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0年的一天,俄国农民彼得生平第一次见到电话,被这个神奇的玩意儿惊呆了,就去问他的朋友伊万电话是怎么工作的。伊万喝的墨水比他多,得意地说道:“很简单,你想啊,就像一条大狗,狗头在奥德萨,狗尾巴在基希涅夫,你踩了一脚狗尾巴,狗头就在奥德萨叫了。”
这个笑话讲的是电话发明初期人们对它的无知。细细数来,电话从诞生至今已经一百三十多年了,这项发明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今天的你可能在家装了两条电话线、五部电话,汽车里没准还有一部,但对电话的原理可能依然一无所知。许多人对电话可以说又爱又怕,一方面确实需要电话,无法想象没了电话日子怎么过,一方面又对电话干扰了自己的生活颇有怨言。不能想象,如果没有电话,日本战败的消息要经历多久才能在祖国的辽阔土地上传播;如果没有电话,也就不会诞生之后的手机,也就无法随时随地听到家人、亲友的声音;如果没有电话,很难想象生活会变成怎样……
电话的发明
1892年纽约和芝加哥的电话线路开通,电话发明人贝尔第一个试音:“喂,芝加哥!”,这一历史性声音被记录了下来。
贝尔原是苏格兰人,生于1847年,24岁时移居美国,不久加入美国籍。1873年他已是波士顿大学语言生理学的教授。生活中的贝尔是一个善于思考和观察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产生了用一根电报线来同时传递几个信息的想法,他的这一设想得到了妻子梅布尔·哈伯德与岳父的支持。
然而,贝尔的不少朋友却希望他钻研电报术,但发明家不以为然,他心里唯一惦记的事,就是要完成传递人声的工作。他先试制成“谐和电报”——在一根导线上连接由带电芦苇组成的两个竖琴模样的集合,每根芦苇在导线的那一头都有同频率的对应者。贝尔把两个“竖琴”挂在磁性薄膜上,这薄膜是模仿人耳的一种装置。
有一天,贝尔的助手托马斯·沃森摆弄夹住了的芦苇,而贝尔却从导线上听到了邻室传来的拨动的弦音。他记下了这一事实,从而开展进一步试验,试验过程中,贝尔遇到不少困难,但他是个虚心好学的人,因而在向别人求教时,得到过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指导与帮助,其中有著名的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约瑟夫·亨利、爱迪生等。
1875年6月2日,贝尔通过送话机喊道:“沃森先生,请过来!我有事找你!”在实验室里的沃森助手听到召唤,像发疯一样,跃出实验室,奔向贝尔喊话的寝室去,他一路大叫着:“我听到了贝尔在叫我!我听到了贝尔在叫我!”
就这样,人类有了最初的电话,揭开了通讯史上崭新的一页。1877年,第一份用电话发出的新闻电讯稿被发送到波士顿《世界报》,标志着电话为公众所采用,1878年,贝尔电话公司正式成立。
电话发明权之争
贝尔在美国专利局申请电话专利权是1876年2月14日;而就在他提出申请两小时之后,一个名叫E·格雷的人也走进专利局,同样申请电话专利权。他们的发明原理略有差异,让我们先看一看贝尔的发明经过吧。
贝尔是美国波士顿大学语言心理学家,专门从事聋哑人的语言教育,因此对用电来传送声音有着浓厚的兴趣。最初,贝尔在因声音而振动的薄金属片上安装电磁开关,用电磁开关把电路断开,形成一开一闭的脉冲信号。但是对于声音这样高的频率,这种方法是不现实的。在一次试验中,他偶然把金属片连接在电磁开关上,在这种状态下实验,声音即奇妙地变成了电流。一分析原理,原来是由于金属片因声音而振动,在其相连的电磁开关线圈中感生了电流,这就是电话的送话器原理,把这种过程颠倒过来就是受话器。贝尔发现这个现象是在1875年6月2日,申请专利权是1876年2月14日。
前面提到的E·格雷也在这一天申请专利权,时间先后仅差两小时。格雷的原理是利用送话器内部液体的电阻变化,而受话器则与贝尔的完全相同。翌年,即1877年,爱迪生又取得了发明碳粒送话器的专利。三者间专利之争错综复杂,直到1892年才算告一段落。
电话发明“大事记”
1875年6月2日,美国人亚力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发明了电话。至今美国波士顿法院路109号的门口,仍钉着一块铜牌,上面镌有:1875年6月2日电话在这里诞生。
1876年3月7日贝尔获得发明电话专利,专利证号码NO:174655。1877年4月4日,第一部私人电话安装在查理斯·威廉姆斯于波士顿的办公室与马萨诸塞州的住宅之间。
1877年5月17日,波士顿防盗器商店的爱德文·豪迈士,首次使用电话总机系统,5路支线分别接到安有本店防盗警铃的5个办公室。
1878年1月28日,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纽好恩,第一个市内电话交换所开通,当时只有20个用户。
1878年9月1日,埃玛·M·娜特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女性接线员。1878年-1879年,贝尔架设了波士顿至纽约的300千米长途电话线路,但音量较低。
1879年,爱迪生利用电磁效应,制成炭精送话器,使送话效果显著提高。爱迪生炭精话筒的原理及其器件一直沿用至今。
1879年底,电话号码出现。这是由一位内科医师受马萨诸塞州流行麻疹的启发而提出的。
1881年,英籍电气技师皮晓浦在上海十六铺沿街架起一对露天电话,付36文制钱可通话一次,这是中国第一部电话。
1881年,意大利罗马、法国巴黎、德国柏林先后开通了各自的第一个电话网络。1882年,电话线采用双绞线,这是英国教授休斯1879年发表架空线干扰论文后产生的成果。
1882年2月,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外滩扬于天路办起我国第一个电话局,用户25家。同年夏,皮晓浦以“上海电话互助协会”名义开办了第二个电话局,有用户30余家。年底,英商“东洋德律风”公司兼并上述两家电话局,但用户仍仅有300多家。
1884年5月1日,世界上第一幢摩天大楼在芝加哥建成。正是电话使摩天大楼在大城市里相继涌现。若没有电话,大楼里的信息都要靠人工来传递,那么供通信员使用的电梯是远远不够的。
1889年5月1日,威廉·葛雷德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发明了投币电话,不久,街头出现了电话亭。
1889(光绪25年),安徽省安庆州候补知州彭名保,自行设计、制造了五六十种大小零件,造出一部“争气电话”,为国人扬眉吐气,震惊中外。
1921年,拨号盘式电话诞生。最初的电话并没有拨号盘,所有的通话都是通过接线员进行,由接线员将通话人接上正确的线路。拨号盘始于20世纪初,当时马萨诸塞州流行麻疹,一位内科医生因担心一旦接线员病倒造成全城电话瘫痪而提起的。
1965年5月,美国贝尔系统的1号电子交换机问世,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开通使用的程控电话交换机。 1978年,广州有线电厂开始生产按键电话机,是中国最早生产按键电话机的企业。
1985年,全球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商用移动电话诞生。这个包括电源和天线的盒子重量达3公斤,需要像背包那样背着行走,所以叫做“肩背式移动电话”。
2006年,世界上大约有9亿电话用户,其中还包括3亿因特网用户分享着这个网络。写信进入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复苏阶段,不过,这些信件也是通过这根细细的电话线来传送的。
(来源:金羊网)
迟到的发电机
19世纪初期,科学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是廉价地并能方便地获得电能的方法。1820年,奥斯特成功地完成了通电导线能使磁针偏转的实验后,当时不少科学家又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磁针的偏转是受到力的作用,这种机械力来自于电荷流动的电力。那么,能否让机械力通过磁,转变成电力呢?
科学家科拉顿,在1825年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块磁铁插入绕成圆简状的线圈中,他想,这样或许能得到电流。为了防止磁铁对检测电流的电流表的影响,他用了很长的导线把电表接到隔壁的房间里。他没有助手,只好把磁铁插到线圈中以后,再跑到隔壁房间去看电流表指针是否偏转。现在看来,他的装置是完全正确的,实验的方法也是对头的,但是,他犯了一个实在令人遗憾的错误,这就是电表指针的偏转,只发生在磁铁插入线圈这一瞬间,一旦磁铁插进线圈后不动,电表指针又回到原来的位置。所以,等他插好磁铁再赶紧跑到隔壁房间里去看电表,无论怎样快也看不到电表指针的偏转现象。
又过了整整6年,到了1831年8月29日,美国科学家法拉第获得了成功,使机械力转变为电力。他的实验装置与科拉顿的实验装置并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是他把电流表放在自己身边,在磁铁插入线圈的一瞬间,指针明显地发生了偏转。他成功了。手使磁铁运动的机械力终于转变成了使电荷移动的电力。
法拉第迈出了最艰难的一步,他不断研究,两个月后,试制了能产生稳恒电流的第一台真正的发电机。标志着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
一百多年来,相继出现了很多现代的发电形式,有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火力发电、原子能发电、热发电、潮汐发电等等,发电机的构造日臻完善,效率也越来越高,但基本原理仍与法拉第的实验一样:少不了运动着的闭合导体,少不了磁铁。
(雾雨归影 编)
这个笑话讲的是电话发明初期人们对它的无知。细细数来,电话从诞生至今已经一百三十多年了,这项发明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今天的你可能在家装了两条电话线、五部电话,汽车里没准还有一部,但对电话的原理可能依然一无所知。许多人对电话可以说又爱又怕,一方面确实需要电话,无法想象没了电话日子怎么过,一方面又对电话干扰了自己的生活颇有怨言。不能想象,如果没有电话,日本战败的消息要经历多久才能在祖国的辽阔土地上传播;如果没有电话,也就不会诞生之后的手机,也就无法随时随地听到家人、亲友的声音;如果没有电话,很难想象生活会变成怎样……
电话的发明
1892年纽约和芝加哥的电话线路开通,电话发明人贝尔第一个试音:“喂,芝加哥!”,这一历史性声音被记录了下来。
贝尔原是苏格兰人,生于1847年,24岁时移居美国,不久加入美国籍。1873年他已是波士顿大学语言生理学的教授。生活中的贝尔是一个善于思考和观察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产生了用一根电报线来同时传递几个信息的想法,他的这一设想得到了妻子梅布尔·哈伯德与岳父的支持。
然而,贝尔的不少朋友却希望他钻研电报术,但发明家不以为然,他心里唯一惦记的事,就是要完成传递人声的工作。他先试制成“谐和电报”——在一根导线上连接由带电芦苇组成的两个竖琴模样的集合,每根芦苇在导线的那一头都有同频率的对应者。贝尔把两个“竖琴”挂在磁性薄膜上,这薄膜是模仿人耳的一种装置。
有一天,贝尔的助手托马斯·沃森摆弄夹住了的芦苇,而贝尔却从导线上听到了邻室传来的拨动的弦音。他记下了这一事实,从而开展进一步试验,试验过程中,贝尔遇到不少困难,但他是个虚心好学的人,因而在向别人求教时,得到过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指导与帮助,其中有著名的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约瑟夫·亨利、爱迪生等。
1875年6月2日,贝尔通过送话机喊道:“沃森先生,请过来!我有事找你!”在实验室里的沃森助手听到召唤,像发疯一样,跃出实验室,奔向贝尔喊话的寝室去,他一路大叫着:“我听到了贝尔在叫我!我听到了贝尔在叫我!”
就这样,人类有了最初的电话,揭开了通讯史上崭新的一页。1877年,第一份用电话发出的新闻电讯稿被发送到波士顿《世界报》,标志着电话为公众所采用,1878年,贝尔电话公司正式成立。
电话发明权之争
贝尔在美国专利局申请电话专利权是1876年2月14日;而就在他提出申请两小时之后,一个名叫E·格雷的人也走进专利局,同样申请电话专利权。他们的发明原理略有差异,让我们先看一看贝尔的发明经过吧。
贝尔是美国波士顿大学语言心理学家,专门从事聋哑人的语言教育,因此对用电来传送声音有着浓厚的兴趣。最初,贝尔在因声音而振动的薄金属片上安装电磁开关,用电磁开关把电路断开,形成一开一闭的脉冲信号。但是对于声音这样高的频率,这种方法是不现实的。在一次试验中,他偶然把金属片连接在电磁开关上,在这种状态下实验,声音即奇妙地变成了电流。一分析原理,原来是由于金属片因声音而振动,在其相连的电磁开关线圈中感生了电流,这就是电话的送话器原理,把这种过程颠倒过来就是受话器。贝尔发现这个现象是在1875年6月2日,申请专利权是1876年2月14日。
前面提到的E·格雷也在这一天申请专利权,时间先后仅差两小时。格雷的原理是利用送话器内部液体的电阻变化,而受话器则与贝尔的完全相同。翌年,即1877年,爱迪生又取得了发明碳粒送话器的专利。三者间专利之争错综复杂,直到1892年才算告一段落。
电话发明“大事记”
1875年6月2日,美国人亚力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发明了电话。至今美国波士顿法院路109号的门口,仍钉着一块铜牌,上面镌有:1875年6月2日电话在这里诞生。
1876年3月7日贝尔获得发明电话专利,专利证号码NO:174655。1877年4月4日,第一部私人电话安装在查理斯·威廉姆斯于波士顿的办公室与马萨诸塞州的住宅之间。
1877年5月17日,波士顿防盗器商店的爱德文·豪迈士,首次使用电话总机系统,5路支线分别接到安有本店防盗警铃的5个办公室。
1878年1月28日,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纽好恩,第一个市内电话交换所开通,当时只有20个用户。
1878年9月1日,埃玛·M·娜特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女性接线员。1878年-1879年,贝尔架设了波士顿至纽约的300千米长途电话线路,但音量较低。
1879年,爱迪生利用电磁效应,制成炭精送话器,使送话效果显著提高。爱迪生炭精话筒的原理及其器件一直沿用至今。
1879年底,电话号码出现。这是由一位内科医师受马萨诸塞州流行麻疹的启发而提出的。
1881年,英籍电气技师皮晓浦在上海十六铺沿街架起一对露天电话,付36文制钱可通话一次,这是中国第一部电话。
1881年,意大利罗马、法国巴黎、德国柏林先后开通了各自的第一个电话网络。1882年,电话线采用双绞线,这是英国教授休斯1879年发表架空线干扰论文后产生的成果。
1882年2月,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外滩扬于天路办起我国第一个电话局,用户25家。同年夏,皮晓浦以“上海电话互助协会”名义开办了第二个电话局,有用户30余家。年底,英商“东洋德律风”公司兼并上述两家电话局,但用户仍仅有300多家。
1884年5月1日,世界上第一幢摩天大楼在芝加哥建成。正是电话使摩天大楼在大城市里相继涌现。若没有电话,大楼里的信息都要靠人工来传递,那么供通信员使用的电梯是远远不够的。
1889年5月1日,威廉·葛雷德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发明了投币电话,不久,街头出现了电话亭。
1889(光绪25年),安徽省安庆州候补知州彭名保,自行设计、制造了五六十种大小零件,造出一部“争气电话”,为国人扬眉吐气,震惊中外。
1921年,拨号盘式电话诞生。最初的电话并没有拨号盘,所有的通话都是通过接线员进行,由接线员将通话人接上正确的线路。拨号盘始于20世纪初,当时马萨诸塞州流行麻疹,一位内科医生因担心一旦接线员病倒造成全城电话瘫痪而提起的。
1965年5月,美国贝尔系统的1号电子交换机问世,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开通使用的程控电话交换机。 1978年,广州有线电厂开始生产按键电话机,是中国最早生产按键电话机的企业。
1985年,全球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商用移动电话诞生。这个包括电源和天线的盒子重量达3公斤,需要像背包那样背着行走,所以叫做“肩背式移动电话”。
2006年,世界上大约有9亿电话用户,其中还包括3亿因特网用户分享着这个网络。写信进入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复苏阶段,不过,这些信件也是通过这根细细的电话线来传送的。
(来源:金羊网)
迟到的发电机
19世纪初期,科学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是廉价地并能方便地获得电能的方法。1820年,奥斯特成功地完成了通电导线能使磁针偏转的实验后,当时不少科学家又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磁针的偏转是受到力的作用,这种机械力来自于电荷流动的电力。那么,能否让机械力通过磁,转变成电力呢?
科学家科拉顿,在1825年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块磁铁插入绕成圆简状的线圈中,他想,这样或许能得到电流。为了防止磁铁对检测电流的电流表的影响,他用了很长的导线把电表接到隔壁的房间里。他没有助手,只好把磁铁插到线圈中以后,再跑到隔壁房间去看电流表指针是否偏转。现在看来,他的装置是完全正确的,实验的方法也是对头的,但是,他犯了一个实在令人遗憾的错误,这就是电表指针的偏转,只发生在磁铁插入线圈这一瞬间,一旦磁铁插进线圈后不动,电表指针又回到原来的位置。所以,等他插好磁铁再赶紧跑到隔壁房间里去看电表,无论怎样快也看不到电表指针的偏转现象。
又过了整整6年,到了1831年8月29日,美国科学家法拉第获得了成功,使机械力转变为电力。他的实验装置与科拉顿的实验装置并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是他把电流表放在自己身边,在磁铁插入线圈的一瞬间,指针明显地发生了偏转。他成功了。手使磁铁运动的机械力终于转变成了使电荷移动的电力。
法拉第迈出了最艰难的一步,他不断研究,两个月后,试制了能产生稳恒电流的第一台真正的发电机。标志着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
一百多年来,相继出现了很多现代的发电形式,有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火力发电、原子能发电、热发电、潮汐发电等等,发电机的构造日臻完善,效率也越来越高,但基本原理仍与法拉第的实验一样:少不了运动着的闭合导体,少不了磁铁。
(雾雨归影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