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数据时代,微课应运而生,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正风靡全球。群文阅读,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教学方式,正逐步为广大师生所接受。本文试图以浙江沈晓惠老师的《诗歌中的矛盾》为例,分析微课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所起到的导学作用。
【关键词】群文阅读;微课;导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微课从字面上看,显然与当今互联网时代所流行的“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技术形式一脉相承。是它们在学校教育领域的直接反映。若简单地说,微课,就是“微型的授课”或“微型的课程”之意。也有人认为,微课实际上就是“微视频”,言下之意,即用视频形式录制的短小的讲课片断。我们讲的微课更多地强调的是教学主题或教学内容的“微型化”,而非仅指的是授课视频的长短。所以仅仅从“微”的角度来认识,显然是不对的,我们更多的是要结合教学设计和课件设计来对其进行理解。
在小学语文单篇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因为学生自身知识水平有限,在阅读时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而无法更准确地推理作者的写作意图,更不用说一节课需要阅读三四个文本的群文阅读课。这个时候我们经常的做法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前导入时用PPT的形式展示出来,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如果我们尝试在这个部分使用微课进行教学,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微课的介入将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学生主动去学习,教师提前制作好相关视频通过QQ群等方式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上进行学习,学生通过这种前置性的学习提前了解了学习的主题或者课堂的重难点,把视频中的疑惑或者问题记录下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具体如何运用到群文阅读的教学当中,我们以浙江沈晓惠老师的《诗歌中的矛盾》为例进行分析。
这节课一共选择了三首诗,分别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如果我们按照以往的单篇阅读教学,酌字酌句的分析、解义,让教师的阅读替代学生的阅读,进行这三首诗的教学,显然在一节课是上不完的。沈老师选择这三首诗的目的在于:1.通过寻找“诗文中的矛盾之处”,求同存异,比较、分析背景来让学生感受诗歌、文章中独特的意境。初步掌握用这样的方法来欣赏诗文。2.能把“解析诗文中的矛盾之处”来感悟诗歌、文章意境的方式运用到平时的诗文阅读中去。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同时为了缩短教学的时间,沈老师制作了一个微视频,让学生提前预习。视频的内容大概有: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朗读示范;2.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历史背景;3.古诗中的注解;4.引发学生思考这首诗中的矛盾点——当时长江上到底是孤帆一片,还是帆影点点?
整个视频不到三分钟,紧紧围绕本堂课的主题“诗歌中矛盾”,同时加入了作品的历史背景等等相关知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基本大意,同时引发了学生进行思考。因为是诗歌的教学,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微视频中也有标准的朗读示范。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朗诵能力,发现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获取知识的方式。
随后,在课堂上老师直接提问:当时长江上到底是孤帆一片,还是帆影点点?学生根据微视频的自学,发表不同的观点。老师进行追问,经过争论大家基本都觉得长江作为古时候的交通要道,不太可能是只有一只船,那么李白为什么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呢?
根据追问,引导学生揭示本节课的主题:在读古诗的时候发现这样矛盾的地方,抓住它,追问和解答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古诗,了解诗人想表达的意思。
随后将学习到的内容进行迁移运用,发现《渔歌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两首诗中的矛盾点。
由此可见,整堂课的教学步骤为:教学视频——引发讨论——揭示主题——迁移运用。微课在整堂课中起到了很好的导学作用,通过微课的引导抛弃了传统的字词句的分析。结合后面老师的引导讨论,对后面两个文本的学习进行了很好的示范,一堂课同教几篇诗文,让学生通过自己读、自己理解、自己质疑,通过“寻找诗文中的矛盾点”这样的方式来发现诗歌、文章的魅力所在,使学生能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同时,微课的介入强化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而高段的学生应该初步掌握自学的方式,通过翻转课堂来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外就能解决一些基础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阅读的方式,以此提高课堂效率。
总的来说,微课的介入使得本来教学时间比较紧张的多文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相对来说时间宽裕了很多,同时通过微课的自学让学生能够首先建立自己的基础认知,为后面的集体讨论打下基础,只有在自己已经建立了基本认知的基础之上的讨论才是有效的讨论。其次,微课的介入真正地实现了以学生为本,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8).
[2]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6).
[3]蒋军晶.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关于单篇到“群文”的新思考[J].人民教育,2012(12).
附注:1.课题项目:此论文为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群文阅读”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及对学生阅读力培养研究》(课题批准号:2012-GX-030)阶段性研究成果;2.课题项目:此论文为重庆市教育学会第八届(2015—2017年)基础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构建及其有效性研究》(课题批准号:XH2015B032)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陈岑)
【关键词】群文阅读;微课;导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微课从字面上看,显然与当今互联网时代所流行的“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技术形式一脉相承。是它们在学校教育领域的直接反映。若简单地说,微课,就是“微型的授课”或“微型的课程”之意。也有人认为,微课实际上就是“微视频”,言下之意,即用视频形式录制的短小的讲课片断。我们讲的微课更多地强调的是教学主题或教学内容的“微型化”,而非仅指的是授课视频的长短。所以仅仅从“微”的角度来认识,显然是不对的,我们更多的是要结合教学设计和课件设计来对其进行理解。
在小学语文单篇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因为学生自身知识水平有限,在阅读时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而无法更准确地推理作者的写作意图,更不用说一节课需要阅读三四个文本的群文阅读课。这个时候我们经常的做法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前导入时用PPT的形式展示出来,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如果我们尝试在这个部分使用微课进行教学,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微课的介入将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学生主动去学习,教师提前制作好相关视频通过QQ群等方式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上进行学习,学生通过这种前置性的学习提前了解了学习的主题或者课堂的重难点,把视频中的疑惑或者问题记录下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具体如何运用到群文阅读的教学当中,我们以浙江沈晓惠老师的《诗歌中的矛盾》为例进行分析。
这节课一共选择了三首诗,分别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如果我们按照以往的单篇阅读教学,酌字酌句的分析、解义,让教师的阅读替代学生的阅读,进行这三首诗的教学,显然在一节课是上不完的。沈老师选择这三首诗的目的在于:1.通过寻找“诗文中的矛盾之处”,求同存异,比较、分析背景来让学生感受诗歌、文章中独特的意境。初步掌握用这样的方法来欣赏诗文。2.能把“解析诗文中的矛盾之处”来感悟诗歌、文章意境的方式运用到平时的诗文阅读中去。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同时为了缩短教学的时间,沈老师制作了一个微视频,让学生提前预习。视频的内容大概有: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朗读示范;2.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历史背景;3.古诗中的注解;4.引发学生思考这首诗中的矛盾点——当时长江上到底是孤帆一片,还是帆影点点?
整个视频不到三分钟,紧紧围绕本堂课的主题“诗歌中矛盾”,同时加入了作品的历史背景等等相关知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基本大意,同时引发了学生进行思考。因为是诗歌的教学,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微视频中也有标准的朗读示范。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朗诵能力,发现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获取知识的方式。
随后,在课堂上老师直接提问:当时长江上到底是孤帆一片,还是帆影点点?学生根据微视频的自学,发表不同的观点。老师进行追问,经过争论大家基本都觉得长江作为古时候的交通要道,不太可能是只有一只船,那么李白为什么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呢?
根据追问,引导学生揭示本节课的主题:在读古诗的时候发现这样矛盾的地方,抓住它,追问和解答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古诗,了解诗人想表达的意思。
随后将学习到的内容进行迁移运用,发现《渔歌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两首诗中的矛盾点。
由此可见,整堂课的教学步骤为:教学视频——引发讨论——揭示主题——迁移运用。微课在整堂课中起到了很好的导学作用,通过微课的引导抛弃了传统的字词句的分析。结合后面老师的引导讨论,对后面两个文本的学习进行了很好的示范,一堂课同教几篇诗文,让学生通过自己读、自己理解、自己质疑,通过“寻找诗文中的矛盾点”这样的方式来发现诗歌、文章的魅力所在,使学生能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同时,微课的介入强化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而高段的学生应该初步掌握自学的方式,通过翻转课堂来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外就能解决一些基础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阅读的方式,以此提高课堂效率。
总的来说,微课的介入使得本来教学时间比较紧张的多文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相对来说时间宽裕了很多,同时通过微课的自学让学生能够首先建立自己的基础认知,为后面的集体讨论打下基础,只有在自己已经建立了基本认知的基础之上的讨论才是有效的讨论。其次,微课的介入真正地实现了以学生为本,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8).
[2]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6).
[3]蒋军晶.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关于单篇到“群文”的新思考[J].人民教育,2012(12).
附注:1.课题项目:此论文为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群文阅读”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及对学生阅读力培养研究》(课题批准号:2012-GX-030)阶段性研究成果;2.课题项目:此论文为重庆市教育学会第八届(2015—2017年)基础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构建及其有效性研究》(课题批准号:XH2015B032)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