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中国思想家通常用王道与霸道来概括两种不同的政治主张,就儒家的立场来说,“王道”是以仁义治天下,强调以德服人;相反,凭借权势以武力来纠合诸侯,或者利用刑罚来统治,就是“霸道”。
“王道”与“霸道”之别,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两种既相互对立而又前后相继的政治形态。“王道”是西周开国统治者文、武、周、召建立的制度,(《尚书·洪范》篇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党,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宋代学者解释说,君王有了偏、陂、好、恶,就会产生私心,而有了偏、党、反、侧,就会在行为处事上表现出自私之心。只有消除了偏、党、反、侧,广远、平易、正直的王道就能够建立起来,西周就是这样。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微,再不能号令天下,但他名义上还是天下的共主。那些强有力的诸侯,在遵奉周天子的名义之下,带领别的诸侯国,抵御外族,产生了包括齐桓、晋文等五个有名的霸主,即“春秋五霸”。中国历史从王道政治进入到了霸权时代。
一般说,早期的儒家如孔孟,提倡王道政治反对霸道;后来的许多儒家思想家主张王霸并用,只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各有侧重。王霸之辩反映了儒家对于理想与现实的不同认识。
孔子向往的是西周的王道政治。司马迁在《史记·十二年表》中就春秋时代说了这样一段话:当时诸侯实行实力政治,强者统治弱者,攻伐别的国家再也不用得到周天子的同意,但仍然要假借周天子的名义,让自己成为盟主,各诸侯恣意妄为,淫移不轨。齐、晋、秦、楚起始实力都不强,但相继成为霸主,周初分封的大国这时都屈服于他们的威势。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孔子高举起王道政治的大旗,他编撰的《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
孟子最为推重王道而贬抑霸道。他认为王道政治是以道德为基础的仁政,霸道政治是以实力为基础的强权政治,他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在孟子看来,提倡王道政治,不在于实力的强弱,而在于以德行仁,商汤、文王开始时都是弱小之国,但推行仁政,结果都战胜了敌人,这说明以德服人,小国可以征服大国,弱国可以战胜强国。
然而孟子生活的年代,诸侯称霸,连名义上都不再遵奉周王室了,他们只注重武力与权谋,希图通过兼并战争富国强兵,取周王室而代之,最终统一中国。消除诸侯割据,重新一统天下,就这一点而言,孟子与各个霸主没有区别,区别在于如何去达到这样的目的。孟子指责诸侯称霸,认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推行王道必须消除霸道,主张以实行王道去消除诸侯混战的局面。在孟子看来,当时诸侯之间的战争,只是为了兼并土地,不行仁义,其结果只能给人们带来苦难,而离开了人民的支持,就不可能是正义的战争。基于这样的认识,孟子苦口婆心劝导当时的诸侯王施仁政,行王道,用王道政治取代兼并战争,推行仁政王道,成就重新统一天下的伟业。
战国末年,霸主之势日盛,兼并战争在七个大的诸侯王之间进行,规模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残酷,面对这样的时势,荀子认为王道与霸道,两者都是可以强国的,所谓“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但相比较而言,“粹而王,驳而霸。”在荀子的观念中,王道还是胜于霸道,他曾经说过,孔门弟子都羞称五霸,因为五霸单纯诉诸于武力,“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战争的胜负重要的在于政治的好坏,在于人心的向背,不只是实力的竞赛,实力是可以转化的,正义的战争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即使力量暂时弱小,也会转弱为强。战国末年,一统天下之势已成的情况下,荀子还谆谆告诫霸主,要施仁政,行王道。
历史的发展并不是按照儒家的意愿进行的,尊王道贬霸道这样一种儒家的政治主张,尽管有着极高的道德价值。然而这样一种崇高的理想,在残酷的现实政治条件下从来就没有实现过。留给现实政治以深远影响的倒是汉宣帝的名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王霸并用成为历代统治者最有效的两种统治手段。
“王道”与“霸道”之别,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两种既相互对立而又前后相继的政治形态。“王道”是西周开国统治者文、武、周、召建立的制度,(《尚书·洪范》篇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党,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宋代学者解释说,君王有了偏、陂、好、恶,就会产生私心,而有了偏、党、反、侧,就会在行为处事上表现出自私之心。只有消除了偏、党、反、侧,广远、平易、正直的王道就能够建立起来,西周就是这样。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微,再不能号令天下,但他名义上还是天下的共主。那些强有力的诸侯,在遵奉周天子的名义之下,带领别的诸侯国,抵御外族,产生了包括齐桓、晋文等五个有名的霸主,即“春秋五霸”。中国历史从王道政治进入到了霸权时代。
一般说,早期的儒家如孔孟,提倡王道政治反对霸道;后来的许多儒家思想家主张王霸并用,只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各有侧重。王霸之辩反映了儒家对于理想与现实的不同认识。
孔子向往的是西周的王道政治。司马迁在《史记·十二年表》中就春秋时代说了这样一段话:当时诸侯实行实力政治,强者统治弱者,攻伐别的国家再也不用得到周天子的同意,但仍然要假借周天子的名义,让自己成为盟主,各诸侯恣意妄为,淫移不轨。齐、晋、秦、楚起始实力都不强,但相继成为霸主,周初分封的大国这时都屈服于他们的威势。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孔子高举起王道政治的大旗,他编撰的《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
孟子最为推重王道而贬抑霸道。他认为王道政治是以道德为基础的仁政,霸道政治是以实力为基础的强权政治,他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在孟子看来,提倡王道政治,不在于实力的强弱,而在于以德行仁,商汤、文王开始时都是弱小之国,但推行仁政,结果都战胜了敌人,这说明以德服人,小国可以征服大国,弱国可以战胜强国。
然而孟子生活的年代,诸侯称霸,连名义上都不再遵奉周王室了,他们只注重武力与权谋,希图通过兼并战争富国强兵,取周王室而代之,最终统一中国。消除诸侯割据,重新一统天下,就这一点而言,孟子与各个霸主没有区别,区别在于如何去达到这样的目的。孟子指责诸侯称霸,认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推行王道必须消除霸道,主张以实行王道去消除诸侯混战的局面。在孟子看来,当时诸侯之间的战争,只是为了兼并土地,不行仁义,其结果只能给人们带来苦难,而离开了人民的支持,就不可能是正义的战争。基于这样的认识,孟子苦口婆心劝导当时的诸侯王施仁政,行王道,用王道政治取代兼并战争,推行仁政王道,成就重新统一天下的伟业。
战国末年,霸主之势日盛,兼并战争在七个大的诸侯王之间进行,规模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残酷,面对这样的时势,荀子认为王道与霸道,两者都是可以强国的,所谓“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但相比较而言,“粹而王,驳而霸。”在荀子的观念中,王道还是胜于霸道,他曾经说过,孔门弟子都羞称五霸,因为五霸单纯诉诸于武力,“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战争的胜负重要的在于政治的好坏,在于人心的向背,不只是实力的竞赛,实力是可以转化的,正义的战争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即使力量暂时弱小,也会转弱为强。战国末年,一统天下之势已成的情况下,荀子还谆谆告诫霸主,要施仁政,行王道。
历史的发展并不是按照儒家的意愿进行的,尊王道贬霸道这样一种儒家的政治主张,尽管有着极高的道德价值。然而这样一种崇高的理想,在残酷的现实政治条件下从来就没有实现过。留给现实政治以深远影响的倒是汉宣帝的名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王霸并用成为历代统治者最有效的两种统治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