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很多富有民族特色的经典艺术形式该如何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自己的定位?考察作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中国昆曲当前的演出状况,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经典艺术在“展示传统”与“感召现代”两方面,可以各打一牌,并行不悖。作为江苏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重要部分,2005年5月昆曲精华版《牡丹亭》和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相继在南京演出,这两种版本的昆曲都受到观众的热情欢迎。昆曲精华版《牡丹亭》改编自汤显祖的原作,处处体现经典艺术的传统面貌:剧情方面,取原作五十五出中最能体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至情主题的十三出;曲唱方面,旧时风行于氍毹的“游园惊梦”、“写真离魂”、“拾画叫画”等精美唱曲均予保留,昆曲曼柔婉转的传统风格得以展现;表演方面,保持了原作生、旦、净、丑各行各当戏份并重的精神;舞美方面,从舞台布景到服装设计,都十分注重风格的典雅和色彩的庄重协调。而青春版则有意凸显出现代生活的气息:为了满足青年观众的审美趣味,剧情较多地安排旦脚戏;为了让观众产生亲切感,舞台设计和砌末使用则多写实;舞台绘景和服饰设计以观众喜闻乐见为目的,剧中众花神服饰采用了日本歌舞伎装束的风格;灯光的使用则以流光异彩造成舞台的旋转错觉。这些做法,充分调动了观众的视觉注意力。从实际的演出效果看,这两场不同风格的演出基本满足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欣赏口味观众的需求,收到了理想的效果。这个例子使我们认识到,经典艺术并非只能在传统性中找到自己的美学价值,只要设计巧妙得当,也可以使其独特的魅力在现代性中焕发青春。
经典艺术也要防止为了接轨现代而牺牲传统的独特韵味,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展示传统而不为传统所囿,表现现代而又不走极端。在社会趋向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为传统而传统的观念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经典文艺在进行现代演绎的过程中,把握不好也很容易走向极端,迷失自我。具体表现为:一是过于写实,如青春版《牡丹亭》的《硬拷》中将柳梦梅双手用绳索吊起拷打,精华版《拾画》中柳梦梅将写真图挂到灯柱上,都违反了昆曲写意性、虚拟化的传统原则。二是与剧情无关的多余表演有哗众取宠之嫌,如青春版《牡丹亭》的《回生》中杜丽娘从前台走向后台时拖出十多米长的猩红披风;《冥判》中胡判官从桌子上纵身腾起,越过杜丽娘的头顶,同时杜丽娘俯身低首,从胡判官胯下穿过,背离了昆曲的典雅风格。三是抓哏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如江苏省昆剧院《看钱奴》丑扮贾仁道白:“今日路过杨公井,见苏果超市旁有一卤店,店老板拉住我,说店里喷喷香香的盐水鸭专为我定做!”剧中还用“血压高”一语说明贾仁“身体不适”。抓哏虽可活跃剧场气氛,但运用过多或运用不当也容易影响剧情氛围,破坏昆曲整体的和谐与完美。总而言之,昆曲是中华古典文化最集中、最生动的载体之一。对于这样的经典艺术形式,我们必须在保持其传统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再适当加入现代性的诠释,切忌本末倒置,湮没了经典艺术本身具有的独特韵味。
从上述讨论中我们不难看到,只要坚持扎根传统而又接轨现代的原则,经典艺术是能够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正确定位的,也只有找到了自己的正确定位,经典艺术才能够永褒其魅力与活力。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演出学院)
责任编辑:尤 健
经典艺术在“展示传统”与“感召现代”两方面,可以各打一牌,并行不悖。作为江苏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重要部分,2005年5月昆曲精华版《牡丹亭》和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相继在南京演出,这两种版本的昆曲都受到观众的热情欢迎。昆曲精华版《牡丹亭》改编自汤显祖的原作,处处体现经典艺术的传统面貌:剧情方面,取原作五十五出中最能体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至情主题的十三出;曲唱方面,旧时风行于氍毹的“游园惊梦”、“写真离魂”、“拾画叫画”等精美唱曲均予保留,昆曲曼柔婉转的传统风格得以展现;表演方面,保持了原作生、旦、净、丑各行各当戏份并重的精神;舞美方面,从舞台布景到服装设计,都十分注重风格的典雅和色彩的庄重协调。而青春版则有意凸显出现代生活的气息:为了满足青年观众的审美趣味,剧情较多地安排旦脚戏;为了让观众产生亲切感,舞台设计和砌末使用则多写实;舞台绘景和服饰设计以观众喜闻乐见为目的,剧中众花神服饰采用了日本歌舞伎装束的风格;灯光的使用则以流光异彩造成舞台的旋转错觉。这些做法,充分调动了观众的视觉注意力。从实际的演出效果看,这两场不同风格的演出基本满足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欣赏口味观众的需求,收到了理想的效果。这个例子使我们认识到,经典艺术并非只能在传统性中找到自己的美学价值,只要设计巧妙得当,也可以使其独特的魅力在现代性中焕发青春。
经典艺术也要防止为了接轨现代而牺牲传统的独特韵味,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展示传统而不为传统所囿,表现现代而又不走极端。在社会趋向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为传统而传统的观念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经典文艺在进行现代演绎的过程中,把握不好也很容易走向极端,迷失自我。具体表现为:一是过于写实,如青春版《牡丹亭》的《硬拷》中将柳梦梅双手用绳索吊起拷打,精华版《拾画》中柳梦梅将写真图挂到灯柱上,都违反了昆曲写意性、虚拟化的传统原则。二是与剧情无关的多余表演有哗众取宠之嫌,如青春版《牡丹亭》的《回生》中杜丽娘从前台走向后台时拖出十多米长的猩红披风;《冥判》中胡判官从桌子上纵身腾起,越过杜丽娘的头顶,同时杜丽娘俯身低首,从胡判官胯下穿过,背离了昆曲的典雅风格。三是抓哏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如江苏省昆剧院《看钱奴》丑扮贾仁道白:“今日路过杨公井,见苏果超市旁有一卤店,店老板拉住我,说店里喷喷香香的盐水鸭专为我定做!”剧中还用“血压高”一语说明贾仁“身体不适”。抓哏虽可活跃剧场气氛,但运用过多或运用不当也容易影响剧情氛围,破坏昆曲整体的和谐与完美。总而言之,昆曲是中华古典文化最集中、最生动的载体之一。对于这样的经典艺术形式,我们必须在保持其传统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再适当加入现代性的诠释,切忌本末倒置,湮没了经典艺术本身具有的独特韵味。
从上述讨论中我们不难看到,只要坚持扎根传统而又接轨现代的原则,经典艺术是能够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正确定位的,也只有找到了自己的正确定位,经典艺术才能够永褒其魅力与活力。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演出学院)
责任编辑:尤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