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探索,怎样更有效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27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激发技术学习兴趣,初步形成从事简单技术活动和进行简单技术学习的基本能力”是劳动与技术的教学目标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情境教学是目前所有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现就小学高段课堂如何创设劳动技术教学情境谈谈做法和体会。
  一、扎“熟悉”、“关联”于一堆——不愤不启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大部分教材内容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那么教师创设的情境更应该选择学生熟悉的、易懂的情境。而选择的这个情境,其中隐含的问题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关联,也就是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情境中的问题要新奇又富有挑战性,这样学生就有可能去思考,很想知道但又感觉有难度,从而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这样就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猩猩走钢丝》这一课时,教师问:大家都爱看杂技节目吧?学生齐声答:爱!教师播放人、猴子、狗熊在细细的钢丝上行走如云的视频,紧接着教师问:知道走钢丝有什么诀窍吗?学生争先恐后回答“掌握平衡”“重心要稳”等。走钢丝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这时老师把已做好的猩猩走钢丝的手工作品当场进行表演。学生也感到很奇怪,一张扑克牌大小的卡纸、一根细棉线、一根细竹篾怎么能做成这个作品呢?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说:今天我们也来做一个猩猩走钢丝的手工作品,让这笨重的大猩猩也能在细细的钢丝上行走如云。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样就把学生的兴趣引向新知—《猩猩走钢丝》这一课上来了。
  二、融“指向”、“暗示”于一炉——触类旁通
  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立足教材,选择有利于诱发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这样能有效避免出现与教学内容不一致、甚至毫无关联的问题,不节外生枝,不影响教学效率和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先考虑情境对问题的指向性和暗示性,也就是弄清楚自己希望学生提出什么问题,然后有的放矢地创设情境。
  如教学五年级下册《能歌善舞的傣族姑娘》,教师希望学生提出“有哪些方法可以使物体上下振动起来?为什么把其中一个固定的物体换成收音机,打开收音机,物体就会随着音乐振动?”这类问题,于是创设一个这样的情境:把一支笔挂在一条线的中间,线的两端固定在两个不动的物体上。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说明操作意图后,教师设问:“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很快提出“用什么方法可以使物体上下振动起来?”、“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物体振动?”等问题,并自己解决“可以用手去拨动绳子”、“可以用笔去敲绳子”,然后教师播放傣族舞蹈《邵多丽》,展示自己制作的傣族姑娘,把渔线的一端固定在一个不动的物体上,另一端固定在收音机上。学生会问:“如果打开收音机的话,傣族姑娘会随着音乐起舞吗?”然后实验,最后说明制作原理,这样的情境使学生一点就通。
  三、串“简单”、“明了”为一线——事半功倍
  创设情景是为教学服务的,笔者认为在劳动与技术课中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即使是三言两语的情境,是一个好情境。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海底世界水族馆》,教师如果是先给学生看海底世界的图片或视频,说海底有哪些生物构成,再分析一下海底世界里的动物与植物各自的特点,最后引出这节课的这个纸箱要怎样制作,这样的情境设计就过于“周全”了,虽然内容完整、生动有趣,但耗费时间太长,迟迟不能切入主题,结果学生后面制作的时间不够,那就是本末倒置,事倍功半。这样的情境创设我们不提倡。还是“你想拥有一个美丽而梦幻的‘海底世界’吗?其实不难,只要你做个有心人,收集一只水果箱或鞋盒之类的纸箱就可以了。”这样简单明了的切入主题,说不定是更好的选择,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揉“生活”、“课堂”为一体——意浓味更浓
  劳动与技术的教学内容基本都来自现实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哈哈照相机》,课前谈话时出示实物(照相机),“看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说说它能做什么呢?”学生兴高采烈地回答。教师边表扬边说:“来,老师给你照张相。”随即拍一张。拍照在生活中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学生会想:今天老师要给我们上什么呢?跟照相机有关吗?这时教师揭示答案,学生会对接下来的课非常感兴趣。用生活实例作为情境导入新课,既轻松又不拖泥带水,而且学习得很有意义,生活味又很浓。
  五、 结语
  总之,在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情境创设。积极地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創设与生活联系贴切自然的情境;创设简单明了又有明确指向性的情境。创设的情境教育内容还要具有实用性,便于小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实验,学习知识,学习科学技术等。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实实在在地探索、实践,并在探索与实践中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发展。
  (责编 施夏珍)
其他文献
[摘要]最近,“微元素”已逐渐步入小学语文课堂,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常态。寻找儿童写作可“攀升”的支架,在仿写中、在理解处、在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微写作能力,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微写作;可“攀升”支架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36001201  “微元素”已逐渐步入小学语文课堂,成为语文课堂教学
[摘 要]如何有效转化班集体?实践证明,应该以培养学生责任心为锲入点,通过四步骤策略转化班集体。  [关键词]责任心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1-091  责任心是一个人生命成长的纤绳,是优良班集体的核心元素。培养责任心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信心、意志力、积极向上、关爱他人与集体等诸多优秀品质的过程。要转化缺乏责任意识的班集体,
[摘 要]一个好的拓展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课堂内容的综合,是学科知识的应用和迁移。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训练:强调生活化,体现拓展的实践性;添加“调味品”,凸显拓展的趣味性;激发想象力,实现拓展的创造性。  [关键词]拓展练习 语文素养 有声作业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6-015  一个好的拓展练习,是课堂
例一:学生满怀自豪地说:“老师,您看,这是我画的《热带鱼乐园》。我觉得这张画不涂颜色,只用各种线条来描绘热带鱼也很好看!”  教师:“这画的是什么啊?老师并没有让你用线条的方式画画,上课的时候一定没有听清楚要求!拿回去重画!必须涂上颜色!以后做作业的时候听清楚老师的要求!”  学生只好失落地拿回自己的画……  例二:学生试探着说:“老师,今天画《热带鱼乐园》我用的不是色彩画,而用以前教过的线描来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是大多数人都懂的道理,教师们更是十分清楚质疑的重要性。可是,现实的语文课堂中,学生质疑的声音总是微乎其微,就算有,也只是“认认真真走过场”罢了。  一、质疑缘何少  1.学校层面  有人曾戏言,我国教育的过程,就是将有棱角的石头全部磨成光滑的石头的过程。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关注的是学生接受了多少知识,而不是学生思考了哪些问题。学校评价学生,用的方法也是以一张试卷来检测学生
[摘 要]劳动与技术课程是小学综合实践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启迪学生思维的一门课程。劳技课堂的多元评价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追求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成长空间,让劳动与技术课程展现其独特魅力,使劳技课堂变得多彩而灵动。  [关键词]小学地方课程 体验活动 多维互动 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 G40-0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Read and say ”是情景对话板块,是《牛津小学英语》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一板块的教学,常见的教学步骤是:创设情境,引出单词和句型;进行操练,读好语音语调;引入课文,读通对话内容;题型练习,强化意义识记;拓展延伸,巩固重点词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的偏重于单个词句的教学,忽略对语篇整体的理解;有的偏重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忽略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有的偏重于阅读结果的检查,忽视对阅读过
[摘 要]县域高寒山区少数民族小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老化和缺编;流动性大,整体素质不高;工作量大,教师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教学设施不完备,教师工作生活条件有待改善。针对以上问题,应加大投入,夯实基础,提高高寒山区民族小学的办学条件:加快高寒山区民族小学教师的补充力度;进一步加大高寒山区民族小学教师的培养力度;建立和完善高寒山区民族小学教师激励机制。  [关键词]高寒山区 少数民族 师资队伍  [
[摘要]“走进音响世界”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内容之一。“激发学生对音响的想象力,并能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果单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式的课堂教学,就很难突破这一难点。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声音的模仿、再现,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弥补传统习作教学的缺陷。  [关键词]习作教学;信息技术;想象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
[摘 要]倾听是一门教学艺术,更是一种教学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俯身做一名倾听者,通过倾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从中“听”出童趣、“听”出质疑、“听”出精彩,从而实现师生间有效的沟通与互动,使数学课堂因倾听而变得高效。  [关键词]数学思维 倾听 质疑 探究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4-034  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