对学生感恩文化的教育。因此,为了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现在我们要迅速找回它们,把感恩教育进校园、进课堂,通过对孩子的情感心理的培养和发展中,积极实施感恩文化教育,并逐步潜移默化,塑造良好的校园感恩文化氛围。
3.社会环境中不良风气对感恩教育的负面影响
在信息社会高速发达的今天,信息网络、影视作品、社会行为良莠不齐,到处充斥孩子们的耳目。现在许多小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反而对他们所崇拜的影星、歌星的生日、血型、爱好等了如指掌。有一部分高年级的小学生对父母的辛劳一无所知,吃、穿、用东西都崇尚名牌,甚至出现互相攀比的心理。当父母没有满足他们的虚荣心时,于是就时不时对父母发脾气,甚至埋怨自己的父母。
孩子们不懂得感恩,这是值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当然,感恩教育除了得到家庭和社会力量密切配合以外,学校作为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一个主要阵地,学校对孩子们开展感恩教育势在必行。学校的教育不能只停留上传授文化知识方面,还要帮助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小学生,要从小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懂得教育的归宿在于养成,生命的意义在于感恩。那么,在学校教育中怎样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呢?笔者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二、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感恩的缘由
首先,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世上,在身边的人都可能对你是有恩德的。比方说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自己衣食住行的需要,特别是小时候,这些来源都要依靠父母。假如当时没有自己父母,“生存”谈何容易。因此,人是有感情的,是要学会感恩的。其次,倡导感恩、践行感恩不是只有我们国家才有,西方国家同样有感恩的活动。比如,感恩节创始于美国,原意是为感谢上天赐予的良好收成,后来加拿大也受到良性影响,结果成为美国和加拿大共有的节日。在感恩节那天,他们跟中国的农历春节一样,成千上万的人们在百忙之中都要抽空与自己的家人团聚。同时在感恩节这一天,都会对家人、朋友而言做一些有意义或有价值的事情。因此,我们知道了感恩节的来由,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恩,践行感恩。
三、让学生在参与感恩活动中体验情感
1.通過课本体验感恩情感。作为一个班主任,又是一个语文老师,笔者积极挖掘语文课本中具有感恩教育的素材,充分发挥语文科对学生渗透感恩教育中的优势。比如:涉及爱国的《我爱祖国》,有体现父母养育之恩的《地震》,有体现感师恩的《画杨桃》等。这些紧贴生活、感情真挚的课本内容,不仅是我们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素材,更是对他们进行着感恩教育的重要题材,从而让学生加深和巩固对感恩的领悟,积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2.运用班会开展感恩教育。例如,当母亲节、父亲节即将来临时,班主任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母亲节、父亲节是怎样来的。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父母的辛劳,以及父母对自己无怨无悔的付出。在上班会课时,班主任还可以让他们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父母,有的学生说是“操心”“叮嘱”, 有的学生说是“勤俭”“细心”,有的学生说是“母爱如水”。从中可以看出这是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对父母的爱,从内心深处感受父母的伟大和无私。在班会课过程中,笔者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去感悟父母与子女的最天然的那种亲情,进一步唤醒他们那颗感恩父母的心。
3.巧用节日渗透感恩教育。节日教育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一个重要渠道。作为班主任,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节日文化来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将感恩教育与节日文化无缝对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例如,在三月八日妇女节到业之际,班主任可以布置一次开展“感谢妈妈”的活动。在活动中要求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给妈妈送上一句祝福的话,或者递上一杯热茶,或者自制一张祝福的贺卡,以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再如,在九月十日教师节时,班主任可以进行“感恩老师”的主题班会课,让学生深刻理解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通过利用节日活动渗透感恩教育,让孩子们在周围环境中萌发感恩意识,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表达感恩之情。
4.引导孩子对社会和国家感恩。一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焦虑、冷漠等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只知道受恩而不知道给施他人恩。因此,对这一类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就要让他们明白国家、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和培养。于时,笔者组织学生动笔计算一下我们每学期的书本要多少钱,学校的设施设备要多少钱,并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国家和社会出钱。很多东西都是无偿给我们使用的,这是国家和社会给我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让我们能够坐在教室里安心读书,同时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去读书的机会。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条件,刻苦学习,长大后更好地报效祖国和回报社会,努力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总之,感恩教育空有理论知识是很难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的,应该和具体实施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班主任应该科学设置感恩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感恩实践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中,感恩行动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因此,班主任要根据自己所带班级的实际情况,将感恩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全面结合在一起。在小学生心中播下感恩的种子,让学生们从小养成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良好社会风范,引领学生将感恩转化到具体的实践活动,尽自己所能回馈社会。
参考文献:
[1]常少玲.浅谈小学生感恩教育实施方法[J].新课程学习(下),2014,7.
[2]王养娟.小学生感恩教育初探[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3,3.
【关键词】小学生;感恩;教育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感恩”是这样解释的: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中国的感恩文化由来已久,古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吃水不忘挖井人”“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等更是薪火相传。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是兄弟姐妹不多,容易受到家庭溺爱,许多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对孩子的物质方面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导致很多孩子从小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认为长辈们对他们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逐渐养成自私、任性、忘恩等不良品质,道德品格呈明显下降趋势。因此,在小学阶段中,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注重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是学校增强德育工作的一项长期性的重要任务。
一、当前缺乏感恩教育的主要体现
1.家庭对孩子的日常生活缺乏感恩教育
由于父母对孩子们的过分溺爱,对他们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顺,这样他们比较容易养成娇生惯养的不良习惯。记得有一年高考的看图作文就是这样的:每次家人在吃饭时,妈妈总是把一条鱼去骨后的鱼肉夹给孩子吃,妈妈总是吃鱼尾巴。后来,这位妈妈惭惭地老了,孩子成年了。有一天,她的孩子吃饭时,自己依然只顾夹鱼肉吃,把鱼尾巴才夹给妈妈吃,还毫不脸红地说:“我小时候记得妈妈一直喜欢吃鱼尾巴。”原来这个孩子根本不理解做妈妈的用心良苦,反而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对的。这就从一个细节说反映该家庭对孩子从小缺乏感恩教育。
2.学校对学生的感恩教育缺乏正确的引导
尽管我们国家实施素质教育已有很长时间了,可是应试教育产对学校和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一段时间内还长期存在。学校仍就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智力水平,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提高,对小学生人格形成缺乏正确的引导。在老师、家长、孩子们的心中,学习成绩才是至关重要的,导致有一部分学校平时忽视了对学生感恩文化的教育。因此,为了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现在我们要迅速找回它们,把感恩教育进校园、进课堂,通过对孩子的情感心理的培养和发展中,积极实施感恩文化教育,并逐步潜移默化,塑造良好的校园感恩文化氛围。
3.社会环境中不良风气对感恩教育的负面影响
在信息社会高速发达的今天,信息网络、影视作品、社会行为良莠不齐,到处充斥孩子们的耳目。现在许多小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反而对他们所崇拜的影星、歌星的生日、血型、爱好等了如指掌。有一部分高年级的小学生对父母的辛劳一无所知,吃、穿、用东西都崇尚名牌,甚至出现互相攀比的心理。当父母没有满足他们的虚荣心时,于是就时不时对父母发脾气,甚至埋怨自己的父母。
孩子们不懂得感恩,这是值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当然,感恩教育除了得到家庭和社会力量密切配合以外,学校作为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一个主要阵地,学校对孩子们开展感恩教育势在必行。学校的教育不能只停留上传授文化知识方面,还要帮助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小学生,要从小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懂得教育的归宿在于养成,生命的意义在于感恩。那么,在学校教育中怎样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呢?笔者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二、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感恩的缘由
首先,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世上,在身边的人都可能对你是有恩德的。比方说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自己衣食住行的需要,特别是小时候,这些来源都要依靠父母。假如当时没有自己父母,“生存”谈何容易。因此,人是有感情的,是要学会感恩的。其次,倡导感恩、践行感恩不是只有我们国家才有,西方国家同样有感恩的活动。比如,感恩节创始于美国,原意是为感谢上天赐予的良好收成,后来加拿大也受到良性影响,结果成为美国和加拿大共有的节日。在感恩节那天,他们跟中国的农历春节一样,成千上万的人们在百忙之中都要抽空与自己的家人团聚。同时在感恩节这一天,都会对家人、朋友而言做一些有意义或有价值的事情。因此,我们知道了感恩节的来由,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恩,践行感恩。
三、让学生在参与感恩活动中体验情感
1.通過课本体验感恩情感。作为一个班主任,又是一个语文老师,笔者积极挖掘语文课本中具有感恩教育的素材,充分发挥语文科对学生渗透感恩教育中的优势。比如:涉及爱国的《我爱祖国》,有体现父母养育之恩的《地震》,有体现感师恩的《画杨桃》等。这些紧贴生活、感情真挚的课本内容,不仅是我们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素材,更是对他们进行着感恩教育的重要题材,从而让学生加深和巩固对感恩的领悟,积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2.运用班会开展感恩教育。例如,当母亲节、父亲节即将来临时,班主任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母亲节、父亲节是怎样来的。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父母的辛劳,以及父母对自己无怨无悔的付出。在上班会课时,班主任还可以让他们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父母,有的学生说是“操心”“叮嘱”, 有的学生说是“勤俭”“细心”,有的学生说是“母爱如水”。从中可以看出这是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对父母的爱,从内心深处感受父母的伟大和无私。在班会课过程中,笔者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去感悟父母与子女的最天然的那种亲情,进一步唤醒他们那颗感恩父母的心。
3.巧用节日渗透感恩教育。节日教育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一个重要渠道。作为班主任,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节日文化来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将感恩教育与节日文化无缝对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例如,在三月八日妇女节到业之际,班主任可以布置一次开展“感谢妈妈”的活动。在活动中要求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给妈妈送上一句祝福的话,或者递上一杯热茶,或者自制一张祝福的贺卡,以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再如,在九月十日教师节时,班主任可以进行“感恩老师”的主题班会课,让学生深刻理解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通过利用节日活动渗透感恩教育,让孩子们在周围环境中萌发感恩意识,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表达感恩之情。
4.引导孩子对社会和国家感恩。一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焦虑、冷漠等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只知道受恩而不知道给施他人恩。因此,对这一类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就要让他们明白国家、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和培养。于时,笔者组织学生动笔计算一下我们每学期的书本要多少钱,学校的设施设备要多少钱,并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国家和社会出钱。很多东西都是无偿给我们使用的,这是国家和社会给我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让我们能够坐在教室里安心读书,同时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去读书的机会。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条件,刻苦学习,长大后更好地报效祖国和回报社会,努力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总之,感恩教育空有理论知识是很难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的,应该和具体实施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班主任应该科学设置感恩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感恩实践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中,感恩行动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因此,班主任要根据自己所带班级的实际情况,将感恩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全面结合在一起。在小学生心中播下感恩的种子,让学生们从小养成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良好社会风范,引领学生将感恩转化到具体的实践活动,尽自己所能回馈社会。
参考文献:
[1]常少玲.浅谈小学生感恩教育实施方法[J].新课程学习(下),2014,7.
[2]王养娟.小学生感恩教育初探[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