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终身体育的形成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jiayou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学校体育是终生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生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一、终身体育的有关概念和主要范围
  
  1.终身体育的有关概念
  终身体育是指人们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各种教育的总和。终身体育锻炼是指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贯彻一生的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活动的过程。终身体育锻炼者是指意识到自己的一生必须坚持不懈的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人。终身体育教育是贯彻人的一生的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它是自发自主的教育,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没有教师、没有体育课作业的条件下进行的,人们根据各自的主观条件自主进行体育锻炼。
  2.终身体育的主要范围
  终身体育的主要范围包括:第一,长期不懈地坚持体育锻炼。学生在校期间每天有1小时的锻炼时间;学生毕业后,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每次30分钟。锻炼者能积极地、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第二,体育兴趣浓厚并稳固持久。在校期间,学生表现出对体育有极大的热情和毅力;走上工作岗位,表现出对一个以上体育项目感兴趣,并长期坚持锻炼。第三,掌握体育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在学校通过体育教学懂得体育锻炼的价值、身体锻炼的原则和方法;走向社会,通过多种途径接受闲暇体育教育、竞技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第四,参加体育活动时总体感觉好,并伴随快乐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教学产生快乐体育的情感体验;进入社会,在身体活动中消除忧郁、烦闷等不良心境,产生愉悦、爽快的情绪感受。第五,把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学生表现出校内外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离开学校能够继续经常从事有益的体育活动,将体育看成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学校是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最有利场所。学生走向社会,能否继续经常地从事体育锻炼,最根本取决于自身的终身体育意识,而一个人的体育意识的程度取决于学校体育教育的效果。中学或大学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作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它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特别的意义。
  1.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
  要使学生树立牢固的体育意识,体育宣传工作是培养学生自觉地参加各种课内外体育活动,实现家庭、社会参与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黑板报、橱窗、广播站、多媒体等宣传阵地,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定期举办体育知识讲座,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学校举行运动会等活动时,可特邀家长和企业、单位共同参与竞赛活动的组织和领导工作,以加强学校与家长、社会的联系,扩大学校体育的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体育媒体的作用,不断增长学生的体育知识并开阔眼界,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
  2.激发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动机
  动机是推动和指引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目标则是通过活动最终期望获得的具体结果。体育锻炼是一定动机唤起,并指向一定活动目标的行动过程。动机和目标是唤起人们参加体育活动,坚持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学生的良好体育动机还需要有意识地去培养。首先,教师要从激发需要入手。学生对体育没有需要,或者主观体育意识低下,无法形成积极的体育动机。体育教学要激发体育需要,传授终身享用的体育保健知识与方法。其次,教师要创造环境,形成产生动机的诱惑。只有具备满足需要的环境条件,需要才会转化为活动的动机。最后,让学生体验体育的快乐。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形成良好的体育动机,产生浓厚的体育兴趣。学生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合理地调整自己的运动行为。
  
  三、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确定,体育兴趣的培养更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新的体育课程的改革是培养体育兴趣的有效途径。
  1.从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可趋向某种事物并由此能获得情感满足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多种多样的,有由事物或行动本身引起的直接兴趣,也有由事物或行动的目的和任务引起的间接兴趣;有产生于活动过程而在活动结束后即消失的短暂兴趣,也有成为个人心理特征的稳定兴趣。直接体育兴趣是指学生被某项体育活动本身所吸引,一但产生这种兴趣,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间接体育兴趣是指通过让学生充分认识练习的意义,使学生对体育效果感兴趣,它离不开自身的意志努力。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应从教育引导入手,一是加强知识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参加锻炼的价值,加入到锻炼的行列;二是树立正确的目标,对已形成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明确方向,保持稳固的兴趣。
  2.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教师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练习形式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一是丰富教材内容,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促使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尽可能扩大选用教材的范
  围,从学生兴趣出发因材施教。三是选择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教材,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的体育欣赏教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四是按兴趣进行分组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专长,结合学校实际,每次课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选项分组教学。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体育兴趣的培养,需要通过实际锻炼加以维持和巩固,没有实践活动,任何兴趣都难以产生。兴趣产生于活动对象的持续接触,只有持续的接触,才能产生心理相容。在持之以恒的锻练中,才能看到锻炼的作用与效果,才能对体育及其方法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形成稳固的体育兴趣。
  
  四、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加强终身体育意识及兴趣培养的同时,要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制定计划、积极组织和参加群体活动、进行体育理论知识指导等能力,多途径、多渠道地培养学生自觉地锻炼身体。
其他文献
一、中小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家族式管理在中国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  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家族式管理,这种管理制度在创业初期是有益的,可以将众人的合力发挥到最大。但当企业规模发展到数十人时,企业部门较多时,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就开始显现出来:每人都想把自己的心腹安插到企业的要害部门之中,以达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后果就是造成企业的内讧,使企业的凝聚力涣散,造成人心不稳。在这种状况下,企业员工就更
【摘要】近年来,环保问题在国际上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国家和民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水资源日渐匮乏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人们的环保意识开始增强,充分保护并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污染、节能减排成为人们的思想共识。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对我国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与节能的发展问题展开分析研究。  【关键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水资源;节能  能源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
【摘 要】电大系统的远程开放教育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如何在林立的竞争对手面前找到自己的定位,至关重要。倡导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是建立学校良好品牌和留住学生的重要观念和指导思想。开放教育坚持以“优质服务”为先导,确实打开了很好的局面,但优质服务发展的前提在于质量品牌的架构和建设。在倡导优质服务中,不免进入了几个误区,误将以学生为本错位为以学生至上,抹煞了教学的根本原则,直接影响了教学
“你会做什么呀?”rn“唱歌跳舞我最6,刷脸贷款防骗局”.rn“投资买房可以吗?”rn“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rn近日,首席智能官“融八牛”正式亮相,融360联合创始人兼
期刊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逐步增强,与此同时,公众对社会各方面的环保要求也日益提升.在现当代建筑领域,传统的用于“遮风避雨”的建筑已
由于发电厂及变电所在竖向位置中屋外配电装置、变压器场等所处的场地标高不同,屋外配电装置设计复杂,实际施工又受到多重因素的限制,导致屋外配电装置的基础标高常常会存在
在金融危机下和我国长期利率管制、信贷配给下,我国中小企业需要面对严峻的现实:一方面,大量的中小企业由于得不到金融支持而发展受限,除了争取信贷支持等基础性服务外,难以实现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诉求;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没有足够动力去满足和了解中小企业的多样化需求,在金融供给上表现为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低下,金融工具品种少、功能单一等等。  我国中小企业解决银行贷款问题已经成为解决外部融资的主要方面。特别是在
【摘 要】目前,中学物理教学主要形式,还是以解题训练为核心,注重“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的物理演练,而物理教学中概念的形成过程、定律的推导过程、物理文化的积淀过程普遍受到忽视。强迫性的识记、机械性的模仿,使学生的物理意识和物理素养急剧下降。因此,现代物理教育必须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线索去传授机械性、模仿性、重复性的知识,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线索,使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思维能力;教会学生
山火是输电线路常见的危害之一,山火具有难预防、危害大、难控制的特点,山火可造成电网设备永久性损伤及线路大面积停电事故,给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极大的隐患.文章阐述了
国内外学者均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披露存在时滞现象(Givoly and Palmon,1982;Chambers&Penman,1984;Kross,1981;Dyer and McHugh,1975;Davis and Whittred,1980;Whittred,1980;Haw et al,2000;陈汉文等,2004;程小可等,2004;巫升柱等,2006;朱晓婷等,2006;高宏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