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术后纤维蛋白原和胶原代谢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术后心房颤动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来源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hg55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或心脏瓣膜置换术(VR)后外周血液和心包引流液中纤维蛋白原及胶原代谢经典标记物[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及Ⅰ型胶原羧基末端交联肽(ICTP)]的变化规律,并评价其与心脏术后心房颤动(POAF)的关系。方法 纳入2021年3~6月在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行CABG和/或VR术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0 h、6 h、24 h、48 h采集外周血液和心包引流液标本,检测其中的PICP、ICTP、纤维蛋白原水平,并同时收集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混杂因素。PICP、ICTP、纤维蛋白原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结果 纳入患者26例,其中男18例、女8例,平均年龄(64.04±7.27)岁。共收集125例次血液样本,78例次引流液样本。POAF发生率为34.6%。三大因子中,POAF组患者的心包引流液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在术后48 h内呈现两个高峰(术后0 h、24 h);而窦性心律(SR)组则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两组患者心包引流液中纤维蛋白原随时间变化趋势显著不同(P=0.022);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及血液和引流液中的PICP和ICTP则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其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在两组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POAF组患者心包引流液中术后24 h及48 h的纤维蛋白原、术前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术后0 h的PICP及右房长径显著高于或长于SR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术后24 h心包引流液中的纤维蛋白原≥11.47 ng/mL[OR=14.911,95%CI(1.371,162.122),P=0.026]及右房长径≥46 mm[OR=10.801,95%CI(1.011,115.391),P=0.049]是POAF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本研究发现术后24 h心包引流液中的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潜在的、新型的、无创的POAF预测因子。研究结果为POAF的发生机制探讨提供了新思路,并为临床POAF的精准预测和预防提供了研究基础。
其他文献
人口是社会经济、人文地理等领域研究的重要基础数据。传统的人口数据多是基于行政区统计,不具有准确的空间定位特征,对区域经济等相关领域的精确研究有不利影响。精细化的人口空间分布数据可作为自然资源和社会因素耦合分析中的基础数据,应用在城市规划、区域经济发展、城市人居环境、防灾救灾等研究中。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人口空间化提供了方法支撑。因此,本文基于地理大数据及机器学习方法,提出一种精细化模拟城
2017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出台,该课标中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能力培养、思维发展融入进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同时,新课标将计算思维作为信息技术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正式提出,阐明了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意义。目前,以计算思维培养的视角进行项目式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还不深入,尤其在项目式教学设计的有效经验总结与指导策略方面尚不丰富。本文以计算思维
民俗旅游已经成为很多地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打开方式”。2013年,南丰县在石邮村建立石邮傩文化小镇,开展民俗旅游,但其民俗旅游尚处于初级阶段。进行石邮傩的民俗旅游开发,可以促进应用民俗学和民俗旅游理论发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促进石邮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法、文献法和比较法对石邮傩民俗旅游开发现状进行深入调查,从而了解到南丰县县政府利用石邮傩的文化特性,在石邮村建立傩舞考察基地、
藤县舞狮入选2011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集表演、竞技、娱乐、趣味性为一体的优秀传统体育项目。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及文艺活动等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藤县舞狮的吸引力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不断拉锯竞争的背景下,年轻人大都流向都市,民族传统体育的吸引力不断下降,导致藤县舞狮如何更好地“活着存在下去”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为了使藤县舞狮更好的传承发展,本文以
伴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的出现,文化传播也随之产生。加之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传播者可以借助媒介将具有特色的文化内容向世界范围传播,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桎梏,展现丰富的文化空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在精神层面的追求,民族文化也因此渐渐备受关注。流行在广西中越边境的天琴,兼具法器与乐器的双重身份,蕴含着悠久且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壮族人
达斡尔族女作家萨娜的小说创作重在展现对内蒙古“三少民族”即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民族文化和生存发展变迁的书写。萨娜旨在通过文学写作表达她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信仰的初衷,在自我、民族、他者之间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作为枢纽构建一种亲密无间的联系。其小说饱含着对宇宙万物的深切关爱,对以打猎放牧为生的族人生存命运的忧思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论文主要对萨娜小说中的生态书写部分所蕴含的生态审美意
近年来,广西的经济得到了发展,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十三五”期间广西地区生产总值(GDP)得到提升,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得到了不同程度提高,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农村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然而,相对于经济的提高,乡村精神文化的发展明显滞后,而且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也在逐渐衰落。乡村文化的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的快速步伐,满足不了农村人民精神文化的需求,文化供需呈现着不平衡,供需矛盾
网络"爆梗"是当下互联网场域中最常见的话语形式之一,本文以"打工人"为例探析其迷因传播现象。研究发现,"打工人"的迷因传播离不开特殊的网络文化环境,也离不开网民的自嘲心理与戏谑态度;"打工人"的流行占用了真正打工者的话语权。
建筑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面临着生产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转型升级。而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蓬勃发展,正加速推进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全球经济竞争格局。
期刊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数字化转型势不可挡。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更是专门编制了"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专篇,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数字应用场景和数字生态,给建筑业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握数字化的发展机遇、推进数字化转型,是行业企业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在近期召开的中国数字建筑峰会2021·企业家百人论坛上,与会嘉
期刊