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王适娴是名副其实的羽坛女单后起之秀,面对不同类型的对手,王适娴总能出奇制胜,展现出不一样的技术优势和赛场风格。通过文献资料、录像观察、技术分解、统计分析的方法,观察其网前、中场和后场的得分手段,分析王适娴网前、中场和和后场等明显的技术特点及其产生的赛场效应,以期为中国羽毛球女子单打项目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羽毛球;王适娴;得分能力;赛场效应
中图分类号:G8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272-03
前言
羽毛球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须将技能、战能和体能等贯穿并形成合力,并最终在临场实战中充分发挥自身具备的运动能力。2008年奥运会后,中国羽毛球女单新老队员交替,女单后备力量比较充足,总体战绩不错,但都不稳定。中国女单在世界羽坛已不具备往日的明显的优势地位。因此,怎样继续保持中国羽毛球女子单打项目的世界霸主地位已迫在眉睫。
尽管中国羽毛球女单运动员王适娴存在缺点和不足,并因种种原因,无缘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但纵观王适娴在各种大赛中的表现,她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智慧与攻守兼备型选手,其在赛场产生的各种效应具有一定代表性。她曾是2009年马来西亚黄金大奖赛女单冠军,2010年世界羽联超级系列赛年度总决赛冠军,2011年全英羽毛球公开赛女单冠军,2012年尤伯杯冠军成员。
本文通过观察女单后起之秀王适娴近年来的比赛录像,将之与其他著名运动员进行比较,研究其在比赛中得分技术手段应用情况及产生的赛场效应,以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王適娴与其对手(2009年马来西亚黄金大奖赛运动员汪鑫,2010年羽毛球世锦赛运动员内维尔,2010年世界羽联超级系列赛总决赛运动员裴延姝,2011年全英羽毛球公开赛运动员广濑荣理子,2011年韩国羽毛球公开赛运动员拉斯姆森,2011年苏迪曼杯羽毛球混合团体赛运动员申克,2011年中国羽毛球大师赛运动员戴资颖)。
(二)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期刊网、互联网和高校图书馆,收集有关中国羽毛球女子单打项目现状的资料。
2.录像观察法。通过观察比赛录像研究对象在比赛中得分技术手段应用的情况。综合录像统计的数据对技战术特征和发展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
3.技术分解法。通过放慢或反复回放研究对象的打法,将关键得分技术进行一一分解。
4.统计分析法。把录像观察、统计的数据整理分类,对比赛录像中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通过表格数据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二、研究结果
(一)比赛及运动员相关情况
本文选出了2009—2011年期间较重要的七场比赛(见表1)。在这七场比赛中,王适娴的对手都是当今羽坛女单项目的代表人物(见表2)。在这当中不仅有经验丰富的老将,也有年轻气盛的后起之秀。
从上页表1可以看出,本文选取了2009—2011年七场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比赛。从表2可以看出当今羽坛的女单选手年龄趋于年轻化,特点突出,几乎代表了当今世界羽坛女子单打的各种打法。
(二)王适娴得分能力分析
1.前场得分情况。从比赛录像里发现,王适娴在网前假动作很多、过渡自然,很细腻,且得分手段比较丰富,主要依靠扑球、勾球、放网技术来得分,这三项技术总得分超过了60%,据体育网统计,其2010年网前得分世界排名第一。在这七场比赛中王适娴将网前技术发挥的淋漓尽致,杀上网、吊上网、配合果断突击和连续进攻是实现这几项技术的主要方式。其前场得分手段(见表3)。
从表3的得分情况来看,在21分制的高水平女单比赛中,王适娴为了获得前半场的有效控制,形成比赛双方后场主动击球机会明显减少,强烈的主动意识对比赛产生了直接影响着赛事结果的积极效应。得分手段具体表现在组合技术的应用和突击能力的加强上,如发短球配合接发球搓放网,比例明显增加,接发球搓放网比例也显著增加,相持中,积极抢点下压控网的打法得以凸显,以达到创造进攻的机会。
2.中场得分情况。从比赛录像中发现,王适娴在中场主要运用平抽挡技术,进攻线路多变,抢点进攻的意识比较积极,由于对中场控制较弱,心理压力较大,产生的负面效应直接导致中场得分较低(见表4)。在21分制的女单比赛中,场上比赛节奏加快,使得发接发和后场技战术向下压抢攻的趋势发展明显,对网前和前半场控制和反控制技战术能力的要求提高。在实际比赛中,运动员对发接发、平抽挡和后场被动过渡等技战术要求更高,中场得分主要依靠稳定发挥和成功的防守。好的运动员一般凭借较好的心理素质,对赛事产生积极效应,在强防守中稳定渡过中场。
3.后场得分情况。从比赛录像观察中,我们发现,杀球是王适娴后场得分能力的主要体现,占据了后场总得分的一半(见表5)。在21分制的比赛中,后场劈吊、劈杀、点杀技术运用比例大,控制性杀球的战术运用受到广泛推崇。王适娴正是抓住这一特点出奇制胜,拉吊对方得出空档和迫使对方回球不到位,然后用劈杀果断结束比赛。在实际比赛中,后场劈杀、点杀发挥得当,能迅速取胜。体能是后场得分的短板,一旦体能下降,会直接导致杀球失误,此时的失误,将成为对方进攻的转折点,陷自己为被动局面,直接影响比赛的结果,间接影响赛场的发挥。因此,以较好的体能为基础,积极地控球和抢进攻点,是杀球得分的关键点。
(三)王适娴与其他运动员在七场比赛前中后场主要得分对比
从比赛录像来看,后场劈吊对角是王适娴的拿手绝招。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网前优势,王适娴利用高远球作为主要球路,配合大部分吊球,尽量不给对方过多杀球机会,再利用杀球和扑球上得分,她的这种积极利用进攻后的上网扑球得分,在七场比赛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赢得了得分和胜利。 相较于其他运动员,在主要得分方式上,王适娴的扑球并不多(见下页表6),这跟王适娴在组织积极的进攻能力相对较弱有关。同时,王适娴的杀球也较少一些,但可以在比分上保持优势,对手杀球效率低的同时,也说明王适娴的防守能力很强。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对手进攻的失利,使其心理素质在赛场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导致临场发挥状态低迷,这时在中场有效的防守成为得分的关键。
结论及建议
(一)王适娴得分能力及产生的各种效应
总的来说,王适娴是一位具有稳固的防守技术,超一流的网前技术,网前高点推球意识较强,攻守兼备的选手,她能较好地把握比赛节奏,积极争取主动权,虽然也存在中国羽毛球女单运动员普遍存在的不稳定情况,但她独特的得分能力及其产生的各种效应,值得我们研究。
1.主动进攻意识在赛场的蝴蝶效应。蝴蝶效应是指,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王适娴属于典型的主动型运动员,2011年苏迪曼杯羽毛球混合团体赛小组赛女单(申克)德国VS(王适娴)中国比赛,王适娴负于申克,正是因为当时主动意识不太充分,以致扣杀球总数上少于对手,形成被动的防守型打法,不但没有限制住对手技术特点的发挥,容易陷入到对方的战术中,跟着对手的节奏打球,影响了整个比赛的发挥。
2.体能在赛场的水桶效应。水桶效应是指,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王适娴的强项是后场劈吊、劈杀,但在高级赛事中,随着体能的下降,王适娴的扣杀球命中率低,强项转化为弱项。因此,体能是每个运动员的短板,一场比赛下来,大家在第一局都能正常发挥,但到了第二局和第三局随着体能的下降,动作变形,导致失误率高。
3.心理素质在赛场的积极效应。王适娴是个心理素质较好的运动员,面对不同的对手,在比赛场上总是很从容淡定,能慢慢调整状态,率先成为羽坛女单的后起之秀。基本技术和战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而心理素质的提升则需要通过慢慢沉淀,在比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去压制对方的短处,牢牢把握比赛的主动权和节奏,心理素质从一定程度上预期了比赛的胜负。
(二)王适娴得分能力对中国羽毛球女单运动员的影响
目前,中国羽毛球女单运动员在世界羽坛还是具有整体发展均衡,实力较强、年龄较轻,后备力量充足的优势。然而,从2008年奥运会后一直到现在,从卢兰到王琳再到王仪涵,一个接一个女单选手在取得标志性的胜利之后,状态就开始起伏不定。王适娴的个例虽然不能说明问题,但她体现了自身的独特性和中国羽毛球女单运动员的普遍性,从她身上我們可以挖掘出可借鉴的打法和得分能力,找出克服不稳定性的方法。
1.成为主动型运动员,做赛场的主人翁。把赛场当成自己的训练场,从容淡定的面对,形成充分的主动意识,把握节奏,用自身优势引导对方,形成主动优势。
2.加强体能训练,力争稳定发挥。针对自身特点,制定合适的体能训练方案,将技术与体能周期完美结合,发挥到极致,加强个性攻关,在实际训练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重视心理素质训练,保持平常心。平时多熟悉和了解其他运动员的特点,做到知己知彼,厚积薄发。面对对手的时候,调整急于求胜的心态,以平常心对待比赛。
参考文献:
[1] 陈莉琳.新赛制下中国羽毛球女子单打的现状分析[J].体育科学研究,2009,(4).
[2] 钱晓江.浅析中国女子羽毛球项目的优势与不足[J].教书育人,2009,(S5).
[3] 陈兰婷.08奥运后保持中国羽毛球女子单打项目优势地位的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0.
[4] 张标,郭旭娟.浅析羽毛球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及心理训练[J].新西部,2011,(4).
[5] 石丽.新赛制下优秀羽毛球女单运动员技战术变化和发展趋势[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4.
[责任编辑 王晓燕]
关键词:羽毛球;王适娴;得分能力;赛场效应
中图分类号:G8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272-03
前言
羽毛球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须将技能、战能和体能等贯穿并形成合力,并最终在临场实战中充分发挥自身具备的运动能力。2008年奥运会后,中国羽毛球女单新老队员交替,女单后备力量比较充足,总体战绩不错,但都不稳定。中国女单在世界羽坛已不具备往日的明显的优势地位。因此,怎样继续保持中国羽毛球女子单打项目的世界霸主地位已迫在眉睫。
尽管中国羽毛球女单运动员王适娴存在缺点和不足,并因种种原因,无缘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但纵观王适娴在各种大赛中的表现,她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智慧与攻守兼备型选手,其在赛场产生的各种效应具有一定代表性。她曾是2009年马来西亚黄金大奖赛女单冠军,2010年世界羽联超级系列赛年度总决赛冠军,2011年全英羽毛球公开赛女单冠军,2012年尤伯杯冠军成员。
本文通过观察女单后起之秀王适娴近年来的比赛录像,将之与其他著名运动员进行比较,研究其在比赛中得分技术手段应用情况及产生的赛场效应,以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王適娴与其对手(2009年马来西亚黄金大奖赛运动员汪鑫,2010年羽毛球世锦赛运动员内维尔,2010年世界羽联超级系列赛总决赛运动员裴延姝,2011年全英羽毛球公开赛运动员广濑荣理子,2011年韩国羽毛球公开赛运动员拉斯姆森,2011年苏迪曼杯羽毛球混合团体赛运动员申克,2011年中国羽毛球大师赛运动员戴资颖)。
(二)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期刊网、互联网和高校图书馆,收集有关中国羽毛球女子单打项目现状的资料。
2.录像观察法。通过观察比赛录像研究对象在比赛中得分技术手段应用的情况。综合录像统计的数据对技战术特征和发展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
3.技术分解法。通过放慢或反复回放研究对象的打法,将关键得分技术进行一一分解。
4.统计分析法。把录像观察、统计的数据整理分类,对比赛录像中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通过表格数据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二、研究结果
(一)比赛及运动员相关情况
本文选出了2009—2011年期间较重要的七场比赛(见表1)。在这七场比赛中,王适娴的对手都是当今羽坛女单项目的代表人物(见表2)。在这当中不仅有经验丰富的老将,也有年轻气盛的后起之秀。
从上页表1可以看出,本文选取了2009—2011年七场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比赛。从表2可以看出当今羽坛的女单选手年龄趋于年轻化,特点突出,几乎代表了当今世界羽坛女子单打的各种打法。
(二)王适娴得分能力分析
1.前场得分情况。从比赛录像里发现,王适娴在网前假动作很多、过渡自然,很细腻,且得分手段比较丰富,主要依靠扑球、勾球、放网技术来得分,这三项技术总得分超过了60%,据体育网统计,其2010年网前得分世界排名第一。在这七场比赛中王适娴将网前技术发挥的淋漓尽致,杀上网、吊上网、配合果断突击和连续进攻是实现这几项技术的主要方式。其前场得分手段(见表3)。
从表3的得分情况来看,在21分制的高水平女单比赛中,王适娴为了获得前半场的有效控制,形成比赛双方后场主动击球机会明显减少,强烈的主动意识对比赛产生了直接影响着赛事结果的积极效应。得分手段具体表现在组合技术的应用和突击能力的加强上,如发短球配合接发球搓放网,比例明显增加,接发球搓放网比例也显著增加,相持中,积极抢点下压控网的打法得以凸显,以达到创造进攻的机会。
2.中场得分情况。从比赛录像中发现,王适娴在中场主要运用平抽挡技术,进攻线路多变,抢点进攻的意识比较积极,由于对中场控制较弱,心理压力较大,产生的负面效应直接导致中场得分较低(见表4)。在21分制的女单比赛中,场上比赛节奏加快,使得发接发和后场技战术向下压抢攻的趋势发展明显,对网前和前半场控制和反控制技战术能力的要求提高。在实际比赛中,运动员对发接发、平抽挡和后场被动过渡等技战术要求更高,中场得分主要依靠稳定发挥和成功的防守。好的运动员一般凭借较好的心理素质,对赛事产生积极效应,在强防守中稳定渡过中场。
3.后场得分情况。从比赛录像观察中,我们发现,杀球是王适娴后场得分能力的主要体现,占据了后场总得分的一半(见表5)。在21分制的比赛中,后场劈吊、劈杀、点杀技术运用比例大,控制性杀球的战术运用受到广泛推崇。王适娴正是抓住这一特点出奇制胜,拉吊对方得出空档和迫使对方回球不到位,然后用劈杀果断结束比赛。在实际比赛中,后场劈杀、点杀发挥得当,能迅速取胜。体能是后场得分的短板,一旦体能下降,会直接导致杀球失误,此时的失误,将成为对方进攻的转折点,陷自己为被动局面,直接影响比赛的结果,间接影响赛场的发挥。因此,以较好的体能为基础,积极地控球和抢进攻点,是杀球得分的关键点。
(三)王适娴与其他运动员在七场比赛前中后场主要得分对比
从比赛录像来看,后场劈吊对角是王适娴的拿手绝招。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网前优势,王适娴利用高远球作为主要球路,配合大部分吊球,尽量不给对方过多杀球机会,再利用杀球和扑球上得分,她的这种积极利用进攻后的上网扑球得分,在七场比赛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赢得了得分和胜利。 相较于其他运动员,在主要得分方式上,王适娴的扑球并不多(见下页表6),这跟王适娴在组织积极的进攻能力相对较弱有关。同时,王适娴的杀球也较少一些,但可以在比分上保持优势,对手杀球效率低的同时,也说明王适娴的防守能力很强。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对手进攻的失利,使其心理素质在赛场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导致临场发挥状态低迷,这时在中场有效的防守成为得分的关键。
结论及建议
(一)王适娴得分能力及产生的各种效应
总的来说,王适娴是一位具有稳固的防守技术,超一流的网前技术,网前高点推球意识较强,攻守兼备的选手,她能较好地把握比赛节奏,积极争取主动权,虽然也存在中国羽毛球女单运动员普遍存在的不稳定情况,但她独特的得分能力及其产生的各种效应,值得我们研究。
1.主动进攻意识在赛场的蝴蝶效应。蝴蝶效应是指,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王适娴属于典型的主动型运动员,2011年苏迪曼杯羽毛球混合团体赛小组赛女单(申克)德国VS(王适娴)中国比赛,王适娴负于申克,正是因为当时主动意识不太充分,以致扣杀球总数上少于对手,形成被动的防守型打法,不但没有限制住对手技术特点的发挥,容易陷入到对方的战术中,跟着对手的节奏打球,影响了整个比赛的发挥。
2.体能在赛场的水桶效应。水桶效应是指,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王适娴的强项是后场劈吊、劈杀,但在高级赛事中,随着体能的下降,王适娴的扣杀球命中率低,强项转化为弱项。因此,体能是每个运动员的短板,一场比赛下来,大家在第一局都能正常发挥,但到了第二局和第三局随着体能的下降,动作变形,导致失误率高。
3.心理素质在赛场的积极效应。王适娴是个心理素质较好的运动员,面对不同的对手,在比赛场上总是很从容淡定,能慢慢调整状态,率先成为羽坛女单的后起之秀。基本技术和战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而心理素质的提升则需要通过慢慢沉淀,在比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去压制对方的短处,牢牢把握比赛的主动权和节奏,心理素质从一定程度上预期了比赛的胜负。
(二)王适娴得分能力对中国羽毛球女单运动员的影响
目前,中国羽毛球女单运动员在世界羽坛还是具有整体发展均衡,实力较强、年龄较轻,后备力量充足的优势。然而,从2008年奥运会后一直到现在,从卢兰到王琳再到王仪涵,一个接一个女单选手在取得标志性的胜利之后,状态就开始起伏不定。王适娴的个例虽然不能说明问题,但她体现了自身的独特性和中国羽毛球女单运动员的普遍性,从她身上我們可以挖掘出可借鉴的打法和得分能力,找出克服不稳定性的方法。
1.成为主动型运动员,做赛场的主人翁。把赛场当成自己的训练场,从容淡定的面对,形成充分的主动意识,把握节奏,用自身优势引导对方,形成主动优势。
2.加强体能训练,力争稳定发挥。针对自身特点,制定合适的体能训练方案,将技术与体能周期完美结合,发挥到极致,加强个性攻关,在实际训练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重视心理素质训练,保持平常心。平时多熟悉和了解其他运动员的特点,做到知己知彼,厚积薄发。面对对手的时候,调整急于求胜的心态,以平常心对待比赛。
参考文献:
[1] 陈莉琳.新赛制下中国羽毛球女子单打的现状分析[J].体育科学研究,2009,(4).
[2] 钱晓江.浅析中国女子羽毛球项目的优势与不足[J].教书育人,2009,(S5).
[3] 陈兰婷.08奥运后保持中国羽毛球女子单打项目优势地位的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0.
[4] 张标,郭旭娟.浅析羽毛球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及心理训练[J].新西部,2011,(4).
[5] 石丽.新赛制下优秀羽毛球女单运动员技战术变化和发展趋势[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4.
[责任编辑 王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