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重要概念:青少年与自杀
(一)青少年
在中国,青少年(teens)指年满13周岁但不满20周岁的人群,也就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期之后,成人期之前(或者包括成人早期)①,根据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划分,这段时期与青春期的时间段大致相同。
这段期间的人多为学生(初中学生、高中学生、大学生),且进入一种人生的转变期,是个人社会化(socialization)的重要阶段,也是各种问题(如逃学、早恋、少女妈妈、青少年犯罪、网络成瘾、自杀等)多发的特殊阶段,青少年群体也是社会上令人重视的一个群体。
(二)自杀
自杀(suicide),是指本人自愿或被迫结束自己生命的一种手段。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自杀现象,认为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发生自杀现象。自杀反映个人或群体对社会失范的反抗,是社会解组的象征。②许我知识浅薄,不能理解大师的话语,我总觉得涂尔干对自杀原因的这一分析只强调了自杀的社会原因,忽略了对自杀者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的分析。
涂尔干认为,自杀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对正在解体的社会的反应。由于社会的动乱和衰退造成了社会--文化的不稳定状态,破坏了对个体来说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和交往。因而就削弱了人们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这时往往导致自杀率的明显提高。
涂尔干还依社会对个人关系及控制力的强弱把自杀分为四种类型:利他性自杀、自我性自杀、失调性自杀和宿命性自杀。③
自杀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学者们对其分类有不同的看法。我国学者把自杀分为情绪性自杀和理智性自杀两类。④
情绪性自杀常常由于爆发性的情绪所引起,包括由委屈、悔恨、内疚、激愤、烦躁或赌气等情绪所引起的自杀。记得本科期间看当时风靡一时的青春励志剧《奋斗》,第1集,剧中陆涛、向南、高强和华子四个要好的同学就要大学毕业了,高强却因考试作弊,没拿到学位。父亲很是生气,在阳台骂他,高强突然跳楼自杀了。虽然是电视剧,但看到高强跳楼那一幕,我还是为之震惊了。剧中高强的自杀应该就属于情绪性自杀。此类自杀进程比较迅速,发展期短,多呈现即时的冲动性或突发性。
理智性自杀不是由于偶然的外界刺激唤起的情绪状态导致的,而是由于自身经过长期的评价和体验,也进行了充分的判断和推理以后,逐渐地萌发自杀的意向,并且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自杀措施。因此,自杀的进程比较缓慢,发展期较长。例如,疾病缠身的人不想连累家人而自杀。
二、漫谈青少年自杀
(一)青少年自杀的原因
自杀,这个话题很敏感,太负面了,甚至我害怕拿这个题目来写论文会对自己本来就不怎么光明的内心产生什么"负功能"。说实话,在查阅资料,看到一些数据和视频后对我的冲击还是很大的。据北京心理危机和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分析,自杀已成为15~34岁人中第一位的死亡原因,可以看到,青少年正处于这一年龄段中。据该机构估计,每年我国约有10万个15~34岁的人死于自杀。⑤虽然是个概数,但已是相当惊人的数字了。
青少年正处于一个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或转折时期,生理、心理都趋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经验告诉我们过渡时期或转折时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所以,青少年阶段容易发生自杀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
青少年学生要面临沉重的学习负担,压力是在所难免的。尤其是中高考带来的压力,虽说伴随着大学扩招,再加上计划生育工作的成效,高考已经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样,考高中也没过去那么难了。但父母亲谁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总是希望孩子考上名校,要名列前茅。虽说现在推行的是素质教育,但事实告诉我们,其实只是应试教育换了个名字而已。多少年前就提出"减负"这一概念,可是呢,学生的书包并没减轻。所以,孩子们的学习压力非减反增了。我读高三时就曾因为疲劳过度,加上营养不良,造成轻度贫血而昏倒在自习室,所以能够深切体会到应试教育与学习任务的超负荷使得青少年身心始终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
青少年自杀除了因为他们面对的社会压力比较大之外,自身心理素质较低,无法成功应付和克服困难和挫折也是导致他们走上轻生这条路的重要原因。有学者指出,我国学生群体心理素质普遍较低。我认为,这和他们在学校和家庭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有很大关系,造成了我国青少年群体普遍心理素质不高,面对压力或危机(crisis)缺乏相应的应付能力。正如巴特莱特所说的,当人的应付能力(coping ability)与人生任务不相适应时,就会造成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ing)失调。⑥这时,个体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走上轻生的道路以求所谓的"解脱"。比如,很多青少年自杀就是因为遭遇失恋、父母离异、亲人死亡、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
除了学业压力和自身心理素质问题外,笔者认为,青少年自杀的原因方面还与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家庭的管教方式不当,过分溺爱孩子亦或是忽视对孩子的管教;另外,家庭成员间的不良互动也可能会成为青少年自杀的因素。比如,父母经常吵架、家庭暴力的家庭,孩子自杀的可能性要比父母关系和睦的家庭要高;此外,不良的或不健全的家庭结构也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单亲家庭、隔代抚养。
在上网查阅资料中,我读到了一个很奇怪的说法:自杀的传染性。在有关自杀的研究中,自杀的传染性是一个受重视的现象。有心理学家指出,当一种现象成为热点时,公众极易产生效仿心理。这似乎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富士康集团在2010年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接连发生十多起员工跳楼事件,跳楼者多为80后,90后。
另外还有一种现象,自杀未遂者很有可能以自杀身亡为结局。自杀未遂者是最可能自杀死亡的高危人群,调查显示,27%的自杀身亡者曾有自杀未遂史。据统计,中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
(二)青少年自杀的预防及干预
如花的生命还未来得及绽放就黯然凋零,給家庭带来永远的伤痛的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负面的影响。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及干预青少年自杀,或者说如何才能降低青少年自杀率呢?
虽然到目前为止,尚未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降低青少年自杀率的方法,但可以肯定的是,许多手段和方法可以预防青少年人们产生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做好自杀的三级预防工作,是预防青少年自杀的重要手段。自杀的干预主要在预防,预防自杀可分为三级,即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⑦一级预防主要指预防个体自杀倾向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措施有管理好农药、毒药、危险药品和其它危险物品,积极治疗青少年人群的精神疾病或躯体疾病,广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提高青少年群体应付困难的技巧。每年大学新生入学,学校都要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试,以便建立警戒网络,这应该属于一级预防的范畴;二级预防要是指对处于自杀边缘的个体进行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通过心理热线咨询或面对面服务帮助有轻生念头的人摆脱困境,打消自杀念头;三级预防主要指采取措施预防曾经有过自杀未遂的人再次发生自杀。
想自杀的人可能会在自杀前数天、数星期或数月表现出一些症状,及时发现这些症状,及早进行干预也许就能够挽救一个生命。有自杀倾向的特征包括:感到极度挫败、羞耻或内疚;曾经写出或说出想自杀;性格或仪容巨变;避开朋友或亲人,不想和人沟通或希望独处;情绪反复不定,由沮丧或低落变得异常平静或开心等。在青少年个体出现上面对的困境或难题,往往就能帮助其打消自杀念头。
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来看,预防青少年自杀要从两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青少年自身,一是家庭、学校和社区等。青少年自身应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在面临问题时,应善于利用各种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及时寻求老师、同学、家人、亲友等的支持与帮助。另外,家庭、学校和社区在预防青少年自杀方面要做到"共同参与"。
注释:
①百度词条:青少年
②邓伟志主编.社会学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9 P289
③(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著,冯韵文译.自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④百度词条:自杀
⑤何剑.浅析青少年自杀心理因素及其危机干预.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⑥许莉娅主编.个案工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P12~13
⑦百度词条:自杀
参考文献:
[1] (美)阿什福德等著;王宏亮等译.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邓伟志主编.社会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9
[3] (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著,冯韵文译.自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 许莉娅主编.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5] 王瑞鸿著.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8
[6] 何剑.浅析青少年自杀心理因素及其危机干预 [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5年第2期
作者简介:李龙军(1988-),男,安徽泾县人,安徽大学2011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
(一)青少年
在中国,青少年(teens)指年满13周岁但不满20周岁的人群,也就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期之后,成人期之前(或者包括成人早期)①,根据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划分,这段时期与青春期的时间段大致相同。
这段期间的人多为学生(初中学生、高中学生、大学生),且进入一种人生的转变期,是个人社会化(socialization)的重要阶段,也是各种问题(如逃学、早恋、少女妈妈、青少年犯罪、网络成瘾、自杀等)多发的特殊阶段,青少年群体也是社会上令人重视的一个群体。
(二)自杀
自杀(suicide),是指本人自愿或被迫结束自己生命的一种手段。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自杀现象,认为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发生自杀现象。自杀反映个人或群体对社会失范的反抗,是社会解组的象征。②许我知识浅薄,不能理解大师的话语,我总觉得涂尔干对自杀原因的这一分析只强调了自杀的社会原因,忽略了对自杀者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的分析。
涂尔干认为,自杀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对正在解体的社会的反应。由于社会的动乱和衰退造成了社会--文化的不稳定状态,破坏了对个体来说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和交往。因而就削弱了人们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这时往往导致自杀率的明显提高。
涂尔干还依社会对个人关系及控制力的强弱把自杀分为四种类型:利他性自杀、自我性自杀、失调性自杀和宿命性自杀。③
自杀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学者们对其分类有不同的看法。我国学者把自杀分为情绪性自杀和理智性自杀两类。④
情绪性自杀常常由于爆发性的情绪所引起,包括由委屈、悔恨、内疚、激愤、烦躁或赌气等情绪所引起的自杀。记得本科期间看当时风靡一时的青春励志剧《奋斗》,第1集,剧中陆涛、向南、高强和华子四个要好的同学就要大学毕业了,高强却因考试作弊,没拿到学位。父亲很是生气,在阳台骂他,高强突然跳楼自杀了。虽然是电视剧,但看到高强跳楼那一幕,我还是为之震惊了。剧中高强的自杀应该就属于情绪性自杀。此类自杀进程比较迅速,发展期短,多呈现即时的冲动性或突发性。
理智性自杀不是由于偶然的外界刺激唤起的情绪状态导致的,而是由于自身经过长期的评价和体验,也进行了充分的判断和推理以后,逐渐地萌发自杀的意向,并且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自杀措施。因此,自杀的进程比较缓慢,发展期较长。例如,疾病缠身的人不想连累家人而自杀。
二、漫谈青少年自杀
(一)青少年自杀的原因
自杀,这个话题很敏感,太负面了,甚至我害怕拿这个题目来写论文会对自己本来就不怎么光明的内心产生什么"负功能"。说实话,在查阅资料,看到一些数据和视频后对我的冲击还是很大的。据北京心理危机和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分析,自杀已成为15~34岁人中第一位的死亡原因,可以看到,青少年正处于这一年龄段中。据该机构估计,每年我国约有10万个15~34岁的人死于自杀。⑤虽然是个概数,但已是相当惊人的数字了。
青少年正处于一个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或转折时期,生理、心理都趋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经验告诉我们过渡时期或转折时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所以,青少年阶段容易发生自杀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
青少年学生要面临沉重的学习负担,压力是在所难免的。尤其是中高考带来的压力,虽说伴随着大学扩招,再加上计划生育工作的成效,高考已经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样,考高中也没过去那么难了。但父母亲谁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总是希望孩子考上名校,要名列前茅。虽说现在推行的是素质教育,但事实告诉我们,其实只是应试教育换了个名字而已。多少年前就提出"减负"这一概念,可是呢,学生的书包并没减轻。所以,孩子们的学习压力非减反增了。我读高三时就曾因为疲劳过度,加上营养不良,造成轻度贫血而昏倒在自习室,所以能够深切体会到应试教育与学习任务的超负荷使得青少年身心始终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
青少年自杀除了因为他们面对的社会压力比较大之外,自身心理素质较低,无法成功应付和克服困难和挫折也是导致他们走上轻生这条路的重要原因。有学者指出,我国学生群体心理素质普遍较低。我认为,这和他们在学校和家庭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有很大关系,造成了我国青少年群体普遍心理素质不高,面对压力或危机(crisis)缺乏相应的应付能力。正如巴特莱特所说的,当人的应付能力(coping ability)与人生任务不相适应时,就会造成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ing)失调。⑥这时,个体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走上轻生的道路以求所谓的"解脱"。比如,很多青少年自杀就是因为遭遇失恋、父母离异、亲人死亡、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
除了学业压力和自身心理素质问题外,笔者认为,青少年自杀的原因方面还与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家庭的管教方式不当,过分溺爱孩子亦或是忽视对孩子的管教;另外,家庭成员间的不良互动也可能会成为青少年自杀的因素。比如,父母经常吵架、家庭暴力的家庭,孩子自杀的可能性要比父母关系和睦的家庭要高;此外,不良的或不健全的家庭结构也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单亲家庭、隔代抚养。
在上网查阅资料中,我读到了一个很奇怪的说法:自杀的传染性。在有关自杀的研究中,自杀的传染性是一个受重视的现象。有心理学家指出,当一种现象成为热点时,公众极易产生效仿心理。这似乎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富士康集团在2010年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接连发生十多起员工跳楼事件,跳楼者多为80后,90后。
另外还有一种现象,自杀未遂者很有可能以自杀身亡为结局。自杀未遂者是最可能自杀死亡的高危人群,调查显示,27%的自杀身亡者曾有自杀未遂史。据统计,中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
(二)青少年自杀的预防及干预
如花的生命还未来得及绽放就黯然凋零,給家庭带来永远的伤痛的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负面的影响。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及干预青少年自杀,或者说如何才能降低青少年自杀率呢?
虽然到目前为止,尚未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降低青少年自杀率的方法,但可以肯定的是,许多手段和方法可以预防青少年人们产生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做好自杀的三级预防工作,是预防青少年自杀的重要手段。自杀的干预主要在预防,预防自杀可分为三级,即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⑦一级预防主要指预防个体自杀倾向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措施有管理好农药、毒药、危险药品和其它危险物品,积极治疗青少年人群的精神疾病或躯体疾病,广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提高青少年群体应付困难的技巧。每年大学新生入学,学校都要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试,以便建立警戒网络,这应该属于一级预防的范畴;二级预防要是指对处于自杀边缘的个体进行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通过心理热线咨询或面对面服务帮助有轻生念头的人摆脱困境,打消自杀念头;三级预防主要指采取措施预防曾经有过自杀未遂的人再次发生自杀。
想自杀的人可能会在自杀前数天、数星期或数月表现出一些症状,及时发现这些症状,及早进行干预也许就能够挽救一个生命。有自杀倾向的特征包括:感到极度挫败、羞耻或内疚;曾经写出或说出想自杀;性格或仪容巨变;避开朋友或亲人,不想和人沟通或希望独处;情绪反复不定,由沮丧或低落变得异常平静或开心等。在青少年个体出现上面对的困境或难题,往往就能帮助其打消自杀念头。
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来看,预防青少年自杀要从两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青少年自身,一是家庭、学校和社区等。青少年自身应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在面临问题时,应善于利用各种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及时寻求老师、同学、家人、亲友等的支持与帮助。另外,家庭、学校和社区在预防青少年自杀方面要做到"共同参与"。
注释:
①百度词条:青少年
②邓伟志主编.社会学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9 P289
③(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著,冯韵文译.自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④百度词条:自杀
⑤何剑.浅析青少年自杀心理因素及其危机干预.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⑥许莉娅主编.个案工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P12~13
⑦百度词条:自杀
参考文献:
[1] (美)阿什福德等著;王宏亮等译.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邓伟志主编.社会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9
[3] (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著,冯韵文译.自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 许莉娅主编.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5] 王瑞鸿著.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8
[6] 何剑.浅析青少年自杀心理因素及其危机干预 [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5年第2期
作者简介:李龙军(1988-),男,安徽泾县人,安徽大学2011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