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补充融合治疗儿童胸椎结核伴侧后凸畸形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yyq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矫形内固定二期前路病灶清除补充融合治疗儿童胸椎结核伴胸椎侧后凸畸形的手术疗效。

方法

纳入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17例在南京鼓楼医院接受一期后路矫形二期前路病灶清除补充融合的胸椎结核伴胸椎侧后凸畸形患儿,其中男8例,女9例,年龄(8±4)岁(5~14岁)。所有患儿先行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矫形术,二期行前路病灶彻底清除术。采用Frankel分级记录功能改善情况。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固定节段和置入螺钉数。测量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指标:冠状面侧凸Cobb角、矢状面局部后凸角,整体矢状位平衡。记录术中及随访中并发症发生情况,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疼痛改善情况。手术前后各指标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

结果

结核病灶均位于胸椎,结核脓肿范围2~4个椎体。手术时间(4.1±0.8)h,术中出血(526±275)ml,平均固定节段(7.6±2.3)个,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73枚。术前冠状位侧凸角平均12.6°±6.2°,术后即刻侧凸角平均4.2°±1.9°(t=4.628,P<0.01);后凸角平均67.2°±19.4°,术后矫正至15.7°±8.2°(t=8.192,P<0.01);术前整体矢状位平衡为(8.1±5.0)mm,术后改善至(3.0±1.7)mm。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8±11)个月,末次随访时,矢状位整体平衡减小至为(2.4±2.0)mm,余影像学参数维持稳定。13例患者获得神经功能改善1级以上。所有患者术前VAS评分为(4.7±2.8)分,术后改善为(2.2±0.5)分(t=3.973,P=0.01),末次随访时改善至(0.5±0.5)分(t=-7.880,P<0.01)。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未见原脊柱结核病灶复发。

讨论

一期后路矫形二期前路病灶清除补充融合术是治疗儿童胸椎结核伴胸椎侧后凸畸形的有效术式,畸形矫正显著且神经功能恢复较好,中远期随访可获得牢固融合和良好的矫形维持。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黄芩苷对脂多糖(LPS)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培养H9C2心肌细胞,分为正常组、黄芩苷组(10 μmol/L的黄芩苷预处理12 h)、LPS组(1 μg/ml,刺激作用6 h)、LPS+黄芩苷组(10 μmol/L的黄芩苷预处理12 h,再加入终浓度为1 μg/ml刺激6 h),收集细胞样本。CCK-8(The Cell Counting Kit-8)检测细胞
目的明确重症肌无力外科治疗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2012年8月至2018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和河南省人民医院重症肌无力综合诊疗中心接受胸腺切除术治疗的180例重症肌无力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分型、术前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术前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病理类型等数据,采用单因素分析、Cox回归模型分析各种可能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患
二代测序技术对血液肿瘤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科学、合理地将二代测序技术应用于血液肿瘤的筛查、诊断、疗效监测、预后评估和复发预测,项目组依据国内外指南及共识,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在反复讨论与调研的基础上草拟了适用于血液肿瘤二代测序实验室检测的规范化建议。
目的研究膝骨关节炎(KOA)患者进行运动康复训练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石家庄德瑞运动康复医疗中心诊断为膝关节炎的210例患者通过使用随机数字表进行分组,试验组进行运动康复训练加常规治疗,对照组单独进行常规保守治疗(物理治疗和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在入组时和随访期末应用Lysholm评分问卷、西安大略和麦柯玛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量表(WOMAC)、SF-36生活质
血液恶性肿瘤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修饰背景非常复杂。通过对血液恶性肿瘤分子生物学机制的深入研究,正确构建血液恶性肿瘤基因检测体系,实现更为精准的分型和预后分析,为血液恶性肿瘤的个体化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检测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血清抗干扰素(IFN)-α2自身抗体和抗IFN-ω自身抗体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基于125I标记的IFN-α2、-ω、乙酰胆碱受体(AChR)和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MuSK)的放射免疫沉淀法检测2013年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的50例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中抗IFN-α2、-ω、AChR和MuSK抗体。并对抗IFN-α2抗体与MG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分析。
精原细胞瘤是睾丸最常见的肿瘤,常见于中青年男性,约有1%~2%的精原细胞瘤发生于性腺外,其中纵隔与腹膜后是成人性腺外精原细胞瘤最常发生的部位,但发生于女性者极少见。本例精原细胞瘤发生于女性小儿腹膜后,鲜见相关文献报道。
Q热是由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ti)感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感染贝氏柯克斯体后,1%~5%患者发展为慢性Q热感染,其中约75%表现为血培养阴性的心内膜炎。慢性Q热感染未得到有效治疗,病死率高。本文报道1例以间断发热、乏力、重度贫血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结合既往曾行心脏瓣膜置换术,高度怀疑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但因多次血培养阴性且经食管超声心动检查未见明确瓣膜赘生物导致诊断困难,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观察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在胃肠解痉药(匹维溴铵,PB)和其联合抗焦虑抑郁药(氟哌噻吨美利曲辛,FM)两种治疗方法后大脑活动的区域差异,从中枢层面上探讨联合抗焦虑抑郁药治疗IBS-D患者有效性的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诊断的IBS-D患者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22~48(33
融合基因(FGs)是血液肿瘤中一类常见的分子生物学异常,并且作为重要的分子标志物在白血病分型、预后评估和靶向治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FGs的分布呈典型的长尾现象,为临床研究和检测带来困难。另一方面,又广泛存在一个基因可以与多个其他伙伴基因形成FGs的现象。为了更好地归纳和理解血液肿瘤中FGs的分布特征,我们提出了"融合基因家族(FG-FM)"的概念。迄今为止,血液肿瘤中已报道的大部分FGs可归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