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进行的“2006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2007 年5 月底,在接受调查的2006 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从上述数字,能感受到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一个字:难!
一、大学生“就业自救”,势在必行
大学生就业难,究竟难在哪里呢?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方面的,如政府政策的、社会就业环境的、教育体制问题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等等,也有大学生个人主观方面的。属于社会、政府的问题和教育体制的问题,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也是大学生无法左右的。但影响大学生就业难主观方面的原因则可以通过学校的有效指导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努力而有所改变。
从主观因素分析,有四大因素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
一是大学生临近毕业,却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能做什么?
二是对心目中的职业缺乏全面的了解,求职在想象中进行。
三是四年大学学习,知识积累和实际工作经验的获得发生错位,缺乏核心就业竞争力,难有面试机会。
四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相对落后,不就业或非理性失业现象严重, 大学生普遍表现为求职能力不足。
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国家、政府、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都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在目前众多的解决就业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中,笔者认为引导大学生通过“就业自救”, 提升自身就业力,是目前比较适合中国大学生实际情况的有效途径之一。
所谓大学生“就业自救”,是指从新生入学开始,学校就开始对大学新生进行人生目标、职业梦想以及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和教育,引导大学生彻底转变就业观念,对所学专业和职业目标进行深入的探索,围绕自己读大学的职业目标,制定大学各个阶段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培养与提升的详细规划和具体实施步骤。参照所选职业的职业标准,在大学期间,通过自身的科学规划和努力,循序渐进地去积累该职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工作经验以及核心职业竞争力,最终实现就业力、职业竞争力全面提升,并达到“就业自救”的目的。
二、大学生“就业自救”八大重点
1.读大学的目标——上大学,读什么,怎么读。
2.自我探索——大学生自我探索技术、方法。
3.职业探索——大学生职业探索渠道、途径。
4.职业定位——大学生如何进行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
5.职业途径决策——考研还是就业的决策。
6.职业体验——大学生职业体验渠道、途径、方法。
7.核心职业竞争力——职业核心竞争力培养和提升。
8.求职就业能力——择业渠道、途径,求职、面试技巧、方法。
三、大学生“就业自救”的主要内容
1.大一阶段。
自身职业发展的重点:明确大学四年的专业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制定科学的生活、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
“就业自救”内容:真正明白读大学,读什么,怎么读;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和将来的职业方向;建立学习新模式:大学的学习属于典型的“自助式学习”。学什么,怎样学,完全由大学生自己决定,你可以完全按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去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爱好,跨学科、跨专业地去学。
大学学习新模式的特点:紧紧围绕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方向,有目的、主动、有选择地学习和积累知识、能力;制定大学生活、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步骤。
2.大二阶段。
自身职业发展的重点:修炼职业人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就业自救”内容:根据大一制定的职业发展规划,结合自己的职业方向,从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入手,开始主动地积累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和技能。
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人际交往与沟通是今后工作中必备的职业素质。从“大二”开始,就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用于语言表达的训练和人际交往技巧的积累。通过人际交往和沟通,可以学到与人交往、与人有效沟通的基本规则和技巧。通过人际交往和沟通,培养自己的情商,建立自己的人脉网。
职业人应修炼的基本职业技能: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效率高的人,一般来说,时间管理水平都比较高,工作成就也会比一般人要大。有效地管好自己的时间,向时间要效益,是一个职业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素质。通过ABC分析法、帕累托原理、工作效率曲线的学习和修炼,可以使大学生成为时间管理的高手。
很多职业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计划,但为什么他们的工作成就并不是很大?原因常常是由于他们的目标管理水平和能力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一个善于目标管理的职业人,不仅是制定计划的高手,同时也是严格执行计划的能人。优先矩阵、PACD 工作法、SMART 分析法的学习与训练,将大大提升大学生目标、计划管理的水平。
3.大三阶段。
自身职业发展的重点:清晰的职业定位、全面深入的职业体验,更多地了解希望从事的职业和职位,进一步优化专业知识和积累职业所需的技能。
“就业自救”内容:一是清晰的职业定位,使学习更加有目标、有动力。经过大一、大二的对专业和职业兴趣的不断深入了解,大三时,就必须确立自己很清晰的职业定位。
有了明确的职业定位,大学后两年的学习就有了更加具体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也便于根据职业定位来进行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的积累。
二是职业体验,深入了解职业的最佳途径和方式。在确定了自己的职业定位后,应该围绕选择的职业,制定职业体验计划,对今后欲从事的职业和职位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通过短期的职业体验,对这个行业和相关的职位进行进一步分析和了解,熟悉这一职位所要求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根据职业体验的结果,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原来的职业规划目标,在进行职业体验后,根据该职业的具体要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和职业技能的专项培养和训练。
通过职业体验,可以了解很多现代社会对职业人的新的要求,可以增长大学生的视野,使大学生逐渐向社会人转变;同时在职业体验过程中,还能感受现代企业和现代管理学倡导的团队合作的精神,可以使大学生逐渐树立1 1>2 的意识,由一个人开始向“团队人”转变。
4.大四阶段。
自身职业发展的重点:强化和提升职业核心竞争能力。
“就业自救”内容:一是科学规划实习。经过大三的职业体验,到大四最关键的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实习单位,很多大学生得到的第一份工作往往是实习单位给的。通过有规划、有目的的实习,大学生逐渐要完成由校园到社会的过渡,学会与企业发展同步,学会融入到企业发展之中,实现由社会人到企业人的过渡。通过实习,大学生还可以由怯场、胆怯的忙乱人,逐渐变成一个善于掌控时间、从容做事的职业人。
优化、完善、提升职业核心竞争力。通过职业体验,对用人单位看重的职业人的核心职业竞争力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四年寒窗苦读,最终所求就是一张用人单位的接收函,一份心仪的工作。而大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训练就是大四的重中之重。大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包括:工作经验、团队精神、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等内容。
择业面试早准备, 我的职业我作主。越来越多的数字表明,大学生就业观念目前还是相对落后的,不就业或非理性失业现象严重, 大学生普遍表现为求职能力不足。由于缺乏全面的、有规划的就业准备,他们很难有面试的机会。另外,很多大学生的简历、求职书,内容空洞,没有什么吸引招聘官眼球的内容。所以,认真做好求职的准备,有目的、有规划地设计自己的简历和求职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获得面试的资格,同时注重面试技巧和面试礼仪,也是提升求职能力的主要方法。
四、高等院校实施大学生“就业自救”的三个难点
学校科学、合理的引导是关键。新入校的大学生,就像一张高质量的“白纸”,入校后,学校方面科学、合理的指导就显得非常的重要。“有目标,才会有动力;有规划,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对于很多的大学新生来说,他们求知欲很强,但不知从何入手才能获得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实际的工作能力。所以,学校和社会引导、教育的关键是帮助大学生从入校就开始明确读大学的目的、专业方向和职业目标,明白读大学,读什么,怎么读。
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是基础。彻底转变当代大学生的思维习惯,由传统的被动思维转变为主动思维。要树立“读大学,即读职业”的新理念。对待择业、就业,要从等、靠学校安排、用人单位上门招人的思想,转变为“就业从大一开始”的全新就业观念。在大学期间,要引导学生为就业而进行规划和积累,科学规划大学生活,赢在大一起跑线。所以,如何引导和教育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就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观念基础。
清楚大学各个阶段“就业自救”具体内容是重点。被应试教育熏陶多年的中国学生,在思维习惯方面多属于传统的被动思维,被动学习的习惯比较明显,一个优秀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结合自己的职业目标,有目的地、主动地学习。如今大学生最缺的是实现成为合格的职业人的科学的方法和思路,而了解大学阶段“就业自救”的具体内容,对大学生设立大学不同阶段的具体目标和详细计划可以起到航标灯的指路作用。所以,高等院校应该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加大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的力度,让每个大学生都清楚地知道每个学期“就业自救”的具体内容。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教育学院)
一、大学生“就业自救”,势在必行
大学生就业难,究竟难在哪里呢?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方面的,如政府政策的、社会就业环境的、教育体制问题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等等,也有大学生个人主观方面的。属于社会、政府的问题和教育体制的问题,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也是大学生无法左右的。但影响大学生就业难主观方面的原因则可以通过学校的有效指导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努力而有所改变。
从主观因素分析,有四大因素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
一是大学生临近毕业,却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能做什么?
二是对心目中的职业缺乏全面的了解,求职在想象中进行。
三是四年大学学习,知识积累和实际工作经验的获得发生错位,缺乏核心就业竞争力,难有面试机会。
四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相对落后,不就业或非理性失业现象严重, 大学生普遍表现为求职能力不足。
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国家、政府、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都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在目前众多的解决就业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中,笔者认为引导大学生通过“就业自救”, 提升自身就业力,是目前比较适合中国大学生实际情况的有效途径之一。
所谓大学生“就业自救”,是指从新生入学开始,学校就开始对大学新生进行人生目标、职业梦想以及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和教育,引导大学生彻底转变就业观念,对所学专业和职业目标进行深入的探索,围绕自己读大学的职业目标,制定大学各个阶段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培养与提升的详细规划和具体实施步骤。参照所选职业的职业标准,在大学期间,通过自身的科学规划和努力,循序渐进地去积累该职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工作经验以及核心职业竞争力,最终实现就业力、职业竞争力全面提升,并达到“就业自救”的目的。
二、大学生“就业自救”八大重点
1.读大学的目标——上大学,读什么,怎么读。
2.自我探索——大学生自我探索技术、方法。
3.职业探索——大学生职业探索渠道、途径。
4.职业定位——大学生如何进行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
5.职业途径决策——考研还是就业的决策。
6.职业体验——大学生职业体验渠道、途径、方法。
7.核心职业竞争力——职业核心竞争力培养和提升。
8.求职就业能力——择业渠道、途径,求职、面试技巧、方法。
三、大学生“就业自救”的主要内容
1.大一阶段。
自身职业发展的重点:明确大学四年的专业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制定科学的生活、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
“就业自救”内容:真正明白读大学,读什么,怎么读;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和将来的职业方向;建立学习新模式:大学的学习属于典型的“自助式学习”。学什么,怎样学,完全由大学生自己决定,你可以完全按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去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爱好,跨学科、跨专业地去学。
大学学习新模式的特点:紧紧围绕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方向,有目的、主动、有选择地学习和积累知识、能力;制定大学生活、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步骤。
2.大二阶段。
自身职业发展的重点:修炼职业人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就业自救”内容:根据大一制定的职业发展规划,结合自己的职业方向,从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入手,开始主动地积累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和技能。
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人际交往与沟通是今后工作中必备的职业素质。从“大二”开始,就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用于语言表达的训练和人际交往技巧的积累。通过人际交往和沟通,可以学到与人交往、与人有效沟通的基本规则和技巧。通过人际交往和沟通,培养自己的情商,建立自己的人脉网。
职业人应修炼的基本职业技能: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效率高的人,一般来说,时间管理水平都比较高,工作成就也会比一般人要大。有效地管好自己的时间,向时间要效益,是一个职业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素质。通过ABC分析法、帕累托原理、工作效率曲线的学习和修炼,可以使大学生成为时间管理的高手。
很多职业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计划,但为什么他们的工作成就并不是很大?原因常常是由于他们的目标管理水平和能力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一个善于目标管理的职业人,不仅是制定计划的高手,同时也是严格执行计划的能人。优先矩阵、PACD 工作法、SMART 分析法的学习与训练,将大大提升大学生目标、计划管理的水平。
3.大三阶段。
自身职业发展的重点:清晰的职业定位、全面深入的职业体验,更多地了解希望从事的职业和职位,进一步优化专业知识和积累职业所需的技能。
“就业自救”内容:一是清晰的职业定位,使学习更加有目标、有动力。经过大一、大二的对专业和职业兴趣的不断深入了解,大三时,就必须确立自己很清晰的职业定位。
有了明确的职业定位,大学后两年的学习就有了更加具体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也便于根据职业定位来进行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的积累。
二是职业体验,深入了解职业的最佳途径和方式。在确定了自己的职业定位后,应该围绕选择的职业,制定职业体验计划,对今后欲从事的职业和职位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通过短期的职业体验,对这个行业和相关的职位进行进一步分析和了解,熟悉这一职位所要求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根据职业体验的结果,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原来的职业规划目标,在进行职业体验后,根据该职业的具体要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和职业技能的专项培养和训练。
通过职业体验,可以了解很多现代社会对职业人的新的要求,可以增长大学生的视野,使大学生逐渐向社会人转变;同时在职业体验过程中,还能感受现代企业和现代管理学倡导的团队合作的精神,可以使大学生逐渐树立1 1>2 的意识,由一个人开始向“团队人”转变。
4.大四阶段。
自身职业发展的重点:强化和提升职业核心竞争能力。
“就业自救”内容:一是科学规划实习。经过大三的职业体验,到大四最关键的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实习单位,很多大学生得到的第一份工作往往是实习单位给的。通过有规划、有目的的实习,大学生逐渐要完成由校园到社会的过渡,学会与企业发展同步,学会融入到企业发展之中,实现由社会人到企业人的过渡。通过实习,大学生还可以由怯场、胆怯的忙乱人,逐渐变成一个善于掌控时间、从容做事的职业人。
优化、完善、提升职业核心竞争力。通过职业体验,对用人单位看重的职业人的核心职业竞争力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四年寒窗苦读,最终所求就是一张用人单位的接收函,一份心仪的工作。而大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训练就是大四的重中之重。大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包括:工作经验、团队精神、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等内容。
择业面试早准备, 我的职业我作主。越来越多的数字表明,大学生就业观念目前还是相对落后的,不就业或非理性失业现象严重, 大学生普遍表现为求职能力不足。由于缺乏全面的、有规划的就业准备,他们很难有面试的机会。另外,很多大学生的简历、求职书,内容空洞,没有什么吸引招聘官眼球的内容。所以,认真做好求职的准备,有目的、有规划地设计自己的简历和求职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获得面试的资格,同时注重面试技巧和面试礼仪,也是提升求职能力的主要方法。
四、高等院校实施大学生“就业自救”的三个难点
学校科学、合理的引导是关键。新入校的大学生,就像一张高质量的“白纸”,入校后,学校方面科学、合理的指导就显得非常的重要。“有目标,才会有动力;有规划,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对于很多的大学新生来说,他们求知欲很强,但不知从何入手才能获得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实际的工作能力。所以,学校和社会引导、教育的关键是帮助大学生从入校就开始明确读大学的目的、专业方向和职业目标,明白读大学,读什么,怎么读。
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是基础。彻底转变当代大学生的思维习惯,由传统的被动思维转变为主动思维。要树立“读大学,即读职业”的新理念。对待择业、就业,要从等、靠学校安排、用人单位上门招人的思想,转变为“就业从大一开始”的全新就业观念。在大学期间,要引导学生为就业而进行规划和积累,科学规划大学生活,赢在大一起跑线。所以,如何引导和教育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就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观念基础。
清楚大学各个阶段“就业自救”具体内容是重点。被应试教育熏陶多年的中国学生,在思维习惯方面多属于传统的被动思维,被动学习的习惯比较明显,一个优秀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结合自己的职业目标,有目的地、主动地学习。如今大学生最缺的是实现成为合格的职业人的科学的方法和思路,而了解大学阶段“就业自救”的具体内容,对大学生设立大学不同阶段的具体目标和详细计划可以起到航标灯的指路作用。所以,高等院校应该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加大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的力度,让每个大学生都清楚地知道每个学期“就业自救”的具体内容。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