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无论在其产量和耕作方式上成就较为显著。甜玉米作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农作物,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想要推动农业发展,可以从确保甜玉米的产量入手,提高产量的方法则是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和有效的防治病虫害。接下来,笔者根据自身实践经验,对甜玉米病害的原因和防治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甜玉米;病害发生;综合防治;策略
甜玉米种植量的增加为我国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随着种植量的增加,玉米出现病害的几率也在逐渐增加。众所周知,在玉米种植和成长阶段,若是没有良好的防治病虫害计划,则会影响玉米的产量。由此可见,玉米的病害防治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甜玉米小斑病
在玉米病害中,小斑病是最为主要的病害,发生几率较高。通常情况下,小斑病容易防治,对于玉米的产量影响较小,但是在重病地块则影响较大,据调查,影响面积在20%-30%之间,同时影响甜玉米质量。
(一)小斑病发生原因
小斑病特点表现在:叶片受到损害,甚至危害子粒、穗。出现这样的情况,与土地环境有着较大的关系,小斑病呈现小而多的椭圆形状,黄褐色病症,甜玉米叶呈现紫色。小斑病也可能会呈现纺锤形,黄褐色,边缘不明显。在环境因素限制上,也可能会形成黄褐色小点,并且不会向周围扩散,显示浅色晕环,进而产生暗绿色浸润区。在潮湿的季节,甜玉米也会出现病菌分生孢子。
(二)小斑病发生特点
小斑病和大斑病有着相似之处,但也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例如:小斑病菌丝与孢子需要较高的温度,在29-30度之间,有着抵制的效果,在高温和潮湿地区,小斑病容易并发。
(三)防治策略
在甜玉米种植阶段,种植区域需要与普通玉米有一定的距离。在小斑病初期时,可以通过药剂的方法进行防控,其防控方法为:选择50%的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当然,也可以选择30%倍生乳油2000倍液喷雾。
二、甜玉米大斑病
在甜玉米生长过程中,多数甜玉米都会出现大斑病。每颗甜玉米发生病率在40%-50%,对甜玉米产量不会有较大的影响,也可能达到70%-100%,造成叶片枯死,这样一来,就会影响甜玉米的质量以及产量。
(一)甜玉米病症
大斑病主要表现在甜玉米的叶片上,或是在包叶上。主要是叶片受到病害,该病发展形式是自下而上,在并发初期形成水渍状绿色小点,而后逐渐向两端延伸,进而表现为中央灰褐色、边缘红褐色。在空气潮湿季节,则会产生病菌分生孢子,甚至可能会出现形成坏死斑,颜色呈现较深。
(二)发病规律
病菌会呈现菌丝状,进而随着季节的改变而隐藏在甜玉米叶中,影响种子产生分生孢子而引起感染。当甜玉米发病初期,会产生分生孢子而后通过雨水等介质进而传染,使得病情发展严重化。在温度达到20-22度时,大斑病容易发生。
(三)防治策略
当甜玉米成熟后,需要对病残玉米进行处理,在重病区,需要选择抗病害的品种,与普通玉米种植区需要隔离一定的距离。选择种子重量的0.2%-70%卫福可湿性粉剂,也可以选择40%的卫福悬浮剂,进行拌种。施有机肥,与施用磷融合,种植间隔较为分散。在大斑病病害初期阶段,进行药剂防控即可,选择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即可有效防控。
三、甜玉米矮花病和粗缩病
(一)矮花病
1、矮花病特點
在发病初期,甜玉米在幼苗时期的心叶基部脉间,产生圆状绿半点,随着甜玉米幼苗的生产,矮花病也会随之扩散,以花叶状的形式扩散至甜玉米全叶中,进而造成甜玉米枯死,而影响产量。
2、病害发生规律
当出现矮花病时,就会在甜玉米病株上越冬。在气温较高的时期,或是潮湿季节,矮花病的并发几率较大。
(二)粗缩病
1、粗缩病特点
粗缩病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受灰飞虱的影响进而传播至甜玉米中,粗缩病病害性质属于病毒性。当甜玉米被粗缩病所传播后,就会影响甜玉米植株生长,造成甜玉米未能结果。而影响甜玉米产量
2、病害发生规律
粗缩病发病时间在五月至六月时期,该阶段也是灰飞虱最为旺盛的阶段。
甜玉米矮花病和粗缩病的防治,第一,将杂草去除,防止任何病原体产生而危害甜玉米生长;第二,在甜玉米种植阶段,需要掌控好种植时期,最好避免在五月至六月时期。另一方面,通过化学药剂也可进行防控,在甜玉米生长在3-5叶时,喷洒化学药剂,笔者建议:使用25%吡虫啉和80%敌敌畏。
结语:
总而言之,想要甜玉米在健康的环境下茁壮生长,产出较大产量并确保质量,需要确保甜玉米的健康生长,进而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在玉米成长阶段,需要定期进行检查、防控,为甜玉米生长提供健康的生长条件。笔者主要对集中主要病害进行分析,希望对甜玉米种植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董淑萍.甜玉米主要病害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J].吉林蔬菜,2015(09).
[2]李福,白紹杰,王晓丽.玉米常见病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治策略[J].北京农业,2013(33).
关键词:甜玉米;病害发生;综合防治;策略
甜玉米种植量的增加为我国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随着种植量的增加,玉米出现病害的几率也在逐渐增加。众所周知,在玉米种植和成长阶段,若是没有良好的防治病虫害计划,则会影响玉米的产量。由此可见,玉米的病害防治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甜玉米小斑病
在玉米病害中,小斑病是最为主要的病害,发生几率较高。通常情况下,小斑病容易防治,对于玉米的产量影响较小,但是在重病地块则影响较大,据调查,影响面积在20%-30%之间,同时影响甜玉米质量。
(一)小斑病发生原因
小斑病特点表现在:叶片受到损害,甚至危害子粒、穗。出现这样的情况,与土地环境有着较大的关系,小斑病呈现小而多的椭圆形状,黄褐色病症,甜玉米叶呈现紫色。小斑病也可能会呈现纺锤形,黄褐色,边缘不明显。在环境因素限制上,也可能会形成黄褐色小点,并且不会向周围扩散,显示浅色晕环,进而产生暗绿色浸润区。在潮湿的季节,甜玉米也会出现病菌分生孢子。
(二)小斑病发生特点
小斑病和大斑病有着相似之处,但也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例如:小斑病菌丝与孢子需要较高的温度,在29-30度之间,有着抵制的效果,在高温和潮湿地区,小斑病容易并发。
(三)防治策略
在甜玉米种植阶段,种植区域需要与普通玉米有一定的距离。在小斑病初期时,可以通过药剂的方法进行防控,其防控方法为:选择50%的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当然,也可以选择30%倍生乳油2000倍液喷雾。
二、甜玉米大斑病
在甜玉米生长过程中,多数甜玉米都会出现大斑病。每颗甜玉米发生病率在40%-50%,对甜玉米产量不会有较大的影响,也可能达到70%-100%,造成叶片枯死,这样一来,就会影响甜玉米的质量以及产量。
(一)甜玉米病症
大斑病主要表现在甜玉米的叶片上,或是在包叶上。主要是叶片受到病害,该病发展形式是自下而上,在并发初期形成水渍状绿色小点,而后逐渐向两端延伸,进而表现为中央灰褐色、边缘红褐色。在空气潮湿季节,则会产生病菌分生孢子,甚至可能会出现形成坏死斑,颜色呈现较深。
(二)发病规律
病菌会呈现菌丝状,进而随着季节的改变而隐藏在甜玉米叶中,影响种子产生分生孢子而引起感染。当甜玉米发病初期,会产生分生孢子而后通过雨水等介质进而传染,使得病情发展严重化。在温度达到20-22度时,大斑病容易发生。
(三)防治策略
当甜玉米成熟后,需要对病残玉米进行处理,在重病区,需要选择抗病害的品种,与普通玉米种植区需要隔离一定的距离。选择种子重量的0.2%-70%卫福可湿性粉剂,也可以选择40%的卫福悬浮剂,进行拌种。施有机肥,与施用磷融合,种植间隔较为分散。在大斑病病害初期阶段,进行药剂防控即可,选择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即可有效防控。
三、甜玉米矮花病和粗缩病
(一)矮花病
1、矮花病特點
在发病初期,甜玉米在幼苗时期的心叶基部脉间,产生圆状绿半点,随着甜玉米幼苗的生产,矮花病也会随之扩散,以花叶状的形式扩散至甜玉米全叶中,进而造成甜玉米枯死,而影响产量。
2、病害发生规律
当出现矮花病时,就会在甜玉米病株上越冬。在气温较高的时期,或是潮湿季节,矮花病的并发几率较大。
(二)粗缩病
1、粗缩病特点
粗缩病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受灰飞虱的影响进而传播至甜玉米中,粗缩病病害性质属于病毒性。当甜玉米被粗缩病所传播后,就会影响甜玉米植株生长,造成甜玉米未能结果。而影响甜玉米产量
2、病害发生规律
粗缩病发病时间在五月至六月时期,该阶段也是灰飞虱最为旺盛的阶段。
甜玉米矮花病和粗缩病的防治,第一,将杂草去除,防止任何病原体产生而危害甜玉米生长;第二,在甜玉米种植阶段,需要掌控好种植时期,最好避免在五月至六月时期。另一方面,通过化学药剂也可进行防控,在甜玉米生长在3-5叶时,喷洒化学药剂,笔者建议:使用25%吡虫啉和80%敌敌畏。
结语:
总而言之,想要甜玉米在健康的环境下茁壮生长,产出较大产量并确保质量,需要确保甜玉米的健康生长,进而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在玉米成长阶段,需要定期进行检查、防控,为甜玉米生长提供健康的生长条件。笔者主要对集中主要病害进行分析,希望对甜玉米种植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董淑萍.甜玉米主要病害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J].吉林蔬菜,2015(09).
[2]李福,白紹杰,王晓丽.玉米常见病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治策略[J].北京农业,2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