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患者男,51岁。右小腿出现多个红色结节5个月,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和真皮之间见无细胞浸润带,真皮内淋巴样细胞浸润,细胞体积大,异形。肿
【机 构】
:
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皮肤病诊治中心,北京,1007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患者男,51岁。右小腿出现多个红色结节5个月,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和真皮之间见无细胞浸润带,真皮内淋巴样细胞浸润,细胞体积大,异形。肿瘤细胞CD20(++),Bcl-6(+),Bcl-2(+),Pax-5(+),Ki-67 50%-75%(+),CD79a(+),MUM-1(+),CD10(-),诊断为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给予CD20单克隆抗体加CHOP方案治疗,病情好转。
其他文献
年龄相关性脑白质改变(age—related white matter changes,ARWMC)被认为是小动脉硬化性小血管病的表现,与高龄和血管危险因素有关。脑白质改变(white matter changes,WMC)已被公认为脑小血管病的表现之一,是老年人认知损害和功能丧失的病理学基础。研究表明,但WMC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许多临床症状,包括认知损害、痴呆、抑郁、步态障碍、尿失禁,并与
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的衔接和设计,重难点的突破方法,学生活动的预设,习题的选取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对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几点建议.
血管性认知损害是指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学习、记忆功能受损。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氧化应激在血管性认知损害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就血管性认知损害的氧化应激机制及其防治进行了综述。
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机制尚不明确,也缺乏可靠的预测因素和有效的防治措施。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毒性机制在缺血事件级联反应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血浆谷氨酸水平增高是END的重要预测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一2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是个体对END易感性的潜在原因。一些拈抗谷氨酸能通路的治疗策略可作为干预END的策
患者男,62岁,右手背红肿1年余。1年前,患者发现右手手背起红肿结节并逐渐增多。既往患Crohn病近20年。体检:右手背可见3个红色肿胀性皮下结节,质实,压痛不明显,局部淋巴结未触及。红
目的分析新疆克州地区县、乡医疗机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该地区卫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实质性的依据。方法利用2014年《新疆统计年鉴》数据和新
大量动物实验证实,缺血预处理可产生强大的器官保护作用,但动物实验向临床试验转化的进展和结果不尽如人意。对缺血预处理介导的神经保护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寻找可转化到临床的安全且有效的预处理诱导方式,对于提高卒中和手术患者神经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实现安全和有效的神经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预处理活化受体、线粒体、转录因子和蛋白激酶等方面对缺血预处理介导神经保护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综述。
目的 了解理性情绪疗法治疗焦虑神经症患者的效果.方法 方便取样调查30例焦虑神经症患者把理性情绪疗法作为一种定式的、短期的、针对焦虑神经症患者提供的心理治疗.结果 治疗12周后,26例焦虑神经症患者中痊愈15例(57.7%),显著进步6例(23.1%),进步4例(15.4%),无效1例(3.8%).显效率(痊愈+显著进步)为80.8%,有效率(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为96.2%.HAMA在治疗前后
PI3K/Akt通路是由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 linositol 3-kinase,PBK)始动的生物信号转导通路,在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调控、凋亡启动、血管生成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此外,PI3K/Akt通路还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保护机制密切相关。深入研究PI3K/Akt、下游分子及其调控机制可能为脑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