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远程审判的域外经验及其借鉴

来源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fffa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刑事远程审判是司法智慧化、信息化建设的应然产物.这种新型的审判方式有助于提高司法效率,而且在疫情防控方面也发挥了重大作用.刑事远程审判虽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它仍存在一些局限性生,包括立法规范的阙如有违程序法定原则、线上庭审与被追诉人权利保障存在张力、远程审判对庭审实质化造成冲击.依据对美、英、澳等国刑事远程审判立法经验的考察,并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刑事远程审判的推进应该坚持当事人中心主义的发展理念与工具主义的功能定位,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基础、明确适用范围、规范适用条件并积极保障被追诉人的辩护权.
其他文献
就近城镇化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模式.得益于近郊的区位优势,城郊农民实现了一次性、完全就近城镇化.毗邻市场的区位优势为城郊农民带来务工便利、民生便利以及消费便利,进而奠定城郊农民家庭实现就近城镇化的经济基础与观念基础.城乡结合的家庭生活方式、“双系”支持的婚配模式与城市嵌入的农民市民化,成为城郊农民将近郊结构优势转化为就近城镇化的实践机制.城郊农民家庭就近城镇化是农民家庭主动选择的过程,也是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实现过程.探索新型城镇化模式应结合地区实际并始终坚持以人为核心.
人民陪审员事实审和法律审难以区分的困境主要在于:诉讼法中未区分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司法实践中法律方法缺位.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的区分应当在法律适用的逻辑过程框架中进行,可以通过证据得出结论的是事实问题,涉及涵摄、价值判断、举证责任分配的是法律问题.通过直接感知而认识的事实、通过对人的行为和表示的注解而认知的事实以及其他借助社会经验认知的事实是事实问题的三种典型表现.在适用人民陪审员事实审制度前,应当加强对于人民陪审员证据审查能力的培训,构建以事实问题清单为基础的法官指示制度,并通过表决程序安排来保障人民陪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