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微课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导学作用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jklm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数据时代,微课应运而生,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正风靡全球。群文阅读,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教学方式,正逐步为广大师生所接受。本文试图以浙江沈晓惠老师的《诗歌中的矛盾》为例,分析微课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所起到的导学作用。
  【关键词】群文阅读;微课;导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微课从字面上看,显然与当今互联网时代所流行的“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技术形式一脉相承。是它们在学校教育领域的直接反映。若简单地说,微课,就是“微型的授课”或“微型的课程”之意。也有人认为,微课实际上就是“微视频”,言下之意,即用视频形式录制的短小的讲课片断。我们讲的微课更多地强调的是教学主题或教学内容的“微型化”,而非仅指的是授课视频的长短。所以仅仅从“微”的角度来认识,显然是不对的,我们更多的是要结合教学设计和课件设计来对其进行理解。
  在小学语文单篇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因为学生自身知识水平有限,在阅读时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而无法更准确地推理作者的写作意图,更不用说一节课需要阅读三四个文本的群文阅读课。这个时候我们经常的做法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前导入时用PPT的形式展示出来,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如果我们尝试在这个部分使用微课进行教学,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微课的介入将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学生主动去学习,教师提前制作好相关视频通过QQ群等方式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上进行学习,学生通过这种前置性的学习提前了解了学习的主题或者课堂的重难点,把视频中的疑惑或者问题记录下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具体如何运用到群文阅读的教学当中,我们以浙江沈晓惠老师的《诗歌中的矛盾》为例进行分析。
  这节课一共选择了三首诗,分别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如果我们按照以往的单篇阅读教学,酌字酌句的分析、解义,让教师的阅读替代学生的阅读,进行这三首诗的教学,显然在一节课是上不完的。沈老师选择这三首诗的目的在于:1.通过寻找“诗文中的矛盾之处”,求同存异,比较、分析背景来让学生感受诗歌、文章中独特的意境。初步掌握用这样的方法来欣赏诗文。2.能把“解析诗文中的矛盾之处”来感悟诗歌、文章意境的方式运用到平时的诗文阅读中去。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同时为了缩短教学的时间,沈老师制作了一个微视频,让学生提前预习。视频的内容大概有: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朗读示范;2.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历史背景;3.古诗中的注解;4.引发学生思考这首诗中的矛盾点——当时长江上到底是孤帆一片,还是帆影点点?
  整个视频不到三分钟,紧紧围绕本堂课的主题“诗歌中矛盾”,同时加入了作品的历史背景等等相关知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基本大意,同时引发了学生进行思考。因为是诗歌的教学,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微视频中也有标准的朗读示范。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朗诵能力,发现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获取知识的方式。
  随后,在课堂上老师直接提问:当时长江上到底是孤帆一片,还是帆影点点?学生根据微视频的自学,发表不同的观点。老师进行追问,经过争论大家基本都觉得长江作为古时候的交通要道,不太可能是只有一只船,那么李白为什么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呢?
  根据追问,引导学生揭示本节课的主题:在读古诗的时候发现这样矛盾的地方,抓住它,追问和解答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古诗,了解诗人想表达的意思。
  随后将学习到的内容进行迁移运用,发现《渔歌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两首诗中的矛盾点。
  由此可见,整堂课的教学步骤为:教学视频——引发讨论——揭示主题——迁移运用。微课在整堂课中起到了很好的导学作用,通过微课的引导抛弃了传统的字词句的分析。结合后面老师的引导讨论,对后面两个文本的学习进行了很好的示范,一堂课同教几篇诗文,让学生通过自己读、自己理解、自己质疑,通过“寻找诗文中的矛盾点”这样的方式来发现诗歌、文章的魅力所在,使学生能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同时,微课的介入强化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而高段的学生应该初步掌握自学的方式,通过翻转课堂来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外就能解决一些基础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阅读的方式,以此提高课堂效率。
  总的来说,微课的介入使得本来教学时间比较紧张的多文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相对来说时间宽裕了很多,同时通过微课的自学让学生能够首先建立自己的基础认知,为后面的集体讨论打下基础,只有在自己已经建立了基本认知的基础之上的讨论才是有效的讨论。其次,微课的介入真正地实现了以学生为本,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8).
  [2]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6).
  [3]蒋军晶.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关于单篇到“群文”的新思考[J].人民教育,2012(12).
  附注:1.课题项目:此论文为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群文阅读”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及对学生阅读力培养研究》(课题批准号:2012-GX-030)阶段性研究成果;2.课题项目:此论文为重庆市教育学会第八届(2015—2017年)基础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构建及其有效性研究》(课题批准号:XH2015B032)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陈岑)
其他文献
【摘要】作文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划分考生语文成绩和决定考生高考成败的关键。通过对高考作文命题的研究,能够为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支持,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本文以适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省份近几年作文命题为例,结合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特点,思考怎样进一步优化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关键词】高考作文;命题;作文教学;启示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咬定“语言训练”不放松,积极创新训练方式,并使之有效,以期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怀,提高语  文素养,增进对语言文字的情感。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语言;思维能力;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就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的特点而言,阅读课堂上教师要注重语言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促进学生理解、表达能力的提升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笔者现结合自
延期的法网撞上拉沃尔杯,费德勒要伤脑筋了。  如果时钟拨回到三个月前,肯宁正在上演澳網夺冠的新生代故事,德约赛季不败的豪言壮语言犹在耳,费德勒因伤大休的决定令人错愕……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彻底改变了这一切。随着疫情在世界各地迅速蔓延,人类的生命健康成为头等大事。身处于这样的漩涡中,无论是殚精竭虑的赛事主办方,还是不得不高挂免战牌的球员,都必须接受现实:在阴霾笼罩的2020年,为网球运动找到
【摘要】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有在教师的介入下,才能让学生喜欢上阅读,才能让“悦”读不再是一场梦。本文就结合当前课外阅读的种种现象来谈一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让学生爱上“悦”读。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 ;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
【摘要】俗话说,“人生聪明识字始”,在幼儿时期教会学生识字的方法,会为将来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想方設法地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技能,让他们快乐识字、高效识字,从而为将来的学习奠定根基。本文就将从如何教会学生高效识字入手来展开具体的讨论。  【关键词】学习原则;创设氛围;识字方法;实践检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人生聪明识字始”,人在幼儿阶段开始学会识字写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开阔眼界,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该让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可以参与到语文阅读的学习中,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诗意空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成功的阅读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写作能力是初中语文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结合《初中写作教学序列化研究》课题的实践,通过思考提出了写作教学应立足于有趣、扎根于有序、得益于有法的作文教学观点,期望对开展初中作文教学的序列化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写作;有趣;有序;有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长
【摘要】朗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在小学阶段,借助语文朗读的方式优化语文学习,锻炼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能力。从有效教学的理念出发,综合小学语文当前的朗读教学方式,使得小学生获得全新的朗读体验和领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不同年龄阶段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小学生的年龄跨度较大,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小学生的
【摘要】语文课程一直承担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大使命,但是目前因为诸多问题交织化影响,使得许多小学语文课程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过程中,遗留应用、思辨、经验研究过多,而基础、实证、学理等研究过少。本文在客观论证了目前我国小学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状况基础上,结合实际探讨日后妥善性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建设;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现状;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
【摘要】在新课改大力推行的背景下,我国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随之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的更新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特别是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产生了重要影响。新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切实提高语文核心素养,还需要切实增强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和高效。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需要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予以关注,并能够切实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