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模式及其对社会适应的影响

来源 :人口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weili73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在个人—家庭平衡视角下,根据老年人在个人生活领域(学习社交、个人娱乐、经济活动和志愿活动)和家庭生活领域(照顾父母、照顾孙子女和照顾子女)的参与情况,利用潜在类别模型探索中国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模式.研究发现,中国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模式可划分为平衡型、个人中心型、家庭中心型和低参与型.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低参与型老年人的社会适应状况最差,其次是家庭中心型老年人,个人中心型和平衡型老年人的社会适应状况最好且没有显著差异.社会参与模式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存在显著城乡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应保障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权利,丰富社会参与的途径和内容,促进老年人在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参与的平衡,以增强其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
其他文献
在全面二孩政策的背景下,利用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回归分析、倾向得分匹配等计量方法,探讨祖辈照料、正式照料两类儿童照料安排对中国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两类儿童照料方式均对生育意愿产生显著影响但发生作用的方向不同:祖辈照料可以显著提升女性的二孩生育意愿,而正式照料则对生育意愿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地级市人均幼儿园数量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削弱了正式照料对女性生育意愿的抑制效应,而地级市平均托育费用则发挥了负向调节作用,增强了正式照料对女性生育意愿的抑制作用.基于此,认为
研究社会支持政策与贫困家庭教育投入的关系,能够为政府宏观政策的制定及合理性判断提供微观的依据,有利于其从更高层面分析和制定政策.本文梳理了贫困家庭教育投入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社会支持政策之间的关系,提出社会支持政策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对贫困家庭的教育投入产生积极影响:一是通过财政政策的挤入效应与挤出效应来补给供方;二是通过社会救助政策的收入补充效应与成本降低效应来补给需方.社会支持政策对贫困家庭教育投入的影响机制十分复杂,国内研究对此尚无定论.因此,有必要在实证研究、政策文本分析及国际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在美国建国后,本土医生逐渐形成一个独特的利益集团,美国医学会是医生利益集团的载体.罗斯福新政时期,以美国医学会为代表的医生利益集团为维护自身利益,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成功阻止了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伟大社会时期,美国出现新一轮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呼声,美国医学会对此依然保持消极与抵制态度.由于一些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美国医学会最终没能阻止医疗照顾法案和医疗救助法案的诞生.美国医学会的影响使美国医疗保障制度具有鲜明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