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高考作文命题走向强化考生公民意识培养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chen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恢复高考以来,现实性始终是高考语文命题的主旋律。密切联系现实,扣合时代的节拍,唱响时代的主旋律是高考命题者始终遵循的理念。而自2015年以来,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出现更是在原来联系现实的基础上强化了一步。如果说原来的作文命题仅仅是暗含社会现实的话,那么现在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则是对现实性赤裸裸的凸显。公民意識显性特征之一就是关注社会现实,参与社会发展。由此可见两者之间是密切相连的关系。
  对于考生而言,要想取得高考写作的成功,就必须积极关注社会现实,并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主动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
  首先,关注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
  高考作文的写作要有社会性,不仅需要我们关注社会上的重大事件,更要我们注意从日常生活入手,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在这样的实践中,一步步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以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的作文试题为例,该试题提供的材料是大学生小陈对总是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接电话的父亲进行了举报。这则作文材料直接取材于真实的社会事件。事件本身很普通,但命题人却巧妙地扣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驱动考生参与到事件的讨论中来,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评价,从而充分体现公民的自觉意识、彰显语文教学的理念。
  再如2016年的全国新课标Ⅰ卷的作文试题,漫画上显示的是“分数与巴掌”现象,而实质上反映的却是家庭教育问题。家庭教育问题涉及千家万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们的共同心愿,考生只有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就事析理,才能圆满地完成写作任务。
  其次,研习经典,树立批判意识。
  批判就是站在一个更高或者旁观的层面上,对历史或现实作甄别和审视,对人或事进行分析和解剖,以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而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往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考生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社会中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国的文学创作自古以来就拥有与社会生活密切关联的优良传统。从遥远的《诗经》到近代的《红楼梦》,再到现当代众多作家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是集中反映现实的经典。鲁迅先生的杂文以“匕首”“投枪”式的语言,全方位多角度地抨击了国民的劣根性,可谓是批判性作品的扛鼎之作。巴金先生结合自身真实的体验所写的《小狗包弟》,对十年“文革”的深刻批判,也让众多读者体会到了十年“文革”给国家、民族、个人所带来的深切灾难。考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认真研习经典,学习名师大家的语言风格,借鉴他们关注现实、针砭时弊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不断提升自身洞察社会、剖析现实的能力,从而增强考场作文的深刻性。
  第三,自主抉择,敢于抒写个性。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注重学生个性能力的考查。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尽管“一千个读者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大多数人往往缺乏自主抉择意识,人云亦云,没有个性。作为考生,面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要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由已知导向未知,发现新事物,发现别人未觉察、不易觉察的东西,并从中求新、求异。要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不盲从、不苟同。言别人之未言,发别人之未发,想别人之未想,写别人之未写。要敢于突破旧的条条框框,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要善于采用新的表现手法,创立新的风格,同时有意识地发表新的见解。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的作文材料是让考生对“山羊过独木桥”的游戏发表个人的评论。当众多考生在高唱“合作双赢”之曲时,一位考生所写的《你们想的不是他们想的——致换位选手的一封信》却获得了满分。该文一反常态,对于“拥抱过桥”的行为予以强烈批判,而且文笔之辛辣、语言之老道,让人称赞。该文的作者注重于以理服人。行文中逐层批驳“合作双赢”的观点,入情入理且逻辑性很强,体现出考生深厚的语言功底,从而赢得了阅卷老师的青睐,获得了成功。
  最后,辩证思维,凸显正能量。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这种要求体现在考场作文的命题指向上,考查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而考场作文写作不只是记录社会现象,反映生活中的问题,也是在与他人交流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每个人对社会现象的评价都未必相同,任何一个考生都有责任向他人呈现这个社会的真善美,即使要写“假恶丑”,也当以表现“真善美”为依归,如此,才是考生公民责任意识的正能量体现。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的满分作文《打响爱的举报电话》。文章开篇点题,表明立场——“我支持你的做法,看似不合理的举报电话,倾注了你对父亲无私的爱与孝心”。在此基础上,作者运用三个分论点的形式——“打响爱的舉报电话……挽救生命于悬崖峭壁边,欣赏生命的美好……拯救生命于滔滔江水中,免遭江水的侵蚀……拯救生命于断壁残垣中,共享合家欢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爱与孝心的意义,弘扬了社会的正能量。真的东西不一定善,善的东西不一定美。尽管这之间的关系复杂,但考生在写作时要坚持表现真时不忘记善,表现善时不忘记美。
  总之,中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积极培养考生的公民意识,帮助考生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既使之积极融入社会,同时对于提高其自身的写作水平,也大有裨益。
  文章内容: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课题名称:高中作文教学目标体系研究
  课题编号:JCJYB150129001
其他文献
【考纲解读】  深刻是作文评分标准中发展等级的首项要求,是高考作文获得高分的一个重要方面。高考《考试说明》对深刻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二是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三是观点具有启发性。  所谓“观点”,即人们对事物和现象的看法;“启发”,即阐明的道理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并使其有所领悟;“观点具有启发性”,则指文章中观点富含哲理、思辨性,能引发读者联想,使人看后豁然开朗,加深或拓展对某个
期刊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人,学识渊博,曾任周朝史官,是当时颇有声望的思想家、哲学家,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并称他像龙一样高深莫测。  老子见周朝衰落,便辞官隐居,跨青牛而去。西行函谷关时,关令尹喜知他乃圣人,请他著书传世。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余言,这就是传诵千古、名扬四海、誉及五洲的名著——《道德经》,它成为了中华民族和全世界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道德经》一书,言简意赅
期刊
1.《水调歌头》  《水调》,乃唐人大曲,凡大曲必有歌头。《水调歌头》乃裁截其歌头,另倚新声也。调创始于隋唐间,《隋唐嘉话》载:“隋炀帝凿汴河,自制《水调歌》。”  2.《念奴娇》  调名取自唐玄宗天宝年间著名歌妓念奴。念奴是在宋代被大量写入诗人的作品中的。  3.《浣溪沙》  又名《小庭花》。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减字浣溪沙。词牌名。减字,唐宋曲子词术语,一般填词应按谱填,但词人在声腔字数上
期刊
新东方英语创始人俞敏洪曾说:自己的成功是“逼”出来的。我想起自己读书的年代。由于天资并不聪颖,我每次背课文都是被老师“逼”着背出来,每次数学题做不出来都被老师留下来“逼”着做完。凡是那些“逼”过我的老师,我到今天都记忆犹新,由小时候对他们的恨,转变为如今对他们的感激。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成功从来都不是唾手可得的。如果我们在被“逼”着做某些事情时,不必为此感到无奈或懊恼,因为这些事情从长远来看
期刊
【试题展示】  (2012年·天津卷)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有学者提议,应倡导全民重温中华经典,对弘扬民族文化更具积极意义。  B.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已经达到20万元,这笔善款将全部用于这个孩子的生理以及心理康复的治疗费用。  C.天津市“五大道首届文化创意节”日前开幕,主办方推出的新颖、独特的系列活动,受到市民和四方游客的热捧。  D.工作压力
期刊
素材A 天津男子直播“怒扔共享单车”被抓  近日,一段“怒扔天津自行车”的直播视频在网络热传并引发众多网友关注。视频中一名男子双手抬起黄色自行车,大步走向河边一甩,一辆近乎崭新的共享单车随即被扔进河里。与此同时,视频中传出男性拍摄者的声音:“怒扔天津自行车,表演现在开始。”随后,这名扔车男子面露微笑走向镜头前,此时,视频拍摄者发出一阵哄笑。据悉,此事发生于3月6日下午,“扔车”地点位于天津市和平区
期刊
素材A 新密男孩撞宝马留信致歉获赠万元助学金  2月5日上午9时许,在河南省新密过春节的薛战民看到自己的宝马车左倒车镜被撞坏,左车门和车后方分别留着20多厘米的划痕,怒气横生,随即报警。但是,赶到现场的民警却被薛告知,希望帮忙找到这名“肇事者”,而且不会追究任何责任。原来,车主被“肇事者”留下的一封致歉信以及打工所得的311元所触动,并萌生出资助这名诚实“肇事者”的想法。警方经过努力,查找到了“肇
期刊
怀念奶奶身上浓重的烟草味,想念奶奶满脸苍老的皱纹,更忘不了奶奶腌的咸鸭蛋。  初春二三月,父亲和大伯到外面打工,我和堂哥就被送到奶奶家,有时,姑姑家的表哥也会因为一个人孤单被送来。  傍晚放学后,大哥牵着二哥的手,二哥牵着我的手,三个人并排着,一个一个矮下去。路边的柳树绿了,就去折柳条;天上的风筝满了,就去放风筝;水中的鱼儿欢乐,就去捉鱼儿……我是幸福的,引来很多伙伴的羡慕,因为我的草帽最漂亮,我
期刊
【文题在线】  俄罗斯索契冬奥会闭幕式上有十二名怪异的“演员”——十二位文学家: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马雅可夫斯基、布尔加科夫、索尔仁尼琴、布罗茨基。  俄国人别出心裁地把十二位文学家放在通常只有娱乐明星的舞台上,显示了他们对这些文学家的珍视。懂文学的中国观众,则产生了复杂的感情。  对于上述事件,你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请选择一
期刊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它支撑我们,指导我们,滋养我们。西方的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不仅使西方在此后几百年一直处于繁荣状态,而且为人类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们在这种民主、开放的思潮中不断发展,促进近代民主制度的创立,工业革命的开展……这些成就的背后,都有着文化的支撑。一个重视文化的民族,才有生存发展的力量;一个重视软实力的国家,才有足以傲视世界的资本。  文化的力量不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