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诗,学写作(二)

来源 :作文通讯·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chao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平时体检时,会做心电图检查心脏是否健康。看到打印出来的心电图检查结果,我们虽然无法判断其波形意味着什么,但至少知道有波形的心电图表示人还活着。
  如果心电图是一条直线会怎么样?那就太可怕了。只有死人的心电图才呈直线形。
  其实,不只心电图如此,写作文也如此。如果一马平川,一眼望到底,就没什么意思,就“死”了。而有波澜起伏,文章才有活气。
  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首诗:
  黄梅诗
  佚 名
  一树黄梅个个青,
  打雷落雨满天星。
  三个和尚四方坐,
  不言不语念真经。
  这首诗初读觉得非常流畅,气韵贯通。但慢慢读,读成“二二三”的节奏,再把前两个“二”组合起来,合成一个完整的意思,你会发现每句话的“前四”和“后三”似乎都存在矛盾。
  “一树黄梅”何以“个个青”?“打雷下雨”何以会有“满天星”?“三个和尚”如何能“四方坐”?“不言不语”如何“念真经”?
  再细细品味,你才能琢磨出这看似矛盾的诗句背后的合理性。
  黄梅未成熟时当然是“个个青”,夜晚“打雷落雨”之后自然会有满天星斗,当然也可以理解成树下人仰面看黄梅树,含露的青梅在月光照耀下,如同满天繁星。“三个和尚四方坐”最难索解,但如果你去日本的唐招提寺参观,其中的“招提”源自梵文Caturdesa,意译为四方(catur是四,desa指场所、地方、国土等),指寺院。这时就会恍然大悟,原来“四方”就是指“寺院”。再读“三个和尚四方坐”就不会有三个人坐在四个方向,根本分不过来的困惑了,这句诗只是在说和尚在寺庙中参禅打坐。“不言不语念真经”不难理解,俗语说“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个小和尚虽然有言有语,但很难说是在“念真经”,而“不言不语”则可以理解成在心里默念,在“念真经”这个问题上,“用心”最为重要。
  看似矛盾,却又曲折有致的行文,正是这首诗耐读的原因。
  再来看另一则类似的故事。
  解缙是明代有名的才子,有很多关于他的逸闻轶事。
  永乐皇帝的皇后生了孩子,朱棣令解缙吟诗。解缙脱口吟出:“帝王昨夜降金龙。”刚要续句,永乐帝说:“生的是女孩。”解缙续吟道:“化作嫦娥下九重。”永乐帝叹口气:“可惜夭折了。”解缙随机续道:“料是人间留不住。”永乐帝叹口气说:“已经丢到池塘里去了。”解缙续句更妙:“翻身跳入水晶宫。”
  皇帝有意难为解缙,但他随机应变,不断化解其中的矛盾。不断制造矛盾,又不断地巧妙化解矛盾,正是这首诗趣味性之所在。
  不仅诗歌创作如此,写文章也如此,需要波澜起伏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我们来看下面两篇小短文。
  文—
  活见鬼
  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出自冯梦龙的《古今谭概》)
  译文
  有一个人赴宴后深夜回家,正赶上下大雨,就撑起伞来遮雨。看见一人站在路旁房屋的檐下,那人跑过来一下子钻到自己的伞下,和自己一块儿走起来。走了好一陈,那人也不说话。他怀疑是鬼,就用脚撩试,正巧没碰着,更加害怕,于是用力把那个人挤下桥去,撒腿就跑。这时,见做糕的人清早开门,他赶紧跑到糕点铺门口,告诉大家自己遇见鬼了。不一会儿,又见一个人,浑身湿淋淋的,跌跌撞撞地跑来,大喊着“有鬼”,也跑进做糕人家中。两人互相看看,目瞪口呆,随即不觉大笑起来。
  文二
  阿房宫是谁烧的
  从前,有位县督学来到县立中学视察工作。他一进校门,便见到该校的壁报上写有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督学的文学底子很厚,看到杜牧的诗句,想起《阿房宫赋》,于是顺口问起学生:“你们知道阿房宫是谁烧的吗?”学生们一脸惶恐,不住地摇头:“不是我烧的,不是我烧的!”
  看到眼前的窘迫情景,督学啼笑皆非。他立即来到校长室,对校长指责道:“贵校学生语文底子很差,居然说阿房宫不是他烧的!”
  校长心平气和地说:“本校学生一向诚实,既然说不是他烧的,就一定不是他烧的。”
  督学非常气恼,他万万没想到大名鼎鼎的校长居然不知道阿房宫是怎么一回事!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封呈文给教育局局长,禀明原委。
  不久,督学收到局长复函:“烧掉就算了,再拨经费重建阿房宫。”
  督学看后,目瞪口呆。
  這两篇小短文之所以读起来有趣味,引人入胜,是因为它们都不是一马平川的叙述,而是在叙述上一波三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清代文学家袁枚有言:“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文章完全平铺直叙,看到开头就知道了结尾,那读起来就索然无味了,只有情节上波澜起伏,才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讲,一篇好文章,要像心电图,要起起伏伏才行。
  既然一波三折有如此妙处,那我们就要有意识地揣摩如何实现这种一波三折的效果。前面的例子其实各有巧妙,比如,设置悬念、欲扬先抑、制造矛盾、设置误会巧合、层层铺垫等,要细细揣摩每一篇典型诗文在一波三折上使用的技巧,然后有意识地把这些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样文章就好看了,就能吸引人了。
其他文献
陈思丞很会“讲故事”。有些故事是她听来的,有些故事是她创造出来的。同样的故事,她讲出来就是与众不同,所以同学们都叫她“段子手”。后来我才知道,在这位“段子手”背后,她不知看了多少书:文学、历史、哲学、心理……没有她不感兴趣的,哪怕是在集体游学途中,她也捧着Kindle手不释卷。“段子手”用各种“段子”丰富了我们紧张枯燥的学习生活,也用一个个优美动人的故事充盈着她的生命。  ——同学 汤今彦  我们
父亲只是一个木匠。  儿时的记忆中,老家的小屋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木料。打开大门,木香就迎面扑来,在鼻孔里横冲直撞,让整个人都醉醺醺的。坐在父亲为我做的小摇椅上,玩着父亲为我做的玩具,看着父亲忙碌的背影,听着锯子与木头碰撞在一块儿的交响乐,我就知道,心灵手巧的父亲又要为谁制作精美的工艺品了。  父亲虽只是一个平凡的木匠,但他永远是我最尊敬的人。  整个乡间的家具都是父亲做的。从懂事起,屋子里就满是
比大小  打包
期刊
一天天  那个人舒展双臂  在田野上佇立  看春去秋来  微风习习  一天天  那个人衣衫褴褛  在风雨中静默  听电闪雷鸣  无人问津  有一天  鸟儿停在他的肩头啁啾着徜徉  那个人只聆听  一言不发  又一天  鸟儿飞向南方  那个人依旧不慌不忙  伫立在田埂上  孤独  守望  是他一生的宿命
书店,仅有网红颜值是不够的  事件回放  2017年7月,河北保定一家以“新鲜空气”为主题的新华书店摘得设计界“奥斯卡”奖——德国红点奖最佳设计至尊奖,由此在网上受到追捧并走红。这一现象并非个案。最近一年,全国范围一批传统实体书店集中转型,福州、金华、保定等地不少书店“整容”后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斩获诸多好评。然而,业界对此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此举形式大于内容;有人则认为,这正是传统书店的成功转
窗外一片漆黑,我却看到千百支焰火在璀璨的夜空里舞蹈,星光如雨纷纷扬扬……  夜幕降临,窗外传来阵阵悠扬的木鱼声,悠悠然空灵的声音飘荡在城市上空。整颗心顿时安静下来,一切不安与躁动通通化为乌有。我想,敲木鱼之人,应是一位超凡脱俗的老者,可很快便发现木鱼声来自一对卖馄饨的老夫妻,他们的手上稳稳地端着木鱼。我略有些疑惑,丝丝缕缕的香味却在此时钻进窗缝,裹着缕缕田园的清新味道从窗外探进来,就像明媚的阳光照
魔咒  4月6日一大早,一个自杀“传闻”开始在卡车司机之间发酵。  卡车司机东子接到了朋友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很气愤,“有卡友因为‘北斗’掉线,在唐山被罚了2000块,接受不了,就喝药自尽……”  东子跑了20多年的运输,同时也是一位短视频博主, 有50多万粉丝。朋友希望他拍个视频,好好讲讲这件事。可一开始,东子并不相信。他听过太多卡友的故事,“‘北斗’掉线的事儿太常见了,10辆装‘北斗’的车有
我的回忆里全是家乡的味道,满满的、甜甜的、幸福的味道。  外公家前面有个菜园子,园子里的银杏树高高耸立着,见证了一个个春夏秋冬。树下面有时会种些萝卜,旁边还有一排长长的架子,外公可是花了一番心思的,那儿是专门种豆子的地方,豌豆、扁豆、紫豆、豇豆……在那里剪豆子、拔萝卜,看外公捉虫子、摘青菜,是我最大的乐趣。外公家的左边有一块地,那里种着茄子、菠菜,几根又大又长的丝瓜藤飞快地向上爬,爬到二楼阳台上还
“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这是北宋的和尚惠洪在他的著作《冷斋夜话》中记录的一段话。  这段话是成语“老妪能解”的原始出处,其中涉及一位著名诗人,这个人就是姓白字乐天的白居易。这段话的意思是,白居易每次写完一首诗后,就要问问他家里的老保姆,问她能否理解,如果能理解,就定稿,如果不能理解,就要再次修改。  白居易的很多诗词确实都有这样的特点,明白如话,老妪能解。比如,下
题目  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让你觉得相遇一场是命中注定的幸运。嗨,别沮丧啊!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请以“不期而遇的温暖”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現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4.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题解  这个题目虽是偏正短语,但修饰语与中心词都是审题的关键。“不期而遇”的意思是:事先没有约定,意外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