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情况
(一)农民消费支出结构
我省农民家庭支出總体数额偏低,传统支出模式稳中有变,购买生产资料为最大支出,建(购)房支出比重下降。抽样调查显示:
每年收入用于经常性支出的主要方面,按开支大小,前五项依次是:农业生产资料、子女教育、医疗、食品和衣着;家庭收入用于非经常性支出的项目,按开支大小,依次是:盖房子、购买农用机械、购买耐用消费品和其它方面;家庭储蓄的使用,按重要程度,前三项依次为:生产投资、子女教育和防病养老。人均每月基本生活费用支出情况:人均每月基本生活费用支出在100~200元之间的占55%,100元以下的占30%,200~300元之间的占10%,400~500元之间的只占5%。
(二)农民消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消费水平低,消费能力不强
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近一半,但农村居民消费品零售额仅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农民消费仍以生活消费为主,农资、教育、医疗费用偏高,影响了农民的消费能力。农村人均收入水平仍然较低,存在医疗、养老等后顾之忧,传统的消费观念等因素影响了即期消费。据调查,约70%家庭全年收入的60%都用于医疗、教育和农资消费。从医疗看,尽管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开始试点,但多数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参加合作医保的农民,享受医疗费补偿比例大多在20%—60%之间,病人自付费比例还明显偏高,农民因病返贫的问题仍然突出。从教育看,2004年全省高校学生人均学杂费、食宿费等费用合计约为1.18万元,当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000.42元,一个农民家庭一年的纯收入不足供养一个大学生。
2、消费环境制约了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
道路不畅,交通不便,商业网点不健全,服务功能差;大型超市、连锁店等现代流通方式还没有延伸进去;质次价高、假冒伪劣商品多,物美价廉的商品少。虽然农村居民对耐用品的需求量很大,但真正适应农村需要,耗电量低、质量可靠、价格低廉的家用电器品种少。有的地方电视信号微弱,电视效果不清晰;多数地方没有自来水。这些不利因素都直接限制了家电类产品进入农村市场,抑制了农民的消费热情,也使部分购买力分流。
二、促进农村消费的对策建议
(一)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减负
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旱作节水农业的支持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推进订单农业发展,推广农业保险,在巩固和优化玉米、水稻、大豆等优势作物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蔬菜、水果、杂粮等经济作物和特产作物,适应市场需求,促进种植结构的多元化。利用我省玉米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发展畜牧业,推动畜牧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进程,发展以玉米为原料的精品畜牧业。大力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多次加工转化增值。
在稳定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采取措施促进农民的分工分业。鼓励农业大户、专业户、经纪人发挥带动作用,通过各种形式扩大经营规模,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资源。支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户提供多种社会化服务,促进土地、市场、信息等资源优化整合。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严格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关政策,坚决制止一切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轻农民负担。
(二)加大力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强化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促进转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重点强化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大投资,强化农民培训,在培养和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积极传授法律、法规常识,提高法律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全面提高农民再就业培训规模、能力和水平。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鼓励农民外出打工。切实维护进城农民的切身利益,解决好农民工的工资拖欠问题,保证及时兑现。
(三)加大投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的道路、邮电、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有效地消除制约农民消费的障碍因素,把农民的潜在购买力转变为现实的有效需求。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建立健全农村市场的商业网点,扩大销售网的覆盖面。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建设,支持国内外大中型流通企业向村镇延伸经营网络,采取直营连锁和特许经营等方式改造提升农村集贸市场和代销店,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联接点、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全面搞活农村市场流通,让工业品能够更灵活顺畅地进入农村市场。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促进农民通讯消费。充分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加快信息网络向农村延伸,既可以使农民更加贴近市场,了解第一手的市场信息,降低生产成本,规避市场风险,获取最大收益,又能促进农民的通讯消费。加强农村信用和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增加金融服务产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规模。
(四)全面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逐步消除农村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促进农村小城镇发展,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增加承载能力,加速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改革农村的产权制度,降低农村居民的进城成本,发挥支农投资的作用,引导农民进镇居住,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促进农民消费结构升级。鼓励农民进镇建房、买房,带动建筑、建材、轻工装饰、家电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五)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保体系
继续推进社会保险向农业和农村覆盖进程,解决好失地农民转型群体和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使其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政府投入,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完善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生活救治等救助制度。完善乡村社会保障服务机构,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网络建设的一体化。不断扩大试点的范围,科学总结试点经验,在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生育保险等。
(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近年来,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种粮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作为粮食主产区,我省面临着同样的矛盾和问题,靠本省自身力量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为此建议国家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对粮食主产区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继续支持主产区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支持主产区进行粮食转化和加工,不断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在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土地复垦基金等的使用上向主产区倾斜,继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新增部分主要用于主产区。产区粮食企业到销区建立仓储、加工等设施,开拓粮食市场,销区政府应予以支持并实行必要的优惠政策。
(作者单位:吉林省发改委综合处)
(责任编辑:祖大勇)
(一)农民消费支出结构
我省农民家庭支出總体数额偏低,传统支出模式稳中有变,购买生产资料为最大支出,建(购)房支出比重下降。抽样调查显示:
每年收入用于经常性支出的主要方面,按开支大小,前五项依次是:农业生产资料、子女教育、医疗、食品和衣着;家庭收入用于非经常性支出的项目,按开支大小,依次是:盖房子、购买农用机械、购买耐用消费品和其它方面;家庭储蓄的使用,按重要程度,前三项依次为:生产投资、子女教育和防病养老。人均每月基本生活费用支出情况:人均每月基本生活费用支出在100~200元之间的占55%,100元以下的占30%,200~300元之间的占10%,400~500元之间的只占5%。
(二)农民消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消费水平低,消费能力不强
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近一半,但农村居民消费品零售额仅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农民消费仍以生活消费为主,农资、教育、医疗费用偏高,影响了农民的消费能力。农村人均收入水平仍然较低,存在医疗、养老等后顾之忧,传统的消费观念等因素影响了即期消费。据调查,约70%家庭全年收入的60%都用于医疗、教育和农资消费。从医疗看,尽管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开始试点,但多数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参加合作医保的农民,享受医疗费补偿比例大多在20%—60%之间,病人自付费比例还明显偏高,农民因病返贫的问题仍然突出。从教育看,2004年全省高校学生人均学杂费、食宿费等费用合计约为1.18万元,当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000.42元,一个农民家庭一年的纯收入不足供养一个大学生。
2、消费环境制约了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
道路不畅,交通不便,商业网点不健全,服务功能差;大型超市、连锁店等现代流通方式还没有延伸进去;质次价高、假冒伪劣商品多,物美价廉的商品少。虽然农村居民对耐用品的需求量很大,但真正适应农村需要,耗电量低、质量可靠、价格低廉的家用电器品种少。有的地方电视信号微弱,电视效果不清晰;多数地方没有自来水。这些不利因素都直接限制了家电类产品进入农村市场,抑制了农民的消费热情,也使部分购买力分流。
二、促进农村消费的对策建议
(一)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减负
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旱作节水农业的支持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推进订单农业发展,推广农业保险,在巩固和优化玉米、水稻、大豆等优势作物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蔬菜、水果、杂粮等经济作物和特产作物,适应市场需求,促进种植结构的多元化。利用我省玉米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发展畜牧业,推动畜牧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进程,发展以玉米为原料的精品畜牧业。大力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多次加工转化增值。
在稳定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采取措施促进农民的分工分业。鼓励农业大户、专业户、经纪人发挥带动作用,通过各种形式扩大经营规模,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资源。支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户提供多种社会化服务,促进土地、市场、信息等资源优化整合。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严格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关政策,坚决制止一切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轻农民负担。
(二)加大力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强化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促进转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重点强化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大投资,强化农民培训,在培养和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积极传授法律、法规常识,提高法律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全面提高农民再就业培训规模、能力和水平。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鼓励农民外出打工。切实维护进城农民的切身利益,解决好农民工的工资拖欠问题,保证及时兑现。
(三)加大投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的道路、邮电、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有效地消除制约农民消费的障碍因素,把农民的潜在购买力转变为现实的有效需求。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建立健全农村市场的商业网点,扩大销售网的覆盖面。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建设,支持国内外大中型流通企业向村镇延伸经营网络,采取直营连锁和特许经营等方式改造提升农村集贸市场和代销店,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联接点、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全面搞活农村市场流通,让工业品能够更灵活顺畅地进入农村市场。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促进农民通讯消费。充分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加快信息网络向农村延伸,既可以使农民更加贴近市场,了解第一手的市场信息,降低生产成本,规避市场风险,获取最大收益,又能促进农民的通讯消费。加强农村信用和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增加金融服务产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规模。
(四)全面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逐步消除农村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促进农村小城镇发展,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增加承载能力,加速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改革农村的产权制度,降低农村居民的进城成本,发挥支农投资的作用,引导农民进镇居住,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促进农民消费结构升级。鼓励农民进镇建房、买房,带动建筑、建材、轻工装饰、家电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五)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保体系
继续推进社会保险向农业和农村覆盖进程,解决好失地农民转型群体和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使其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政府投入,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完善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生活救治等救助制度。完善乡村社会保障服务机构,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网络建设的一体化。不断扩大试点的范围,科学总结试点经验,在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生育保险等。
(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近年来,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种粮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作为粮食主产区,我省面临着同样的矛盾和问题,靠本省自身力量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为此建议国家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对粮食主产区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继续支持主产区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支持主产区进行粮食转化和加工,不断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在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土地复垦基金等的使用上向主产区倾斜,继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新增部分主要用于主产区。产区粮食企业到销区建立仓储、加工等设施,开拓粮食市场,销区政府应予以支持并实行必要的优惠政策。
(作者单位:吉林省发改委综合处)
(责任编辑:祖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