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它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等

来源 :发明与创新(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hlesl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0年的一天,俄国农民彼得生平第一次见到电话,被这个神奇的玩意儿惊呆了,就去问他的朋友伊万电话是怎么工作的。伊万喝的墨水比他多,得意地说道:“很简单,你想啊,就像一条大狗,狗头在奥德萨,狗尾巴在基希涅夫,你踩了一脚狗尾巴,狗头就在奥德萨叫了。”
  这个笑话讲的是电话发明初期人们对它的无知。细细数来,电话从诞生至今已经一百三十多年了,这项发明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今天的你可能在家装了两条电话线、五部电话,汽车里没准还有一部,但对电话的原理可能依然一无所知。许多人对电话可以说又爱又怕,一方面确实需要电话,无法想象没了电话日子怎么过,一方面又对电话干扰了自己的生活颇有怨言。不能想象,如果没有电话,日本战败的消息要经历多久才能在祖国的辽阔土地上传播;如果没有电话,也就不会诞生之后的手机,也就无法随时随地听到家人、亲友的声音;如果没有电话,很难想象生活会变成怎样……
  
  电话的发明
  
  1892年纽约和芝加哥的电话线路开通,电话发明人贝尔第一个试音:“喂,芝加哥!”,这一历史性声音被记录了下来。
  贝尔原是苏格兰人,生于1847年,24岁时移居美国,不久加入美国籍。1873年他已是波士顿大学语言生理学的教授。生活中的贝尔是一个善于思考和观察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产生了用一根电报线来同时传递几个信息的想法,他的这一设想得到了妻子梅布尔·哈伯德与岳父的支持。
  然而,贝尔的不少朋友却希望他钻研电报术,但发明家不以为然,他心里唯一惦记的事,就是要完成传递人声的工作。他先试制成“谐和电报”——在一根导线上连接由带电芦苇组成的两个竖琴模样的集合,每根芦苇在导线的那一头都有同频率的对应者。贝尔把两个“竖琴”挂在磁性薄膜上,这薄膜是模仿人耳的一种装置。
  有一天,贝尔的助手托马斯·沃森摆弄夹住了的芦苇,而贝尔却从导线上听到了邻室传来的拨动的弦音。他记下了这一事实,从而开展进一步试验,试验过程中,贝尔遇到不少困难,但他是个虚心好学的人,因而在向别人求教时,得到过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指导与帮助,其中有著名的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约瑟夫·亨利、爱迪生等。
  1875年6月2日,贝尔通过送话机喊道:“沃森先生,请过来!我有事找你!”在实验室里的沃森助手听到召唤,像发疯一样,跃出实验室,奔向贝尔喊话的寝室去,他一路大叫着:“我听到了贝尔在叫我!我听到了贝尔在叫我!”
  就这样,人类有了最初的电话,揭开了通讯史上崭新的一页。1877年,第一份用电话发出的新闻电讯稿被发送到波士顿《世界报》,标志着电话为公众所采用,1878年,贝尔电话公司正式成立。
  
  电话发明权之争
  
  贝尔在美国专利局申请电话专利权是1876年2月14日;而就在他提出申请两小时之后,一个名叫E·格雷的人也走进专利局,同样申请电话专利权。他们的发明原理略有差异,让我们先看一看贝尔的发明经过吧。
  贝尔是美国波士顿大学语言心理学家,专门从事聋哑人的语言教育,因此对用电来传送声音有着浓厚的兴趣。最初,贝尔在因声音而振动的薄金属片上安装电磁开关,用电磁开关把电路断开,形成一开一闭的脉冲信号。但是对于声音这样高的频率,这种方法是不现实的。在一次试验中,他偶然把金属片连接在电磁开关上,在这种状态下实验,声音即奇妙地变成了电流。一分析原理,原来是由于金属片因声音而振动,在其相连的电磁开关线圈中感生了电流,这就是电话的送话器原理,把这种过程颠倒过来就是受话器。贝尔发现这个现象是在1875年6月2日,申请专利权是1876年2月14日。
  前面提到的E·格雷也在这一天申请专利权,时间先后仅差两小时。格雷的原理是利用送话器内部液体的电阻变化,而受话器则与贝尔的完全相同。翌年,即1877年,爱迪生又取得了发明碳粒送话器的专利。三者间专利之争错综复杂,直到1892年才算告一段落。
  
  电话发明“大事记”
  
  1875年6月2日,美国人亚力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发明了电话。至今美国波士顿法院路109号的门口,仍钉着一块铜牌,上面镌有:1875年6月2日电话在这里诞生。
  1876年3月7日贝尔获得发明电话专利,专利证号码NO:174655。1877年4月4日,第一部私人电话安装在查理斯·威廉姆斯于波士顿的办公室与马萨诸塞州的住宅之间。
  1877年5月17日,波士顿防盗器商店的爱德文·豪迈士,首次使用电话总机系统,5路支线分别接到安有本店防盗警铃的5个办公室。
  1878年1月28日,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纽好恩,第一个市内电话交换所开通,当时只有20个用户。
  1878年9月1日,埃玛·M·娜特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女性接线员。1878年-1879年,贝尔架设了波士顿至纽约的300千米长途电话线路,但音量较低。
  1879年,爱迪生利用电磁效应,制成炭精送话器,使送话效果显著提高。爱迪生炭精话筒的原理及其器件一直沿用至今。
  1879年底,电话号码出现。这是由一位内科医师受马萨诸塞州流行麻疹的启发而提出的。
  1881年,英籍电气技师皮晓浦在上海十六铺沿街架起一对露天电话,付36文制钱可通话一次,这是中国第一部电话。
  1881年,意大利罗马、法国巴黎、德国柏林先后开通了各自的第一个电话网络。1882年,电话线采用双绞线,这是英国教授休斯1879年发表架空线干扰论文后产生的成果。
  1882年2月,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外滩扬于天路办起我国第一个电话局,用户25家。同年夏,皮晓浦以“上海电话互助协会”名义开办了第二个电话局,有用户30余家。年底,英商“东洋德律风”公司兼并上述两家电话局,但用户仍仅有300多家。
  1884年5月1日,世界上第一幢摩天大楼在芝加哥建成。正是电话使摩天大楼在大城市里相继涌现。若没有电话,大楼里的信息都要靠人工来传递,那么供通信员使用的电梯是远远不够的。
  1889年5月1日,威廉·葛雷德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发明了投币电话,不久,街头出现了电话亭。
  1889(光绪25年),安徽省安庆州候补知州彭名保,自行设计、制造了五六十种大小零件,造出一部“争气电话”,为国人扬眉吐气,震惊中外。
  1921年,拨号盘式电话诞生。最初的电话并没有拨号盘,所有的通话都是通过接线员进行,由接线员将通话人接上正确的线路。拨号盘始于20世纪初,当时马萨诸塞州流行麻疹,一位内科医生因担心一旦接线员病倒造成全城电话瘫痪而提起的。
  1965年5月,美国贝尔系统的1号电子交换机问世,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开通使用的程控电话交换机。   1978年,广州有线电厂开始生产按键电话机,是中国最早生产按键电话机的企业。
  1985年,全球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商用移动电话诞生。这个包括电源和天线的盒子重量达3公斤,需要像背包那样背着行走,所以叫做“肩背式移动电话”。
  2006年,世界上大约有9亿电话用户,其中还包括3亿因特网用户分享着这个网络。写信进入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复苏阶段,不过,这些信件也是通过这根细细的电话线来传送的。
  (来源:金羊网)
  
  迟到的发电机
  
  19世纪初期,科学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是廉价地并能方便地获得电能的方法。1820年,奥斯特成功地完成了通电导线能使磁针偏转的实验后,当时不少科学家又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磁针的偏转是受到力的作用,这种机械力来自于电荷流动的电力。那么,能否让机械力通过磁,转变成电力呢?
  科学家科拉顿,在1825年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块磁铁插入绕成圆简状的线圈中,他想,这样或许能得到电流。为了防止磁铁对检测电流的电流表的影响,他用了很长的导线把电表接到隔壁的房间里。他没有助手,只好把磁铁插到线圈中以后,再跑到隔壁房间去看电流表指针是否偏转。现在看来,他的装置是完全正确的,实验的方法也是对头的,但是,他犯了一个实在令人遗憾的错误,这就是电表指针的偏转,只发生在磁铁插入线圈这一瞬间,一旦磁铁插进线圈后不动,电表指针又回到原来的位置。所以,等他插好磁铁再赶紧跑到隔壁房间里去看电表,无论怎样快也看不到电表指针的偏转现象。
  又过了整整6年,到了1831年8月29日,美国科学家法拉第获得了成功,使机械力转变为电力。他的实验装置与科拉顿的实验装置并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是他把电流表放在自己身边,在磁铁插入线圈的一瞬间,指针明显地发生了偏转。他成功了。手使磁铁运动的机械力终于转变成了使电荷移动的电力。
  法拉第迈出了最艰难的一步,他不断研究,两个月后,试制了能产生稳恒电流的第一台真正的发电机。标志着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
  一百多年来,相继出现了很多现代的发电形式,有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火力发电、原子能发电、热发电、潮汐发电等等,发电机的构造日臻完善,效率也越来越高,但基本原理仍与法拉第的实验一样:少不了运动着的闭合导体,少不了磁铁。
  (雾雨归影 编)
其他文献
“禁止重复授权”是世界各国专利制度普遍公认的一项原则。“同样的发明创造只能被授予一项专利”,这是禁止重复授权原则在我国《专利法》中的体现。现实经济活动证明,重复授权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造成无谓的专利纠纷,使非专利权人变得无所适从。禁止重复授权也是专利制度的应有义务。只有彻底解决一发明一专利的问题,才能让专利专享其利,得到公众的认同和尊重。  依据我国《专利法》第56条规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的
农民用铁桶砸出“潜水艇”可下潜10米    来自安徽阜阳的陶相礼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日前却竞自制出了一艘潜艇,而且这艘用铁桶“砸出”的潜水艇还能下潜10米。  2007年开始,陶相礼一边钻研潜水艇制作知识,一边着手收集所需材料。通过钻研他发现,“铁桶”也许是最好的制作材料,“因为铁桶相对于其他原材料来说成本比较低,资金上不会有太大的压力。”  陶相礼制造的潜艇长6.5米、重为1600斤,分为前端、
轻击鼠标网上购物,1小时后,屋外就传来了嗡嗡的螺旋桨声,打开门,一架无人机停在院子里,机腹处挂着你刚买的商品包裹,取下包裹,无人机缓缓地飞走了。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科幻?但科幻正在慢慢变成现实。2013年12月初,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公司和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UPS)纷纷宣布正在试验无人机送货项目,这让平时只出没于航拍、侦查等特殊场景中的小型无人机走进了大众视野。  除了亚马逊和UPS,国内企业
核心提示:2007年11月26~29日,发明与创新杂志社、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专家学者协会在四川都江堰市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暨首届四川省民间科技创新论坛(简称民科“两会”)。本届民科“两会”的会议宗旨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发展民间科技,促进自主创新,弘扬民间科技创新和艰苦创业精神;会议主题是:科技报国、自主创新、奉献智能、服务社会。会上,共有来自全国各省市和港澳地区的参会
2009年12月,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参加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实施方案评议会,并在16个建议专项中名列前三名。  2011年12月23日,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工程启动暨动员会在京召开,标志着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正式进入工程研制阶段。  2014年12月30日,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通过初样转正样阶段评审,正式转入正样研制阶段。  2015年12月6日,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系统与科学应用系统完成星地光学对接试验,验证了天地
骂人常将人比作畜生,我觉得应该分为三个境界。骂人经常拿人和畜生比,最重的自然“禽兽不如”。作为一个人连禽兽都不如了;其次是“禽兽!”——人和禽兽已经分不清楚了;最轻的该是“衣冠禽兽”——作为一个禽兽,但还知道穿衣服,这是一个文明的禽兽了。  关于衣冠禽兽这个词,有人甚至说这本是一个好词,因为大明朝的公务员穿补服,就是衣服上打个大补丁,文官绣着各种鸟儿,武官绣着各种走兽,所以那时候衣冠禽兽是个好词,
《论语·子路》记载了一个众人熟知的“樊迟问稼”的故事: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邢昺疏曰:“此段言礼、义、忠信为治民之要。”这也是孔子批评樊迟的主要原因。士人在学习时本来就应该识其大者而略其小者。此外,《论
菊是秋天的花。几番风雨之后,万物的精神逐渐由旺盛转为深沉,菊也在淡淡秋光中进入了花期。菊对生存环境没有特殊要求,疏篱曲径畔可以滋长,寒村废院间也可发荣。说起菊,有一些诗句总是最快被忆起,比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袁山松“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李白“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这样的诗歌序列给菊塑造出高蹈出尘、坚贞绝俗、感伤不遇的形象。但菊全部的面容不止于此,这种看似清寂的花,其实也有
沙漠中的短命菊,出苗以后几个星期就开花结果,完成整个生命周期。大多数草本植物,出苗后在当年开花或隔年开花,如水稻、玉米、棉花是当年开花,小麦、油菜是隔年开花。  一般木本植物開花比较晚:桃树3年,梨树4年,银杏出苗后要经过20多年才开花,所以有公公种树,孙子收实的说法。毛竹要经50~60年才开花,它一生只开1次花,花开完后就逐渐死亡。  开花最晚的树要算生长在玻利维亚的拉蒙弟凤梨,这种植物生长15
折叠是一种很古老的方法,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这种方法很简单,人人都会,而且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应用,比如洗脸折叠毛巾、起床折叠被子、着装折叠衣服等。正因为如此,人们习以为常,不觉得这种方法能有什么大的用处。  然而,在我们眼里没有什么大用处、派不上大用场的折叠法,却被韩国人当成一种创造的方法,用于产品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韩国三星公司在2009年推出了轰动世界的可折叠AMOLED显示屏,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