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苏东坡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q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东坡在杭州的政绩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是在浙江文化史上有巨大影响的历史名人。
  在绝大多数人眼里,苏东坡是一个诗人、散文家、书画家,是大文豪。但他在水利、饮食、服装、释道、科技、医疗、慈善等领域的非凡建树、独特贡献,却鲜为人知。
  
  勇于创造、卓有成效的水利专家
  
  苏东坡到颍州赴任时得悉当地正在开挖八丈沟,就立即到现场调查,走访老农,“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上至蔡口,下至淮河,每25步立一标竿,逐竿用水平测量高下,共计立5811竿。测量结果取得地面高下,沟身深浅,又“验得每年淮水涨痕高下”,“验得每年颍河涨溢水痕”,取得了系统的水文资料,即八丈沟入淮口的水位在淮河泛涨时高于八丈沟上游蔡口水位8尺5寸,淮水势必倒灌,如开挖八丈沟不仅解除不了陈州水患,还会导致上下游来水在颍州交汇横流。于是坚决反对,连写三道奏折,朝廷决定停工,颍州至少免除了18万夫役和37万贯钱。他赴任徐州正值盛夏,暴雨成灾,黄河决堤,百年不遇的滔滔洪水直逼徐州,危在旦夕之际,城里富人纷纷出逃,苏东坡动员禁军与百姓一起抗洪,亲自挑畚箕,睡在大堤上40多个昼夜,直到洪水退去。熙宁八年夏秋,他发动密州百姓,顺扶淇河筑长堤,引扶淇河水入城,沿堤栽树木,种花草,变成绿色长廊。至于他在杭州、惠州治理西湖,更是世人皆知,传为美谈。
  苏东坡在惠州时,接到广州太守王敏仲来信,说广州疫症流行,死人无数,特来讨教解决之道。苏东坡把在杭州办药坊治病救人的经验介绍给太守。他还特别注意到广州居民的饮水问题与疫症流行有关。他提到蒲涧寺后有滴水泉,不仅水量大,而且水质好。他建议在滴水岩下修建一座大石槽,用5根大竹管,一根接一根,将10里外的泉水,引进城里,再在城中修建一座大石槽,用来储水,又建小槽,储存起来,供居民汲用。广州太守采纳了这一建议,很快动工,用了5000多根竹管,源源不断地引水流入羊城,供应千家万户。苏东坡还对输水竹管遇堵如何检查也想出了办法,说“每竿上,须钻一小孔,如绿豆大小,以小竹针窒之,以验通塞。”这个最早的城市自来水给水系统,是在苏东坡的创意、指导下诞生的,可以说,苏东坡是城市自来水供水系统的发明人。
  
  修为极高的禅者和慈善家
  
  苏东坡与佛教因缘至深,尤其在被贬黄州自号“东坡居士”后,佛禅对他的人生态度的影响越来越大,可以说是禅的体味化解了他的人生苦难,使得他在起伏坎坷、颠沛流离面前依然保持旷达、潇洒、乐观的个性。他虽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虔诚佛教徒,他的许多作为在佛门清规戒律看来是惊世骇俗的,但他自身的修为却很高,他对佛教的贡献是很大的。他一生喜欢参禅,写禅诗,抄佛经,交僧友,是中国文人士大夫中深得佛教禅宗奥趣、禅悦的最有魅力的一个人。他的许多禅话,被录入禅门语录。在法系上,他也被列入临济宗黄龙派门下。
  他到杭州任太守的第一年,就遇上大旱,饥荒疫病同时发生。苏东坡安排人多做稠粥药剂,派官吏带医生,分街治病。还聚集剩余铜钱2000贯,又拿出自己的50两黄金,建立“安乐坊”,收治病患者,救活了许多人,被后世认为是我国公立医院的创始人。杭州的这一仁政,元时依然保留,称“惠民药坊”。苏东坡在黄州时,发现百姓因贫困无力抚养子女有“溺婴”恶俗,把新生儿按入冷水盆中溺死。苏东坡一面请求太守废除这个不人道的恶俗,规定溺婴者要判刑,同时发起成立私人慈善组织“育儿会”,向本地富人劝募,对家境贫困的给予救济,劝令留养,使恶俗得以除去。因此,苏东坡是当之无愧的我国最早的城市公立医院和私人慈善组织创始人。
  
  嗜茶好酒、长于烹饪的美食家、烹饪师
  
  苏东坡一生好茶,茶诗无数。他的“从来佳茗似佳人”,是历代茶诗中比拟最高妙的名句。“何许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是他对以茶养生的理解。在无锡惠山,他“独携天上小龙团,来试人间第二泉”。他的《试院煎茶》,如今被演绎在中国茶叶博物馆。他长达120句的咏茶长诗《寄周安孺茶》,记述了宋以前茶文化历史。他的《叶嘉传》,用拟人的手法赞誉茶的美德和惠泽。他不仅精于品茶、鉴水,有所谓“饮茶三绝”之说,即茶美、水美、壶美,还亲自种茶、制壶,留下不少茶事典故。苏东坡喜欢饮酒,但量不多,一饮辄醉,易脸红,老年时人多以为“白发红颜”,实际是酒红。他还擅长酿酒,先后酿过蜜酒、葡萄酒、中山松醪酒。在定州时,他取松针、松果熬成浆,然后按照所得秘方依法投料酿造成“中山松醪”,后来成为历史名酒,1915年同茅台一道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得金奖。
  苏东坡不仅能吃、会吃,还长于烹饪,发明了许多至今流传的名菜名点。他的许多美食都以文章诗歌记录了下来,为中华饮食文化作出了贡献。现在流传各地的有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羹、元修菜、东坡豆腐、东坡豆粥、旺旺笋子火锅、东坡饼、宜昌三游神仙鸡、东坡鱼、东坡羊骨肉汤等20多种。即便如今人们熟知的荔枝名品“妃子笑”,也是出自酷爱荔子的苏东坡的诗句。苏东坡喜酌善饮,且颇通养生之道,他对道家养生法颇为精通,自己创立了一种养生气功。他提出了许多以养心为要的养生法,如安和二字法、四适法、体稳定心催眠法、养老法、断痔法等等。
  
  风靡一时、流行后世的服装设计师
  
  宋代幞头以藤织草巾子作里,用纱作表,涂漆,称“幞头帽子”,可随意脱戴。两脚变化多样,有弓脚、卷脚、交脚、直脚等诸式。幞头的式样,为不同身份的重要标志。皇帝和官僚的展脚幞头,两脚向两侧平直伸长,身份低的公差和仆役,多戴无脚的幞头。苏东坡对幞头帽子式样作了改进,自创“高桶(屋)短檐帽”,时人称为“子瞻样”,士大夫竞相效仿,纷纷戴之。苏东坡自己有“更著短檐高屋帽,东坡何事不违时”的诗句。苏东坡被劾入狱时因为身在囹圄,常服、公服均不可,遂自制冠式以志区别,实为苏东坡“囚巾”,后人称之“东坡巾”,戴之则有角,介在两眉间。明士人欲考进士者多戴之,连明末来华传教的意大利人利玛窦也戴过东坡巾。他平生喜欢道士服饰,喜着宽袖直领的道袍,甚至连上朝也以道袍衬笏板。苏东坡还曾戴“云巾”,着“方舄鞋”,并拟作“解脱履”,称其“便于禅坐作跏趺”。至于后人画像对其冠服描绘,还有“乌帽紫裘”、“笠屐”、“野夫冠裳”等形式。
  此外,苏东坡精通音律乐理,雅好古琴,平时醉卧常枕琴而眠,作有宋诗中最富有理趣的琴诗和《醉翁操》,堪称一代琴师;他善于发现美,认为“凡物皆有可观,皆有可乐”,是玩物而不丧志的收藏家、鉴赏家;他还是我国古代实行以煤炼铁第一人,在徐州时首创以煤为燃料取代木炭炼铁,保护树木免成荒山;他也是扬州盆景的祖师,定州秧歌的首创人……林语堂在其不朽的《苏东坡传》序中写道:“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赞叹苏东坡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千古伟人,恐怕这才是苏东坡的“庐山真面目”。□
其他文献
青少年的“粗心”错误高频次、大面积产生,实质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弱化。由于学生阅读取向和结构的扭曲,从阅读数量看,青少年花在纸质图书阅读的人数和时间明显减少;从阅读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