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堂 创设小学语文课堂新境界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fang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加几次新课程培训会,认真聆听了来自各地的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和体会,引发了我对传统课堂的反思。我们试图构建一个与“新课标”合拍的课堂,在此,我称这种课堂为“新课堂”。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走进新课堂,创设语文课堂的新境界呢?笔者浅谈以下几点:
  一、激活课堂气氛,变“被动”为“主动”
  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和“主体”。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和“会学”,因此选择教学方法时应着眼于“引”、启发学生“探”,促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把“引”和“探”有机结合起来,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照搬照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而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创新氛围,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给学生以施展才华、表达个人独特见解的空间,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有可能从事学习活动。最后,教师应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提供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条件和机会,不断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而不是把自己的思想认识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教育观,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给予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权利,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使课堂气氛和谐、活跃,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二、淡化标准答案,实现教材的多元价值
  传统的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自己对文章的独特见解和感受,将学生的思维用标准答案这把锁紧紧锁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应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实现教材的多元价值。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有其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真情实感、进行多元感悟。如一位教师在上完《乌塔》这篇课文后提问道:你认为乌塔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做对不对?这样,学生的主观感受自然不可能是同一的。因为这篇课文中作者赞扬的就是乌塔独立自主的品质,所以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乌塔这样做是对的,应该学习。而有几位同学却说这样做不对,他们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个人出去旅游,这样太危险了,父母会很担心的。对这些学生的见解我们也应给予肯定而不是否定,因为他们是从安全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的,这是他们自己的思考、感悟所得。作为教师,特别是接受了新课程理念的洗礼后,我们更应该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以实现教材的多元价值。
  三、从单一的课堂回归生活,变“封闭”为“开放”
  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来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课堂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这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这种封闭的教学模式已成为课堂教学向前迈进的“绊脚石”。基于此,要加强课堂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实践表明,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是极其丰富的,教学应从课堂中走出来,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优化学习环境;应从禁锢中解放出来,加强综合性,在开放中见成效;开放性的教学理念应走出校门去实践、体验,充分挖掘校外的各种教育资源,加强与课堂教学的融汇。譬如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团体组织的大型活动,以丰富学校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意义,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充分诱导学生,让思维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师是传授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课堂上虽然也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但这一互动关系呈直线单向状态,课堂教学波澜不惊,即使有波澜,也只是表面上的热闹。这样的状态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课堂不能呈现其涌动的生命活力。而互动反馈多媒体教学系统所追求的课堂教学则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让他们主动性的发展在不断的培养中从“学”的领域扩展到对“教”的参与。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地进行“思维暴露”,使学生不仅了解教学重点和教学动机,而且清晰地把握教师教学的思维轨迹和清楚地掌握要攻克的教学难点,和学生形成默契的配合,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能力的提高,更是师生互动的必要条件。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以上是我参加新课程培训后的几点感悟。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作为教师,我们的当务之急应是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探索,将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切实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程、了解新课程、研究新课程、推进新课程,一起走进新课程吧!
其他文献
语文教师是教育学生,并促使学生掌握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师。—般来讲,教师自身的素养及教学能力越强,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和训练就越得法、越得力。那么,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呢?  一、正确的苦乐观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幅瑰丽多彩的人生图画。语文教育的乳汁哺育了多少英雄豪杰、名流学者、诗人作家,语文教育的春雨润泽了多少莘莘学子的心田。语文教育潜移默化、陶冶情操的独特功能吸引着多少
小学校长是学校行政负责人,是学校的法人代表,作为一名学校的最高管理者,校长的第一要事、要务就是管理。无为而“管”、有为而“理”是校长管理的一种追寻境界。  管理性——决策,讲究民主化。决策是校长的首要任务,核心工作,我们往往为决策费尽心思、绞尽脑汁,但只要讲究民主化,校长就不仅能从困境中摆脱出来,而且会使决策更加科学和可行。校长在决策过程中起统筹、指导、点拨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一是校长正确发现和分
【摘要】探究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它与传统教学法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结果等方面存在较大不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理论依据;实践体会    探究式教学法以问题为线索,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方向来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个人潜能,提供
新课程倡导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綦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的编排以“开放性的问题或问题串”为主,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为学生
现在高校教师的教学压力越来越大。在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大批新型课程的出现,加上学分制度的限制,导致高等数学等传统课程的课时大幅度缩减;在大学扩招的大环境下,精英教育转变成了大众教育,大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逻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每个高数老师无法回避的问题。下面是笔者多年教学之中所得到的一些体会。  一、学习内容理论程度的把握是关键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尊重人才、重视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望子成龙”的心理要求迫切了,对教育重视了,有教育投资的心理,也有教育投资的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早期教育的问题了。广大家长已经不再满足孩子入托有人看,而是迫切希望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这是新时期社会对学前教育提出的要求。 另一方面,我国幼儿教育事业也有数量和质量变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多数
【摘要】自2001年我国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以来,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积极投入到教学实践与研究中,并以高度的创新精神实践音乐课程标准。但当我们静下心来对当前的基础音乐课堂进行反思时,我们感觉到不少音乐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解,对新课程理念领悟的不透彻而使音乐教学陷入了误区。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音乐教学 误区    自《全日制义务教
主张教师不要预设教学目标,并不是不要教学目标,而是说不要把教学目标当作一种限定、一种束缚。西方美学和解释学中的“读者理论”可作为依据。读者理论认为:文本只是一个多层面、未定性的、未完成的开放结构,其本身并不存在独立自足的意义,它的意义是在阅读过程中生成的。即教学目标、内容、程序、方法、结果都是在教学现场中,在与课文、学生的对话中生成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我们历来就有“诗无达诂”“见仁见智”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