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五大特点、十个要点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yuan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2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正式发布。该指南有哪些特色和亮点?美国于2017年更新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我国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变不变?作为普通大众,新指南中的哪些内容值得重点关注?且听《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王继光教授的分析。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解读:不可不知的五大特点、十个要点

五大特点

特点一:中国高血压诊断标准未变,更关注风险控制


  2017年11月,美国高血压协会/美国心脏病协会(AHA/ACC)联合公布了《2017AHA/ACC高血压指南》。该指南将高血压定义为≥130/80毫米汞柱,取代之前140/90毫米汞柱的高血压诊断标准,这是美国自上次指南发布14年来首次重新定义高血压。该消息一出,顿时引发全球热议。我国相关专家也在第一时间给予了积极关注和及时回应,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王继光教授和联盟终身名誉主席刘力生教授特别受邀在美国《循环》杂志发表评论,阐明中国的态度和立场。2018年,欧洲也发布了新修订的《高血压指南》,但未对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修改。在此大背景下,我国需要对高血压诊断标准是否调整做出选择。
  虽然与血压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者相比,血压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上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及心、脑、肾、眼等靶器官损害的风险更高,但鉴于目前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和治疗率仅为40%左右,达标率仅为16%,需要集中精力管好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更高、血压超过140/90毫米汞柱的患者,故《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未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进行修改,继续采用“正常高值血压”的概念,提醒血压介于130~139/85~89毫米汞柱的人群及时采取措施,预防血压进一步升高。
王繼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瑞金北院高血压科主任、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所长,亚太高血压学会(APSH)主席,亚洲动脉学会(POA)主席,中国高血压联盟(CHL)主席,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高血压诊治与研究工作。

特点二:诊断方法总体变化不大,细节方面有积极变化


  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方法,2018年修订版指南的变化不大,但细节方面还是有一些变化。比如:新修订的指南更强调血压测量的准确性,提出需要加强诊室外血压测量和诊室血压测量的标准化;详细介绍了血压测量的正确方法;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美国已经将诊室外血压作为诊断高血压的重要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虽然还没有将诊室外血压作为诊断高血压的主要选项,但是已将诊室外血压(家庭血压测量)和诊室血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特点三:更关注诊断后的评估


  确诊高血压以后,如何对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对于指导后续治疗和随访十分重要。评估主要包括三方面:①确立高血压的诊断,确定血压水平分级;②根据心脑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各种合并症,评估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指导后续治疗;③判断高血压的原因,区分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选择相应的降压治疗方法。
  2018年修订版指南将高血压患者按发生心血管病风险水平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四个层次;将房颤列入伴发的临床疾病;将糖尿病分为新诊断与已治疗但未控制两种情况,分别根据血糖(空腹与餐后)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进行评估。
  高血压患者是否有靶器官损害是病情评估的重要内容。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筛查高血压患者是否存在左心室肥厚;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肾脏损害;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血压指数检测可用于筛查外周动脉疾病;眼底检查可用于判断视网膜小血管病变情况;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头颅CT血管成像检查,可用于判断患者有无腔隙性脑梗死、无症状脑血管病变(如颅内动脉狭窄、钙化、血管瘤等)、脑白质病变等。无症状的亚临床靶器官损害若能被及时检出和干预,是可以逆转的。

特点四:对继发性高血压进行专门讨论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指出:新诊断的高血压患者应该进行继发性高血压的筛查,难治性高血压应考虑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性。
  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包括肾实质性高血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多囊肾、慢性肾盂肾炎、梗阻性肾病、糖尿病肾病等)、肾血管性高血压(肾动脉狭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导致的高血压,以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库欣综合征等内分泌性高血压,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药物和食物也可能是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激素类药物(如雌激素、雄激素、孕激素、甲状腺素等)、中枢神经类药物(如左旋多巴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吲哚美辛、布洛芬等)、中草药(如甘草、麻黄碱等),以及部分保健品等,均有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原则上,一旦确诊高血压与用药有关,应尽量停用这类药物,换用其他药物或者采取降压药物治疗。

特点五:关注高血压的社区防控体系建设


  高血压社区防控体系建设是我国的特色。在欧美国家,为高血压患者提供服务的是开业医生。我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我国目前已建立了较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高血压患者的筛查和管理是社区医生的重要工作之一,对提高我国高血压患者的检出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体而言,我国社区高血压防控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科研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还很不够,故2018年修订版指南中的不少建議尚未经过严格的有效性验证,未来需要进行更深入研究,探讨更有效的管理和实施方法,全面提升我国高血压的诊治和管理水平。

十个要点

要点一:诊治现状

一句话解读: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7.9%,但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仍较低。


  分析: 中国高血压最新调查数据显示,2012—2015年我国18 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7.9%,总体呈增高趋势;高血压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北方高于南方,大中型城市高血压患病率较高,农村地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增长速度较城市快,农村地区高血压的患病率首次超越了城市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显示我国18 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5%、46.1%和16.9%。虽然与1991年(26.3%、12.1%、2.8%)和2002年(30.2%、24.7%、6.1%)相比有明显提升,但总体而言,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要点二:危险因素

一句话解读:高钠膳食、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分析: 高钠膳食是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重要的危险因素。现况调查发现,2012年我国18 岁及以上居民的平均烹调盐摄入量为10.5克,虽低于1992年的12.9克和2002年的12.0 克,但比推荐的盐摄入量(6克)水平依旧高75%。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明显增加,35~64岁中年人超重率为38.8%,肥胖率为20.2%。腹型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较为密切,随着内脏脂肪的增加,高血压患病风险明显增加。
  此外,过量饮酒、长期精神紧张、老龄化、高血压家族史、缺乏体力活动、糖尿病、血脂异常、大气污染等,也是高血压的常见危险因素。

要点三:危害

一句话解读:血压水平与心脑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


  分析: 血压与卒中、冠心病事件、心血管病死亡的发生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收缩压每升高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心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倍增。我国人群监测数据显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 40%以上。其中,卒中的发病率是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的5倍,脑卒中是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
  心力衰竭和卒中是与血压水平关系最密切的两种并发症。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增高。高血压是导致房颤的重要原因,因房颤引发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的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此外,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终末期肾病(ESRD)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

要点四:血压的分类

一句话解读:我国采用正常血压、正常高值血压和高血压(1、2、3级)对血压水平进行分类。


  分析: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140 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收缩压≥140 毫米汞柱和舒张压
其他文献
免疫力是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以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特殊保护性生理功能。现代人,特别是“老慢支”等慢性疾病患者,往往希望通过服用各种增强免疫力的药物来增强免疫力,达到预防感染和减轻病情的目的。那么,人体的免疫力越强越好吗?“老慢支”该不该用增强免疫力药物?  健康免疫力:并非越强越好  免疫系统像一支部队,由胸腺、脾脏、骨髓、阑尾,以及全身的淋巴结等免疫器官组织组成。各种免疫细胞就是这支部队中的“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不仅是人体最重要的功能器官,也是面部美学的重要标志。常有患者因“大小眼”影响美观而就诊,却不知道这是病,也不知该如何治疗;也有患者因“眼睛睁不开”、影响视力而就诊,却不了解自己的眼睛为何睁不开。在医学上,上述表现都与一种疾病——上睑下垂有关。  “大小眼”:原来是“上睑下垂”了  上睑下垂是由于提上睑肌的功能减弱或消失,使上睑部分或全部遮住瞳孔,阻碍视线的一种疾病。若患者在平视
老花眼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40岁以后,很多人都会或早或晚地出现老花。于是,很多老年人将“看东西模糊”都归咎于“老花”。其实则不然。许多眼病都会引起视力下降,“看东西模糊”,比如不为人知的黄斑前膜。  必须警惕的“视物变形”症状  老年人的眼部问题,早期症状都有相似的地方。比如老花眼和黄斑前膜,都会导致视力下降和视物模糊,以至于很多罹患黄斑前膜的老年人一直以为自己是“老花”了。  其实,只要仔细观
多年前,我接诊过一个神经性厌食症的病人,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雨涵的故事  雨涵是个14岁的初一女生。她不但身材苗条,五官精致,而且学习成绩优异,钢琴弹得很好,也爱好写作。周围的人都喜欢她,亲友们教育孩子都是拿雨涵做模范。雨涵也一直努力,凡事都要求尽善尽美。  然而,雨涵的噩梦却从这一天开始了。一天,上体育课练习跳远时,有个女生突然大叫一声:“雨涵,原来你的大腿那么粗。”此话一出,让一直自认为完美
读者咨询  我和妻子有要孩子的打算,已经尝试快一年了,但妻子还是未能怀孕.检查发现,妻子基本没什么问题,而我的精子畸形率高达90%。虽然医生说裁这种情况并不影响怀孕,但我,心里还是很不踏实。妻子也经常抱怨我精子质量有问题,一定是这个原因导致她不能怀孕。这肯定是我的问题吗?我该怎么办?  一般认为,夫妇婚后有正常的性生活,未采用任何避孕措施,一年以上未能怀孕的称为不育症。因男方因素未能怀孕的称为男性
在我国,立春之日吃春饼的习俗由来已久。晋代时,已经有了春饼的雏形,最初被叫作“五辛盘”。周处《风土记》中记载:“元日造五辛盘。五辛所以发五脏气,即葱、蒜、韭菜、芸薹、胡荽是也。”后逐渐演变为立春之日食用,名字也变成了“春盘”。唐代诗人杜甫在诗作《立春》中描述的就是立春之日人们互赠春盘的热闹景象:“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宋代文豪苏东坡在立春时节与友人踏青游
医生手记  29岁的史女士最近脸上经常不舒服,发干、发痒,表面泛红,有时还会起一些小红疙瘩。她知道自己又发生皮肤过敏了,因为这是“老毛病”了。虽然又过敏了,但由于职业原因,她每天上班前还要照常化妆。上个周末是大晴天,她带孩子去公园玩,回来后面部、颈部又红又肿,灼热、刺痒得厉害。由于问题比较严重,她赶紧上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后认为她患的是典型的过敏性皮炎。史女士很急切地问:这过敏怎么如此难缠?能不能找
病例 1双胎输血综合征  2017年9月底,身怀双胎、孕16周的王女士在当地医院检查,医生怀疑可能存在双胎输血综合征。其后,王女士来我院就诊,我们团队迅速为她进行了全面检查,确定胎儿存在双胎输血综合征,而且合并选择性生长受限。我们马上安排王女士入院监测,并安排了胎儿镜手术,两个胎儿都保住了。  但不幸的是,较大的胎儿在术后次日晚上发生了胎膜早破,当时才孕17周多,保胎成功的概率很低。由于王女士及家
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如今,高校已成为艾滋病的“危险区”。据报道,很多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在校园里安装了HIV尿液匿名检测包自动售卖机。这类检测包“很受欢迎”,甚至在几个小时内就被“一抢而光”。另据报道,浙江一位大学生故意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自己的同性伴侣,所幸受害人反应迅速,及时服用阻断药物逃过一劫。有
几十年来,糖尿病发病率不断升高。遗传因素,以及营养过剩、体力活动减少、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加、环境污染加重等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很多机制未明。近年来,为阐明可能存在的糖尿病新风险机制,我们团队围绕营养卫生、环境重金属污染、激素水平、免疫调节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新风险一:饥饿与饱食交替  为探索生命早期饥饿叠加后期营养过剩引起糖代谢紊乱的“二次打击”现象,我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