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一期后路矫形内固定二期前路病灶清除补充融合治疗儿童胸椎结核伴胸椎侧后凸畸形的手术疗效。
方法纳入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17例在南京鼓楼医院接受一期后路矫形二期前路病灶清除补充融合的胸椎结核伴胸椎侧后凸畸形患儿,其中男8例,女9例,年龄(8±4)岁(5~14岁)。所有患儿先行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矫形术,二期行前路病灶彻底清除术。采用Frankel分级记录功能改善情况。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固定节段和置入螺钉数。测量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指标:冠状面侧凸Cobb角、矢状面局部后凸角,整体矢状位平衡。记录术中及随访中并发症发生情况,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疼痛改善情况。手术前后各指标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
结果结核病灶均位于胸椎,结核脓肿范围2~4个椎体。手术时间(4.1±0.8)h,术中出血(526±275)ml,平均固定节段(7.6±2.3)个,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73枚。术前冠状位侧凸角平均12.6°±6.2°,术后即刻侧凸角平均4.2°±1.9°(t=4.628,P<0.01);后凸角平均67.2°±19.4°,术后矫正至15.7°±8.2°(t=8.192,P<0.01);术前整体矢状位平衡为(8.1±5.0)mm,术后改善至(3.0±1.7)mm。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8±11)个月,末次随访时,矢状位整体平衡减小至为(2.4±2.0)mm,余影像学参数维持稳定。13例患者获得神经功能改善1级以上。所有患者术前VAS评分为(4.7±2.8)分,术后改善为(2.2±0.5)分(t=3.973,P=0.01),末次随访时改善至(0.5±0.5)分(t=-7.880,P<0.01)。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未见原脊柱结核病灶复发。
讨论一期后路矫形二期前路病灶清除补充融合术是治疗儿童胸椎结核伴胸椎侧后凸畸形的有效术式,畸形矫正显著且神经功能恢复较好,中远期随访可获得牢固融合和良好的矫形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